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苏北地区精准扶贫与农民增收
2018-09-19蒋红奇
蒋红奇
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特别是脱贫攻坚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和“四化”同步发展需要出发,进一步精准目标、聚心聚力,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通过提升整体发展水平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打好精准脱贫攻坚仗,关键在苏北、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苏北地区实现精准扶贫与农民增收,是新时代江苏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南北发展不平衡是制约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从GDP差距来看,2017年苏北地区GDP为20327.32亿元,只是苏南50274.05亿元的40.43%,苏北地区人均GDP为66970元,只是苏南150202元的44.59%;从城镇化进程来看,2017年苏南地区城镇化率已经达到76.39%,而苏北地区只有61.99%;从农民收入差距来看,2017年苏南地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795元,而苏北地区只有16517元,只是苏南的61.64%;从脱贫致富的重点来看,我省“十三五”扶贫开发的重点主要是农村低收入人口、省定经济薄弱村、扶贫开发重点片区和扶贫开发重点县(区)四类对象,大部分集中在苏北地区。
苏北地区低收入人口增收和经济薄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仍是江苏发展的突出短板。农村低收入家庭脱贫基础尚不牢固,持续稳定增收的能力还不强,部分低收入家庭支出性贫困矛盾较为突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社会保障兜底的制度和机制尚不健全,因病、因残、因灾等致贫返贫的风险依然存在;经济薄弱地区加快发展的瓶颈制约尚未根本消除,部分人群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不强,等等。
缓解苏北地区的相对贫困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務,需要立足苏北实际,根据贫困地区脱贫与致富的双重要求,把推进区域整体发展与低收入农户增收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紧扣优势条件、市场需求、示范带动以及移风易俗等重点,拓宽苏北地区精准扶贫与农民增收的思路。
紧扣“优势”促进“脱贫”。项目安排要与苏北地区优势和特色条件相互匹配,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参与到市场分工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联系苏北地区实际,进行深度市场调研,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结合自然条件、市场需求、产品特性等综合因素,确定当地发展什么特色产业,走“特色增值、特色取胜”之路,形成一村一品、一地多业的产业发展格局,避免形成盲目跟风之势,最终“一哄而上、一拍而散”。
紧扣“创业”加快“致富”。推动苏北地区劳动力就业创业,是做好精准扶贫和农民增收工作的关键环节。鼓励创新创业,特别是推动贫困人口、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等群体创新创业,通过政策支持和引导,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支持自主创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支持网上创业,大力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积极组织创新创业农民与企业、市场和园区对接。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使其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带动相关配套企业发展,持续稳定地吸纳规模就业。
紧扣“市场”汇聚“项目”。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要充分运用市场这只手,除了生产环节,还要加大对产品深加工、营销、市场信息预警等环节建设的力度,避免项目粗放“漫灌”,不接地气、针对性不强。首先要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培育区域性市场,促进产品深度加工、链式开发、产生规模效益。其次是利用苏北地区资源优势,引进市场力量,推进苏北地区产业发展、资本积累,实现“借鸡生蛋”。再次是把市场理念、市场机制贯穿于脱贫致富全过程,吸引各种资源要素、各类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促进减贫,实现致富。
紧扣“节点”辐射“面域”。坚持从点到面,以点带面。以整村推进为基本“节点”。把发展产业、增加贫困户收入摆在首位,按照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方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以苏北地区为“面”纵深推进。统筹推进区域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骨干基础设施建设,为地区发展创造条件;加快形成区域特色产业体系和支柱产业,为区域群体脱贫致富奠定基础。
紧扣“理念”转变“风气”。做好苏北地区精准扶贫和农民增收工作,不仅要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更要注重精神层面的帮扶。一要实行观念扶贫。把思想引导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树立典型,宣传先进,引领风尚,转变苏北地区贫困人群的思想观念,点燃致富热情。二要抓好党建促脱贫致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带动作用,鼓励和帮助党员带头学习技术、带头发展产业、带头勤劳致富,积极挖掘一批致富能手、积极培育一批优势产业,广泛带动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努力在农村中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三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创业致富故事和经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扩大社会影响,努力营造良好的脱贫致富社会氛围。
