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实践如何推进科学社会主义发展

2018-09-19王文章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8年13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

王文章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发展到了新的时代,其发展既面临有利的歷史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要推进新时代的科学社会主义进一步向前发展,必须坚持以生产力发展为全党工作重点的重要前提,以便为其发展创造丰富的物质条件;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原则,以便为其发展创造稳定的国内环境;必须坚持全球化的广阔视野,以便应对逆全球化现象为其带来的严重威胁。倘能如此,新时代的科学社会主义一定能够不断向前发展,并将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 生产力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 全球化视野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13.001

改革开放至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亦即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的科学社会主义应当如何向前发展,成为摆在全体中国人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这告诉我们,新时代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一定要建立在回答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基础上,一定要建立在回应当代中国人最主要的关切基础上。中华民族在新时代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新时代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严峻挑战,包括生产力水平发展还不够高、发展成果的分配还很不公和国际的逆全球化现象,等等。我们必须直面这些时代发展所提出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并从理论上给予有说服力的解答,从实践上进行强有力的回应,才能真正推进新时代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才能让其焕发出更大的生机与活力。

以生产力发展为重点是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前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也就是说,在经过新中国成立后近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我国已基本上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并在不久的将来有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情况下,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此时我们还要不要继续坚持以生产力发展为工作重点呢?一些人认为,我国已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生产力发展不应成为新时代的工作重点。事实上,这种看法很值得商榷,因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但与坚持生产力发展为工作重点并不矛盾,而且更凸显了新时代重视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性。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通过发展生产力来满足。所谓的美好生活需要,就笔者的粗浅理解,就是在实现小康生活水平即古人所谓的“衣食足”后,对更高生活水平的向往,既包括物质层面的更高水平需要,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更高水平需要。如果没有强大的物质基础,那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么是虚幻的水中月或镜中花,要么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楼阁,根本没有实现的基本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要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以发达的生产力和丰裕的物质财富为前提,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坚持以生产力发展为全党工作的重点。当然,以生产力发展为重点并不意味着完全以GDP增长为重点,而是以高质量、高效益和给人民带来最大实惠的经济发展为重点,是以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全面发展战略的经济发展为重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基础之上,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和人民生活的极为富足,是社会主义在经济上的具体体现。因此,从理论上讲,只有当我们创造出了远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更高的社会生产率和更多的物质产品时,我们才能理直气壮地说建设了够格的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对此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鉴于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忽视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生活贫困,曾精辟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3]为了促进生产力发展,邓小平还提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的重要观点,并决定以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作为推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手段。他还设计了主要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主要指标的“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在20世纪80年代末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在20世纪末迈入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其后,我党根据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进展状况,不断对“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进行了完善和充实。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在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九大又根据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进展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科学合理地制定了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2020年全面建成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全面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可见,改革开放后,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都把促进生产力发展当作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这是我们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所在。

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较低的现实,要求党必须坚持以生产力发展为工作重点。客观而言,经过全体中国人的艰苦努力,我们用很短的时间走完了西方需要几百年才能走完的发展历程,使我国迅速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生产力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创造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奇迹。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人均GDP水平、科技教育水平、社会生产率、生态建设水平等许多方面,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甚至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例如,2017年我国人均GDP按汇率计算只有8836美元[4],在世界的排名约处于第70位。再以值得国人骄傲的制造业为例,虽然我国已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大国,但还根本称不上是制造业强国,在全球已基本成形的四级制造业梯队发展格局中,我国只是居于中低端领域的第三梯队而已,与处于科技创新中心的第一梯队的美国和高端制造领域的第二梯队的欧盟、日本等相比,相距还很远,特别是在科技实力上差距更大。由此观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里,一心一意谋生产力发展以解决我国的落后状况,仍然是我们的工作重心,激发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仍然是我们的重要任务。所以,继续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调整生产关系和完善上层建筑,以解放生产力和推进生产力发展,是新时代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好体现。当然,改革过程本身是调整利益格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将遭遇既得利益者的重重阻挠,党必须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坚决排除既得利益集团的干扰破坏,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障碍和思想观念,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倘能如此,快速的生产力发展就大有希望,实现发达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就指日可待。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原则

