2018年我国氯化铵供需现状
2018-09-20
我国氯化铵每年消费量稳定在1000-1100万吨左右,随着氯化铵产量的上涨,供过于求的矛盾日益明显,中国急需开拓氯化铵出口之路,以消化过剩的氯化铵产量。
从价格走势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国内氯化铵的价格始终在400元/吨附近徘徊,一方面是受到尿素、硫酸铵等产品竞争的影响,价格难以走高;另一方面工厂开工率较高,作为副产品的氯化铵产量逐渐攀升,产量逐渐过剩,企业间价格竞争激烈,尤其是几个主产地区的河南、江苏等地,市场销售压力较大。
按原料成本测算,每生产一吨氯化铵,约需要0.35吨合成氨。2017年国内合成氨平均价格约为2850元/吨,因此理论上氯化铵生产成本至少在950元/吨以上,但尴尬的是,市场销售价格仅在400多元/吨,价格出现倒挂。
这种情况在2018年上半年得到了扭转,主要竞争产品尿素价格居高不下,下游复合肥工厂,尤其是北方地区生产低氮复合肥产品的复合肥企业加大了对氯化铵的采购,使得氯化铵销售情况好转,甚至局部地区出现货紧价扬的局面。
根据中国化工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测算,2018年1-6月份国内氯化铵产量约为520万吨,同比减少22%,主要原因是上游联碱装置受环保影响开工率同比去年大幅降低,客观上造成了副产氯化铵产量的下滑。另外今年国内氯化铵工厂及经销商库存较低,企业多预收生产,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了限量接单的情况。
另外近几年由于挤压颗粒氯化铵直接农用推广面积大幅增长,不仅可以作为掺混肥的原料,甚至东北、华北、华东部分地区有经销商将氯化铵直接作为追肥推荐给农民使用,挤占了尿素的追肥市场。
出口方面
氯化铵为我国特有的氮肥产品,目前面临供大于求的局面,从海关数据分析,近年来氯化铵出口增速较快,主要出口地区集中在东南亚地区,约占我国氯化铵全年总出口量的85%左右。其中马来西亚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越南。
2015-2017氯化铵出口量区域比例
东南亚地区主要市场特点:
·单养分含量价格较低化肥需求量较大。农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相当于中国15年前水平。
·肥料复合化率逐步提高。随着人力成本的逐年增加,机械化水平快速增长,氯化铵、一铵、硫铵等原料肥需求快速增长。
·化肥进口商、分销渠道相对集中。五大家贸易、分销企业占有50%以上市场份额。
影响氯化铵出口的因素
一是硫铵与氯化铵的相互替代
同样作为低氮产品的氯化铵与硫酸铵,在国内农用用途上有很强的替代性,尤其是在北方旱田作物中,经销商多愿意推动挤压颗粒的氯化铵和硫酸铵的销售,以便替代尿素作为玉米的追肥使用,利润相比尿素更高。而作为复混肥工厂来说,近两年国内尿素价格居高不下,粮食价格却始终在低位徘徊,农民购买力下降,因此复混肥企业大量采购氯化铵和硫酸铵替代尿素作为低氮复混肥的原料使用,市场反馈在施用上并没有降低效果。
出口方面,今年以来我国化肥整体出口下滑,但其中硫酸铵出口却出现增长。据海关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国共出口硫酸铵152.3万吨,去年一季度出口量为136.7万吨,同比增长11%;前三年一季度平均出口量是119.8万吨,与之相比增幅更是达到了27%。据出口贸易商反映,目前出口询单仍然较多,己内酰胺及焦化硫铵货源局部供应偏紧。大量的硫酸铵出口,减缓了国内市场压力,对国内价格形成强有力支撑。通常情况下,硫酸铵与氯化铵价差增加时,氯化铵能够对硫酸铵出口产生替代作用。进入2018年,硫酸铵离岸价与氯化铵离岸价差距缩小,导致2018年氯化铵出口量总体降低,影响了今年的出口。
二是产量下滑
今年以来,国内联碱装置开工率始终维持在6成左右,主要原因一是由于环保高压影响。长江流域一公里内搬迁及两湖地区部分联碱装置长期停车,近期才陆续有复产。但市场上传出国家环保督查组将在近期进驻华中市场的消息,对于刚刚恢复生产的企业来说不亚于给了当头一棒,预计未来仍将保持低迷的开工率;二是随着北方供暖季的临近,为确保大气治理稳定,各企业限产或将成为常态,尤其是“2+26”个城市及今年新划进来的汾渭平原一带,预计受到的限制会更大;三是甘肃金昌、湖南湘潭等大型企业仍无具体复产消息,河南新建的大型装置尚未见到投产,市场供应量有限;四是西南市场天然气供应继续限制,这相应地限制了当地联碱企业的开工,从而影响氯化铵供应。
三是人民币汇率
理论上,随着人民币汇率的上升,有利于国内产品的出口,这从磷酸二铵、磷酸一铵及复合肥的走势基本得到了印证。但对于氯化铵产品来说,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反而抑制了氯化铵的出口价格。
四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将促进氯化铵产品出口量的增长及市场开拓,尤其是东南亚地区恰恰是我国氯化铵主要的出口地区,未来有望开拓除马来西亚、越南之外的菲律宾、泰国、缅甸、印尼等农业国家的需求。
整体来看,未来氯化铵出口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