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探析

2018-09-19马晓军

大学教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安全教育意识形态少数民族

马晓军

[摘 要]边疆高校处在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前沿阵地,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重中之重。由于边疆高校特殊的地理位置、民族宗教、历史文化等原因,边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存在很多困境,突破这些困境,赢得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的斗争,对边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关键词]高校;少数民族;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8-0127-03

一、加强边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1]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潮交流、交锋频繁,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异常激烈,边疆高校抵御和防范敌对势力渗透的任务愈加繁重。宗教对边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渗透方式多样化,渗透力度与日俱增,加强边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活动的管理,坚决防止宗教极端思想在边疆高校校园中渗透传播的任务更加迫切。边疆高校师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显著增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族师生的任务更加艰巨。“三股势力”挑拨民族关系,煽动民族对立和仇恨,引导边疆高校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任务更加紧迫。面对这些挑战,边疆高校必须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这是保持边疆高校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的思想保障,是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的迫切需要,也是赢得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主动权的必然要求。

二、边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教育主体传授的困境

边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体,主要包括党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以及部分负责学生工作的教职工。边疆高校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传授性困境主要體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主体力量规模有待加强,数量有待提高

由于边疆高校情况特殊,教职工工作压力大,高校人员缺编等因素,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体力量薄弱,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有待加强。另外,边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对教育主体的要求更高,教育主体不仅对国内外局势、党的政策和内容要熟知,更要对新疆的历史、民族、宗教、文化以及边疆的各种社会实际情况有所掌握,特别是对“三股势力”的各种破坏和渗透要时刻关注和防范,这就对边疆高校从事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体在综合素质、理论修养、学历层次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而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边疆高校从事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体在一些方面仍然存在短板。

2.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发挥不足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边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最主要的载体,但是基于新疆在政治、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复杂性,加之部分教师自身水平有限,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具有敏感性的问题避而不谈,存在不敢讲、不愿讲的话题局限性现象,“把本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的东西由于实用性强加于马克思主义,而本属于马克思主义的东西,由于价值取向加以抛弃”[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受到相应的牵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3.教育主体的全方位和持续性导向影响力不够

目前,在突显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教育的边疆高校,主流意识已经升华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上,少数民族大学生已经能够认识到与“三股势力”斗争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但教育主体由于忙于日常事务或者教学科研,在课后以及日常生活中,全方位、连续性通过言传身教加大教育客体意识形态安全的导向影响力不够。

(二)教育介体选择的困境

教育介体,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用来影响受教育者的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以及把这些思想品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的各种活动方式和手段。[2]在边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过程中,教育介体选择性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语言沟通存在一定的障碍

边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多,而部分来自于农牧区或偏远地区,他们的汉语水平低,尤其是民考民学生,他们经过大学预科一年的汉语学习,进入本科后所有的课程都用汉语授课,这使他们在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语言沟通理解障碍,对部分思想理论和当前的形势不能完全把握,无法透彻理解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意义。

2.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占领网络舆论阵地的办法不多

大学生是使用新媒体最频繁、最活跃而且对新媒体依存度最高的群体。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交已经完全打破传统藩篱,人们通过微信和微博等多种互联网社交载体进行无国界和疆域的通畅交流,同时这也彻底改变了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一个无国土疆域的互联网世界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3]。新媒体给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一些与意识形态安全背道而驰的信息,尤其是“双泛”思想、宗教极端思想也在新媒体上不断滋生和蔓延。而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教育主体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网络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新媒体传播技能的主动性学习的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意识形态安全网络育人功能的弱化。

3.教育方式方法陈旧影响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效果

高校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渠道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发展,多元文化意识形态传播的网络化,增加了高校舆论导向的控制难度,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导致高校意识形态的导向失控[4]。目前,边疆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过于依赖理论灌输和以传统说教为主的课堂教学,难以契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接受能力与心理诉求,容易引起少数民族学生的排斥和反感心理,影响到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效果。

(三)教育环体协同的困境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导向错位引起少数民族大学生思维混乱

在边疆高校,学校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下,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的战略需求,以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维护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为导向。而家庭教育以宗教教育为主,从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宗教组织等全方位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错位造就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矛盾心理,在难以选择的情况下,在缺乏严格监督和管理的情况下他们更容易受宗教极端思想的蛊惑而步入歧途。

2.多元文化环境下公民意识教育的缺位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

中华民族文化最显著的特点是多元一体性。虽然少数民族大学生已经认识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但是教育主体全方位、持续性导向影响力不足,加之经常强调多元,忽视一体,即公民意识的教育等原因,这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类化观点。按照社会认同理论的提法,个体通过社会比较形成的社会类化观点, 是他们后续行为的分水岭, 个体将与自己( 语言、文化、信仰) 相似的成员视为“自己人”, 即内群体;将与自己不相似的视为“外人”, 即“外群体”[5]。类化观念将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分界意识强烈,强调民族身份,忽视公民身份,这可能引起思想意识领域的分歧。

