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国画法为干部画像
2018-09-19沈丽莉
沈丽莉
干部考察是为干部画像的过程,人物刻画是否轮廓清晰、生动传神,直接影响选人用人的辨识度、精准度。但在考察材料的撰写过程中,往往容易将“叙述题”答成“填空题”,造成空洞化、套路化、雷同化。为避免最终“成像”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可借用国画技法,以真实、细腻、全面笔触为干部精准画像。
以白描摹形,着墨于“真”。知人至深才能用人得当,考“实”、写“真”是每名考察者必备的基本功,须以白描手法,简练笔墨,不加渲染,真实描画。一是“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将“他画像”与“自画像”有机结合,既避免“先入为主”,又避免“管中窥豹”。在“他画”的过程中,注重扩大谈话范围,既走进工作圈,又走进社交圈、生活圈,在“管他的、他管的、服务的、身边的”人中了解乡语口碑。同时,在“他画”的基础上,重视考察对象自我画像的过程,引导考察对象画出自身优势与不足,并与“他画像”进行对比,去“美颜”、除“滤镜”。二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通过设置具备一定操作性、匹配性的测评指标,将干部形象丰满化、具体化。比如,考察干部的政治表现可以定性为是否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是否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同时可以定量分析其组织生活考勤率、理论水平高低等;又如,考察干部的工作作风可以定性为是否勤政廉政、是否真抓实干等,同时可以定量分析其违法违纪率、目标任务完成率等。三是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将结果与过程相结合,任前考察与一线跟踪考察相结合,既注重结果考察,了解干部近年来的工作成效、业务实绩,有哪些创新举措,化解了哪些“疑难杂症”;又注重过程考察,多到建设工地、拆迁现场等一线考察干部,观察干部在重大事情、重要关头的现场实干、具体表现,通过现场“写生”追求现场“写真”。
以工笔塑“骨”,着墨于“细”。为干部精准画像并非“临阵磨枪”、“一日之功”,须以工笔手法,多下“水磨功夫”,精准勾勒着色。一是“前后”辩证识别。转变不提拔不考察的工作思维,多实施调研式、比对式考察。借助基层调研、绩效考核、参加民主生活会等非考察形式,有针对性地了解干部的专业、经历、性格、气质、特长等,初步为干部画出“粗浅”轮廓。在选用过程中,将“初画像”与岗位需要、现职人员履职情况等予以比对,提升人岗匹配度、成熟度。二是“正反”双向印证。在“胸有成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谈话提纲,详细了解干部见识见解、道德品行、能力水平。侧重从“德、能、勤、绩、廉”等五个方面实施反向测评,设置如“是否有理想信念不坚定、组织纪律性差情况,是否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时有退缩不前、应对不力现象,是否拈轻怕重、贪功诿过”等反向测评指标,通过正、反双向印证,对干部的“初画像”填充勾勒。三是“优劣”系统研判。在画像的“着色”过程中,要结合动议条件,对考察对象的优势、劣势要客观看待、系统分析,哪种优点是所急需的、哪种缺点是可以包容的,而不以局部“美”“丑”定整体形象,避免“一美遮百丑”、“一丑毁所有”。此外,在考察对象有突出“墨点”时,要坚决贯彻“三个区分开来”,为作风正派、锐意进取的干部撑腰鼓劲。
以写意凝“神”,着墨于“全”。“作画形易而神难”,要使考察对象其才、其德、其能“跃然纸上”,须以写意手法,肖其形、传其神,通过观其脾气秉性、行事作风,察其精神风貌、胸怀担当。一是从现象中看本质。充分运用干部考察环节这一构图素材,避免将干部考察变成简单的“走过场”、“走流程”。在个别谈话环节,适当运用选票结果,对可能存在的因处事圆滑而票数较高的“好好先生”,以及敢于顶真碰硬、直面矛盾、票数不高的“刺头”加以甄别。在考察干部实绩时,广泛征求城建、经济、群团组织等部门意见建议,查看工作思路、发展规划、长效机制等有利长远的工作成效,对潜绩加以挖掘。二是从共性中察特质。考察一名干部,在考“全”、写“全”的基础上,要抓住个性特征侧重描写,避免给人造成“流水线”批量生产之感。比如,在考察单位(部门)党政主职时,重点了解其在驾驭全局、处理复杂问题方面的能力;在考察业务骨干时,可重点了解是否具备勤勉务实、担当有为等工作作风;在考察年轻同志时,可重点了解是否具备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等性格特点。三是从细微处见精神。画龙“点睛”,方能在寥寥数笔中气韵生动,同样,考察材料中能否让阅者“如见其人”,在于考察者是否善于捕捉考察对象的“精气神”。要善于在“思想素质好”、“综合能力强”等“样样行”的评价中,侧重了解干部干了什么、干成了什么;在面对“没有明显不足”、“不太了解”等无处下笔的缺点时,深挖细找谈话人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談深谈透、考实评准。
(作者单位:中共泰州市高港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