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时宰相”成就开元盛世
2018-09-19赵映林
赵映林
姚崇(650—721),陕西硖石人,是唐朝的四大名相之一。唐玄宗时,姚崇辅佐他开创了开元盛世,被时人称誉为“救时宰相”。
姚崇首次入相是在武则天后期,第二次入相是唐睿宗景云元年。这两次入相时,唐朝的政局比较混乱,姚崇没有机会完全展示才能。第三次入相在唐玄宗时期,他深受唐玄宗信任,得以发挥“救时之相”的作用。
第三次入相之后,针对武则天以来的弊政及历史教训,姚崇向唐玄宗提出十条建议:治国理政应以仁爱宽恕为本;在数十年内不再追求边功;法律面前不论亲疏,冒犯宪纲者应予法治;禁止宦官干预政事;除租庸赋税以外,杜绝一切苛捐杂税;皇亲国戚不担任御史台和三省中枢等中央要职;君主对大臣应待之以礼;鼓励直言进谏者;杜绝营造佛寺道观;禁止外戚执政。
姚崇提出的十项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各个方面,可谓切中时弊,是医症良药,也是挽救唐朝衰败政局的“救时”纲领。在任相的近四年时间里,他选贤任能、奖励清廉、精简机构、厉行节俭、裁减冗员、惩治贪污、爱护百姓,赢得皇帝信任。
裁撤冗员,节制奢靡之风
姚崇依据轻重缓急,首先大力整饬吏治。姚崇明白,革新纲领的推行,必须要有一支能够贯彻执行、且令行禁止的官吏队伍作保障。中宗、睿宗时期,由于政局紊乱,各派政治势力无限止地封官许愿,拉帮结派,壮大己方势力。尤其是安乐、太平两位公主,开府置僚属,官员激增。到唐玄宗继位时,冗官成为一大累赘。当时除正员(编制之内)外,朝中的员外官(编外)就有2000多人,再加上大量的胥吏(无品级从事具体文牍等事务的办事员),更是一个数量惊人的吃皇粮的官吏队伍。这与唐太宗时期中央官员在编的仅643人相比,简直不可以道里计。官多俸就多,造成行政经费开支庞大,国库存银锐减,几近空虚。姚崇上任伊始,即拿冗官开刀,将员外官、试官、检校官一律罢免,规定今后倘若没有政绩和战功,皇帝没有特别诏令,吏部兵部不得录用。同时裁撤闲散机构,制定中央衙署与地方衙门编制,定全国正式文武官员18805人(不含无品级胥吏)。
与此同时,姚崇针对武则天以来形成的官员崇尚奢靡、生活腐化,肆意挥霍国家财物的流弊,大力提倡从皇帝开始节制奢靡,反对利用职权追求享乐。在他的推动下,玄宗带头将宫廷内的珠宝、锦绣,集中在大殿前当众焚毁,宣布从今开始,后妃以下均不得服用珠玉和锦绣,不得采办珠玉、织锦缎,违者杖一百。同时关闭了长安、洛阳两地专为朝廷服务的织锦坊。下令“乘舆服饰、金银器玩,宜令有司销毁,以供军国之用”。对各级官员的官服佩饰一一作了规定,五品以下不准使用金银玉石,任何一级皆不得逾越,违者治罪。这样雷厉风行地销毁金银器玩,禁用珠玉锦绣,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罕见的。
外放功臣,严法治贵
就皇权巩固来说,“狡兔亡,走狗烹”,可以彻底消除功臣鞠躬自傲对皇权的潜在威胁,然而,这会在历史上留下骂名。唐玄宗依靠政变上台,身边有一批功臣,姚崇帮玄宗皇帝拿定的主意是“无任功臣以政”,将功臣外放地方任职,不参与中央的决策与行政事务。
如何对待皇亲国戚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时,唐玄宗的大哥李成器封宋王,二哥李顾义封申王,弟弟李隆范封岐王、李隆业封薛王,从兄李守礼封豳王,这些人当时在朝廷内外都有一定影响力,一些大臣攀附他们。虽然这些同姓王侯未必就有觊觎皇位的野心,但他们的特殊地位,完全有可能被别有用心者利用,成为动摇皇权的因素。所以,姚崇立规:大臣与诸王不得交往,违者治罪。这项规定一下,诸王和众多皇亲国戚的手脚被束缚住,谁也不敢以身试法,尤其在政治敏感问题上更不敢越雷池一步。同时,姚崇执行法律不给任何人以特权,对皇亲国戚们的违法犯罪行为从不宽容姑息,一旦发现权贵们犯法,立即从严从快予以处治。
遏制寺院经济,匡正社稷民生
唐初两个皇帝高祖和太宗都是先道后佛,这时期全国的僧尼已达十几万之众。武则天当政时,佛教更是风靡全国。然而,宗教的盛行,对国家来说是只有经济投入而没有经济产出。所以,到了唐玄宗继位时,武则天时期经济发展的财富“存量”已被折腾殆尽,社会经济一片萧条。当时是“家无接新之储备,国无备荒之积蓄”,出现公私俱竭、十室九空的严重局面。姚崇决定拿此开刀,他说:“释迦之本法,为苍生之大敝。”于是,他下令整饬寺院道观,命僧尼道士们还俗从事生产。在他任相期间,共有30000名僧尼道士还俗。此举遏止了寺院经济的扩张,有利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税收,逐渐扭转了国库空虚状况。
中国古代常有蝗灾,但是由于迷信,大多数采用祭拜而不是消灭的方法。这样自然无法消灭蝗虫,而且还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开元四年,山东(当时泛指华山以东的黄河流域)诸州发生严重蝗灾。可农人眼睁睁看着蝗虫啃吃庄稼,无人敢于捕杀。农人认为这是上天降灾示警,地方官也是如此认知。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荒唐局面:面对蝗虫肆虐,在地方官或乡绅的带领下,大家设祭焚香跪拜,乞求上天消灾弭祸。姚崇得到山东蝗灾肆虐的报告后,立即上奏玄宗,力主消灭蝗虫。但遭到不少官员的反对,连玄宗也犹豫不决,他说:“蝗是天灾,是由于德政不修所致,你要捕杀,这不是背道而驰吗?”姚崇解释道:“捕杀蝗虫,古人行之于前,陛下用之于后,安农除害,是国家的大事,请陛下认真考虑。”蝗虫的习性是夜里向亮处飞,如果夜里燃起很多火堆,蝗虫一定扑向火堆而被烧死,基于此,他下令山东地方官员照此办法灭蝗,烧死的蝗虫就地掩埋。并派出御史前往山东各地督查,各级官员也纷纷指挥农民焚埋蝗虫,果然效果很好。时人记载说山东地区共“捕蝗虫凡百余万石”,大大减少了蝗灾损失。第二年,山东又发生蝗灾,姚崇按老办法,派人到各地督促捕杀掩埋。姚崇的两次大规模灭蝗,收效明显,以致“时无饥馑,天下赖矣”。并奏请玄宗批準将灭蝗纳入官员考绩范围。
经过几年的励精图治,唐王朝进入了它的盛世——开元盛世。唐玄宗军国之务咸访于崇,凡是姚崇所行军政大事,“玄宗悉从之,而天下大理”。“开元盛世”能够出现,在朝廷大臣中首推姚崇,“救时宰相”也因此名誉朝野。
(作者系江苏省工运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