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优秀传统文化来滋养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2018-09-19冯志英

人民论坛 2018年23期
关键词:精神传统思想

冯志英

【摘要】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精神生活存在焦虑化、平庸化等现象,可运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多方力量、积极探寻有效途径,帮助其在现实压力下形成健康的文化品格、匡正其思想偏差,并提振其自身对于文化的自信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 精神生活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基本特点

转型时期下大学生精神生活的焦虑化。大学生群体在年龄上处于青春期的后期阶段,这也是其心理相对敏感的时期。在该阶段,由于生活与学习中的困难相继出现,如就业问题、情感价值、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使这一群体的社会关系发生显著变化,其心理健康情况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容易养成依赖性强、意志薄弱、合作能力差等不良个性特征。除此之外,又因其思想上倾向于自主独立的状态,从而使得对于社会以及生活之间的不合理情况具有较高的批判态度,但他们的思想观念又尚未成熟,并且缺乏科学合理的理论基础支撑,所以导致在探究分析社会状况时,难免会存在着片面的、不科学的、非理性的认知,进而导致其精神生活的焦虑化。

信仰缺失境遇下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平庸化。自移动互联网科技革命以来,世界范围内各地区的经济科技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在此时代背景之下,互联网技术正在迅速发展,信息传播的效率空前增强。不同的思想理念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从而使得社会思想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但对于大学生而言,反而会因为选择的多样性,致使其思想的舒适度与适应能力会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群体的自我认知能力的相对欠缺,加之大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初步形成阶段,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实践历练作为支撑,初步树立的信仰往往会被从众心理、物质主义与功利主义左右。又因缺乏实际的精神目标,继而把所谓的娱乐、消遣误认为是精神生活的本质,这种“泛娱乐化”的社会心理倾向易导致大学生价值理性弱化,使部分大学生忽视乃至无视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人格完善。

精神文化失范态势下大学生现实生活的无序化。网络技术的普及催生了新的网络文化形态,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文化的生产方式、存在形态与表现形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另外,在先进电子设备的驱动下,流行文化逐渐呈现在社会群体的面前,对于大学生也不例外,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群体对其具有极高的痴迷程度,借助网络平台的优势,对热点事件等相关问题进行积极的讨论。然而部分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精神道德素养,加之网络虚拟性的特质,在虚拟空间中这种欠缺引发的道德失范行为被无限扩大,甚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卷入到网络暴力中,推动着事件向着消极方面发展,最终导致对事件当事人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大学生普遍被认为应当是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储备人才,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更是社会道德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如若不及时对于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加以管制,那么长此以往这种在虚拟世界中的失范会在现实生活中对其造成思想与行为上的负面影响,乃至干扰社会秩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益于大学生精神生活的改善

涵养大学生道德品格。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内涵,对于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生活方式、价值体系、行为模式等。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价值导向与行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族与国家的稳步发展。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诚信友善等一系列思想道德框架,可以有效打击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缺乏远见的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模式,可以说对于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培育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工程。因此,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大学生精神生活也是将中华文化精神内化为他们文化素质与道德品格的过程,进而从根本上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匡正大学生思想偏差。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面。在互联网信息的飞速传播下,面对不良的思想以及社会环境中消极的不道德行为的影响,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效地增强其对形形色色的消极思想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自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抵制精神污染,及时匡正思想上的偏差。与此同时,市场经济极易强化个体利欲,诱发个人主义、利益至上与利已主义,由此类思维模式的转变而引发的个体行为,必然会对社会运行秩序产生消极影响。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所包含类似于明辨义利的优秀价值理念,对于大学生摆脱消极思想的干扰,加强文化传承,对社会文明风尚的构建更是有所裨益。

提振大学生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石是文化之根,不承认文化之根就相当于否认民族文化内涵的根源以及其形成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对于民族、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涵盖了中国发展的历史,同时也表现了国民的价值选择。这些都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具有重要的导向与引领作用,使得中国文化对于未来发展走向具有明晰的规划路线,对于自身文化前行方向充满着自信。大学生群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者、践行者,可通过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感,感知文化背后蕴含的价值力量,唤醒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

积极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大学生精神生活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大学生精神生活要加大学生对于传统优秀文化的了解力度。其一,可考虑将传统文化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中,尤其需要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以及道德素质的培养。同时应当运用多媒体手段,结合不同形态的教学模式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其二,在进行传统文化的融合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主动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创新教学模式,应当运用先进的、新颖的教学方法,让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与生活之中。除此之外,还应当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从而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其三,要切实尊重大學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平等的双向互动交流,教育不仅要“重课上”更要“重课下”,旨在使大学生群体在感受和体验文化魅力的同时能够自觉主动地通过自我教育健全道德修养。

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手段。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以学校为主,这就要求学校在宣传传统文化教育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开辟传统文化互联网学习环境。一方面,应当有效发挥校园文化内涵的优势,结合网络平台的特点,加大发展传统文化网络平台的力度,使学生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得大量信息,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交融。另一方面,社会各方要相互合作,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手段的突破与创新。政府要制定激励政策加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传媒应当有效利用自身传播优势,丰富传播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形成网上网下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合力。

拓宽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范围。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中,与单纯的思想教育相比,给予受众更多可参与实际活动的机会会产生更多的教育效益。通过将传统文化与校园生活相融合,从而使大学生能真正触摸它、感受它。当代大学生可积极主动地参加志愿活动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如文化知识竞赛、民族艺术表演等,这不仅可以使人生经历更加丰富多彩,还能让自身的视野与思想状况得到显著的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德润身”的价值力量也能得以充分发挥。

(作者为山西工程技术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①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学术研究》,2013年第11期。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 史航(见习)

猜你喜欢

精神传统思想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拿出精神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少年力斗传统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阿吾(一首)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