作为江苏实现脱贫致富目标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江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三农”转型升级的重要区域,苏北地区在推进精准扶贫与农民增收的过程中,要创新方法举措,着力推动苏北地区加快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苏北地区特别是苏北农村地区,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突出,和苏南甚至苏中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必须全面加强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政府投资要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倾斜,扶贫资金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仍然适用。尽管广大农村地区情况不同,但还是要毫不犹豫地加快公路、硬化路建设,尽快实现县乡、乡乡、村村通公路。水、电、气、通信等,也都要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通到每个角落。苏北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包括改善住房条件、环境治理等。要全力推进苏北地区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集中力量优先解决住房困难农户最基本的安全住房需求,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优先安排生存条件差的贫困村民进行危房改造。开展以脏乱差治理、人畜分离、垃圾污水处理、村庄绿化为重点的环境突出问题整治,推进改厕、改圈和治弃、治污、治理乱搭乱建工作,逐步改善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条件,创建干净整洁、山清水秀的农村人居环境。
强化资金投入力度,增强脱贫致富合力。加大资金投入,帮助苏北地区贫困农民解决发展资金短缺问题,要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苏北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倾斜,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财政投入上,要把扶贫开发投入列入年度预算,并逐年增加额度,市县要力争将更多资源投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以弥补地方财政投入不足。社会投入上,研究建立募集社会资金的组织协调机制,拓宽扶贫投入渠道,动员社会各界到贫困地区投资创业、建设公益事业、开展各种扶贫济困活动。小额信贷投入上,协调增加支农信贷规模,建立多种形式的贷款担保机制,进一步撬动小额信贷资金积极投向贫困地区农村,推行定向精准滴灌的普惠式扶贫金融。农民自身投入上,一方面引导农民用好“小钱”,开发短、平、快项目,自我滚动发展;另一方面,对政府实施的扶贫项目,动员群众投工投劳,让贫困地区农民自觉参与扶贫开发,用自己双手、靠自身力量拔掉穷根。
补齐发展能力短板,增强农民脱贫致富能力。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这是扶贫开发的根本要求。发展能力建设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本投资,要因地制宜,从当地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补齐发展能力上的短板。对技能水平不高、希望继续外出务工的,着重在提高技能水平上下功夫;对于具备创业条件、有志在家创业的,抓好创业培训辅导,提高创业能力;对不愿外出的,可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生产技能,增强创业就业能力。一是技能培训。在贫困地区农村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技普及活动,让每个贫困农户掌握1—2项种养技术。选派科技干部到贫困乡村任职,带领和指导当地农民学科技。二是贫困村干部培训。本着“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认真策划,精心组织,选准内容,创新形式,对村干部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更好地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共同致富奔小康。三是职业教育培训。推广扶贫职业教育和扶贫移民教育的成功经验,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完善贫困地区农民子女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的制度和做法,以就业为中心,面向市场开设专业、面向岗位设置课程,做到培养出来的学生送得出、用得上、能致富。
加强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提升脱贫致富实效。推進苏北地区精准扶贫与农民增收,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与农民增收。首先是强化组织领导。一是分清层次,对县、乡、村、户各级进行分析,找出脱贫致富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分析原因并研究对策举措。二是分类管理,对已经制定或即将制定的发展规划、精准扶贫规划、行业扶贫规划、产业扶贫规划等实行分类管理并抓好实施,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三是分类指导,从工作重点、建设任务、工作对象上分类指导、各有侧重,重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低收入人群增收的难题。其次是强化责任落实。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压实责任、强力推进。责任明确到部门,各级党委政府要负起主体责任,联系单位要履行牵头责任,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任务分解到年度,将减贫计划、重大项目实施、重点工作推进、资金投入等任务分解到年,建立倒逼机制。检查督办到项目,市县的重大项目建设都要明确联系领导、协调部门、完成时限,实行常态督查。考核评估到市县,细化优化考核办法,开展扶贫攻坚工作综合评价,将考核结果等次与扶贫资金分配、扶贫试点项目安排、干部选拔等直接挂钩,激发苏北地区脱贫致富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连云港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