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深山集市
2018-09-19张晓蒙
张晓蒙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技艺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将苗绣、水族马尾绣等刺绣技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绣是苗族民间传承千年的刺绣技艺,是苗族历史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彰显着苗族女性的勤劳与智慧,“能织苗锦”就是对当地女性能纺能绣的赞美之句。苗绣中蕴含着很多绣法,如平绣、辫绣、堆花等,不同的绣法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水族马尾绣是最古老也最具民族特色的刺绣技艺,它以马尾为主要的原材料,并且制作过程相对其他绣更加繁琐,古色古香,结实耐用,有刺绣“活化石”的美誉。水族马尾绣的相关记载少之又少,无人知晓它有多远的历史,它可以留存并代代传承全部归功于贵州当地的水族绣娘们。在今年6月,依文·中国手工坊携非遗绣娘以及手工制品一同亮相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大展,让世界了解中国非遗刺绣技艺。
对话绣娘,感受匠心精神
跟随人潮记者来到深山集市侨福芳草地专场,广场中央蓝色渐变的染纱制成一个个有弧度的屏障,身临其中,倘若置身于深山之中,如沐春风。两位绣娘亲临现场坐镇,一边忙着自己手里的活儿一边向来访者介绍手工技艺。记者有幸遇到明星绣娘潘奶奶,潘奶奶是苗族人,所以主绣苗绣。看到她的时候她正在编刺绣要用到的线股。一个特制的线架,七只缠着线的竹柄,双手娴熟地重复交叉着编织。年轮在她的指尖落下痕迹,饱经沧桑的手不知绣出了多少美丽。当我问她绣娘们都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刺绣的,她告诉我山里的绣娘大都是十多岁就开始绣苗绣。刚开始只是绣小孩子的背带和一些简单的东西,渐渐地就要开始学绣衣服和一些复杂的东西。奶奶一般不怎么说话,但是谈起刺绣,谈起图腾却变得侃侃而谈,从她的眉宇间和谈吐中不难看出她对刺绣的喜爱。奶奶告诉我她最喜欢绣石榴,石榴在她们那里有多子多孙的含义,和所有老人一样,潘奶奶期望家丁兴旺,多子多福。除石榴外,她们还喜欢绣蝴蝶、鸟以及飞龙。蝴蝶在她们的传说里象征着妈妈,而鸟则象征着爸爸,所以她们钟爱在织布上绣这些图案,以表对它们的敬意。潘奶奶告诉我龙的图案分不同种类,有飞龙、盘龙、卧龙等,但她们会经常绣飞龙。在苗族的传说中,飞龙是她们整个部落迁徙到贵州西部的指路者,他们跟随着天上飞龙的轨迹一直向西迁移,所以飞龙对她们而言也一样有着特殊含义。图腾在苗族的服饰中是很有讲究的,男女服饰中有些图腾可以出现,有些图腾则是不能出现。像女性服饰中叫做飞云的图腾男性不能使用,而类似羽毛形状的图腾是男性服饰专属的,并且它们只能绣在上衣的部分,裤子上是绝对不可以出现的。
即使不是在周末,這里也会有不少的顾客光顾,他们穿梭在蓝色的屏障中,挑选自己心仪的商品。这里的每一件商品上都有刺绣元素,它们与时尚相融合,碰撞出民族的火花,为这个都市增添了一抹不一样的色彩。而这浓墨重彩的一笔却是经过15年的沉淀与累积才描绘出来的。
依文·中国手工坊,保护非遗,深山扶贫
15年,一个长到可以跨过妙龄少女弥足珍贵的青春年龄,著名企业家夏华女士携手她的依文·中国手工坊团队却用这样珍贵的时间成就了深山大事。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非遗技艺的传承之路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依文企业本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宗旨,为了非遗技艺的留存,收起行囊奔赴大山。在这15年间,夏华跟随着依文团队,无数次的往返于城市与大山之间,寻找了大山深处8000多名绣娘,搜集T4000多种绣样,创造了依文绣样数据库,并用它们编织出了一条绣梦之路。搜寻深山里的绣娘并云集了百名专业的技艺培训师,系统化地为这8000多名绣娘进行培训,为她们在当地建造绣梦工厂、博物馆等。为了让她们的绣品有更加宽广的销路,夏华女士想方设法的为她们搭建商业之桥,让她们的手工艺品走出深山,走向世界。依文始终用扶贫的公益之心加上商业的手法去帮助绣娘们实现梦想,去改变那些传承手工人的命运。让她们在做自己喜欢的事的同时也可以肩负起养家糊口的责任。正如绣梦这个名字一样,这条路承载着大山深处的绣娘们的梦想,她们传承着中国最伟大的传统手工技艺,除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外,她们也想让世界看到东方的神奇与智慧,她们需要一个平台去展现技艺,而依文为她们实现了梦想。2017年,第一次,她们走出深山,来到了北京,那梦寐以求的地方,在广阔的舞台上讲述了她们的故事,那陈旧的织布机背后的沧桑。好事成双,也是在同一年她们走出了国门,去了伦敦,第一次让世界看到了她们的作品,让中国的非遗文化惊艳了世界。
看到那些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单品,我不禁为它感叹,感叹它的神奇;感叹它的魅力;感叹它的伟大;感叹它背后承载的千年文化美学。这里面的每一件商品都刻录着绣娘指尖游走的针线轨迹,每一件绣品都蕴藏着绣娘指尖的温暖,都凝聚着她们的匠心精神。在深山集市,你可以看到手工匠人眼中对绣的热爱,可以感受到她们对绣的执着。举手之间表达着千年承载的感情,经纬之间倾诉着世代的传说。于她们而言,这不仅是一门传统手工技艺更是民族的传承。
非遗,一个只能亲身体会、用心感悟的词语,它不仅代表着一个民族代代相传的物质遗产,还蕴含着传承人满腔的热忱和肩负的责任。传承人从儿时喜爱到终身坚守,来时路一定满是坎坷荆棘,但他们用自己的坚定执着为非遗填筑精髓,用自己毕生力量让世界看到中国的精彩!