3.校园文化活动的非主流化

校园文化活动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思想政治导向、人格塑造导向、校风学风导向、行为规范导向和社会化导向的作用。 而目前边疆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更偏重于文娱活动或者文娱社团,追求个性化或者非主流化,以此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缺乏引导性,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功能缺位。

三、边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突破路径

(一)教育主体传授困境的突破

1.补齐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体力量薄弱的短板,实行严格的准入和退出制度

在反分裂、反渗透斗阵日益严峻复杂的情况下,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强、业务能力精湛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至关重要。首先,应充实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干部、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从职称晋升、工资待遇、能力提升、求学深造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打造一支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人才队伍。其次,要严把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干部人才队伍入口关。那些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暧昧、认识模糊的,要清除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将那些政治立场坚定、态度不暧昧、行为不动摇、旗帜鲜明的要充实到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中来,切实发挥他们在边疆高校反分裂、反渗透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首先,要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实现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会讲、敢讲、愿讲。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边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要结合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展开各项研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立论、驳论、攻辩、创新和引领工作,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透、讲活,以理论自信支撑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要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大力进行改革,要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用语应尽可能贴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边疆社会生活的实际。最后,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边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滞后,这影响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重点性与针对性的结合。因此,要以学科建设为依托,拓宽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的领域,服务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

3.教育主体要发挥持续性导向影响力

边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在现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中总结、整合边疆高校资源的基础上,做到常抓不懈,各职能部门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给予全程关怀、全程教育,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实现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校园内外全方位全员育人格局。

(二)教育介体选择困境的突破

1.破除语言障碍,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的适应能力

边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要取得实效,就必须提高少数民族大學生的汉语水平,建立健全促进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制度措施,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目前理论热点难点、问题的理解能力与其他文化的包容接纳意识,以压缩宗教极端思想、极端民族主义生存空间。

2.规范网络虚拟群体和非正式地缘群体,主动占领网络舆论阵地

边疆高校民族众多,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生活存在着不少民族色彩浓重的网络虚拟群体和地缘性非正式群体。这些群体以QQ、微信等为平台,以相同的成长环境、民族传统、宗教信仰、文化背景为载体,具有很强的排外性特征,其影响力甚至超过了正式群体。因此,要加以规范引导此类网络虚拟群体,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占领网络阵地,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

3.创新教育方式方法

信息的传播需要双方互动而不是简单地单向沟通。要改变过分依赖传统说教为主的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正是边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不可忽视的途径。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寓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中,积极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支教活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等,让他们深入边疆基层社会,了解边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教育环体协同困境的突破

1.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调同步是边疆高校顺利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在尊重民族感情的基础上,逐渐缩小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理念上的差异,增进交流,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不能让二者脱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家长应当配合学校做好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承担起管好自己子女的责任,不让其参加非法宗教活动和极端组织,学校也应当为双方提供有效沟通的平台,为家庭教育给予指导。

2.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意识教育也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边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对增强国家认同,促进边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具有基础性意义。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法制意识以及权利义务意识,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将个人和民族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自觉摒弃狭隘的民族意识。另一方面,要结合边疆高校实际,将党的民族政策、“五个认同”和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纳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转化为边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共识,自觉将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从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边疆高校的主导地位,实现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的总目标。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是把握边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话语权的内在要求。要以校训、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加强对学生社团协会的管理与引导,突出边疆高校校园文化的意识形态导向功能,优化校园人文环境,培育一批凸显时代特征、立足边疆实际、秉承优良传统、深受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成果和品牌,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并积极传播和实践。

四、结语

边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立场分析和认识社会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现象,要重点挖掘和梳理边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整合、创新等功能,强化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五个认同”教育、新疆“三史”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让他们自觉抵御“三股势力”的侵蚀和拉拢,坚决抵制和防范“双泛”思想、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赢得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滲透斗争的主动权。

[ 参 考 文 献 ]

[1] 刘爱莲,彭恩胜.再论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维度[J].云南社会科学,2009(4):11.

[2]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9.

[3] 傅江浩.意识形态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5(5):182-185.

[4] 植凤英.论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J]教育文化论坛,2013(1):28-31.

[5] 马宗保.回族民族关系[M].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178.

[责任编辑 陈 明]

猜你喜欢

安全教育意识形态少数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服装
美国职业安全教育培训方式对我国的启示研究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