《时尚北京》对话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
《时尚北京》:日前中国手工坊是怎样的规模?对于今后的发展有哪些计划?
夏华:中国手工坊,是以中国刺绣、雕刻、纹饰、蜡染等传统手工艺为基础,将中国传统工艺与现代时尚设计相结合,创新出具有现代商业价值的产品或元素,通过特定的商业模式,为有需求和懂得欣赏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企业与个人提供服务。依文手工坊目前是有两个团队在运作,其中一个团队常年在贵州大山,深耕于贵州当地工作,每年行走39000公里,寻找当地绣娘,建立手工坊。
依文中国手工坊一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致力于手工艺绣娘的精准扶贫,手工坊为绣娘提供订单式培训,通过设计师的设计,将美学传统纹样现代化、时尚化,国际化,形成文化衍生品。我们还创建了依文绣样数据库,在当地建造绣梦工厂、博物馆等,建设北京市最大的手工艺体验空间,聚集志同道合的人,共同保护和推动中国手工艺。
《时尚北京》:非遗文化与依文是怎样融合的?对企业文化有什么影响?
夏华:我们的设计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学进行元素提取,建立纹样数据库和手工艺人数据库。通过数据库的打造,将传统纹样进行衍生现代化,让传统纹样和现代美学融合,应用于我们现在生活的文化衍生产品的设计中。
我们的企业使命是“释放中国文化原力,打造有温度、有态度的专属时尚服务”。我们一直以来都秉承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宗旨,为了非遗技艺的留存而不断努力着。
《时尚北京》: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您认为作为企业有哪些责任和义务?
夏华:十五年前,我带着设计师到黔西南地区去采风,看到那里的绣娘绣艺精湛,绣出来的作品栩栩如生,我們的设计师也非常震惊。结果当第二年再去的时候,我们发现由于这门手艺赚不来钱,绣娘们都已经放下了作为匠人的尊严去旅游景点卖水果,卖瓜子,以此来维生,导致很多古老的绣种濒临失传,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设立了中国手工坊,将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结合现代时尚元素,形成多种文化衍生品,将这些古老的刺绣技艺带出大山,保留并延续下去,我想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时尚北京》:中国手工坊和国家的扶贫计划有哪些联系?对于公益事业有哪些贡献?
夏华:中国手工坊以“让世界爱上中国手工艺”为使命,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手工艺大师资源,建立了最完备的中国手工艺者数据库、建立了手工艺元素纹样数据库,以全新的商业模式运营中国手工艺联盟,实施绣娘扶持计划,为绣娘们提供稳定收入来源的同时,将传统的手工艺带出大山,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得到传承。工艺博物馆群的建设,让世界看见中国手工之美,让工匠精神代代相传,中国手工坊汇集多方力量,共同推动中国手工艺事业的发展。
《时尚北京》:十五年的深山之路对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您如何评价这十五年?
夏华:最大的感触是这些深山里的每一位绣娘都掌握着独特的刺绣手艺,但是这些手艺却没有被充分地保护起来。对于深山里的手艺人来说,刺绣就是她们的生活,是她们生活来源。当我告诉她们把c刺绣带到国际舞台时,她们只是说刺绣是她们的日子。我用了15年的时间,将这些大山深处的传统手工技艺带出了大山,让这些绣娘们知道原来她们的刺绣是那么的珍贵。现在,我们的这些绣娘们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我们的传统手工技艺也得以发扬,得以传承,我想这15年我们的辛苦没有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