现代社会主义饱含人道主义关怀,其产生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公不义,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自由平等。科学社会主义更是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所以它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全人类的自由解放为己任,始终坚持忠于人民利益和依靠人民的立场。因此,马克思主义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之为人民的理论,这也是它之所以能够在世界产生广泛影响的原因。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独立自由和人民的幸福安康,也就是说,它将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宗旨,这是它能够得到大多数中国人拥护的秘诀所在。在新时代,我们再次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站在人民大众一边,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不是空穴来风,而是针对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提出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改革开放后,中国走上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经济上采用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式,并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对加快生产力发展和改变中国贫困落后面貌作用甚大。但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并不是要造成社会两极分化,而是要通过先富带后富来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曾就此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5]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最终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进一步解放,是要让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和过上美好生活。这些发展目标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真谛,《共产党宣言》就将重视社会公平和劳动者合法权利,当作社会主义的主要原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未来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6],“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7]。恩格斯更详细地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应该“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8]。就此而言,党在新时代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为之奋斗的目标,是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运用于中国当下具体实践的有力表现,明确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发展方向,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目的这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同时,党也用实际行动向全国人民宣示,自己永远是人民的一部分,决不会因为自己的执政党地位,而忘却了自己是人民的一员的定位,决不会因为改革开放富了起来,就精神懈怠、搞特殊化甚至脱离人民大众。

在中國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不以人民为中心的不公不义问题。不用讳言,中国在取得巨大经济发展成就的同时,出现了严重的发展失衡现象,出现了发展成果的分配欠缺公平正义的现象,出现了发展理念与发展现实相矛盾的现象。以世界通用的表示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为例,2012年至2016年的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474、0.473、0.469、0.462、0.465。[9]虽然与此前相比,基尼系数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不很明显,仍然远远高于0.4的警戒线。收入分配之所以产生这样大的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的分配权利不平等。许多地方和单位出现了严重的同工不同酬问题,即大家的工作量相差无几,只是因为某人或者来自农村,或者来自外地,或者是临时工、合同工,或者没有一官半职,就与正式职工或官员在工资福利待遇上相差很大,甚至出现相差几倍的悬殊。这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也违背了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原则。这些现象引发了社会矛盾的加剧,带来了社会的潜在不稳定,不及时解决会危及到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党中央也意识到了发展不平衡和贫富悬殊所带来的问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认为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了变化,并指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就是其最好的证明。

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行动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在新时代,只有认真解决了社会各个阶层之间和地区之间依然存在的较大差距,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发展目的,才能实现社会普遍的公平正义。为此,一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抓住人民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例如,今天广大的中国民众,都有强烈的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和弱有所扶的愿望。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特别是由于我国社会建设的落后,我国普通老百姓的社会保障水平很低,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的上述各项期待并没有得到完全实现,他们的生活质量在发展过程中改善得不明显,认为自己没有多少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对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看法。因此,我们应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积极回应人民的期待,加大社会建设的力度,以增进人民的福祉和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我们的党员干部必须明白,普罗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体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对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我们只有竭尽全力地去满足他们在这些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才能使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以人民的利益为依归,才能让人民体会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原则就是以人民为中心。

二是党必须始终保持纯洁性和先进性。要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现实,需要党政机构及其官员的具体行动,否则最后只能停留于中听不中看的报告中。这就要求党政机构及其官员必须具备强大的政策执行力,而党政机构及其官员要具有这种执行力,其自身必须始终保持纯洁性和先进性,也就是他们必须廉洁奉公,不能有太多的私心杂念,真正把人民的利益置于高于一切的地位。恩格斯说过,工人阶级一旦取得统治权,必须“以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来代替”[10]。按照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关及其官员,已由社会主人转变为社会公仆,并主动地为人民服务和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但是,理论的美好往往不能完全代替现实的残酷。具体到中国的现实政治生活来说,我们的党政机构及其官员大多官本位思想严重,经常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社会主人而不是社会公仆的面目出现在人民群众面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是对他们最真实的写照。他们中的不少人将为人民服务异化成为人民币服务,利用手中的权力雁过拔毛,大捞特捞,某些贪官的腐败程度甚至超越了人们的想象力;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自己不是普通人,而是高人一等的特权阶级,在人民群众面前就应该趾高气扬,甚至飞扬跋扈,不愿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存在于党政机构及其官员中间的非纯洁性和非先进性现象,既败坏了党风政风,也极大地损害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声誉。要推进新时代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我们就要回归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本身,也就是官员是社会公仆而非社会特权阶级,为人民服务是他们应尽的本职工作,必须虚心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要在制度上建立起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制度体系,让人民群众真正拥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拥有监督官员的有效手段。只有如此,党才有保持纯洁性和先进性的制度保障,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原则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坚持全球化视野是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社会主义本身既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也是全球化的产物。诚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1]正因为资本主义发展具有世界性或全球化特征,所以在资本主义发展基础上产生的社会主义,也必然带有全球化的特征,马克思恩格斯才由此提出了无产阶级没有祖国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当前,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国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程度之深更是前所未有,中国科学社会主义要向前发展,不能不具有全球化视野,否则只能是闭门造车、自说自话、停滞不前。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就是全球化的产物。自从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之后,就随世界资本主义的扩张而在世界各地不断得到广泛的传播,特别是十月革命将其从理论变为现实后,其传播范围更加具有世界性。二战后的20世纪50至70年代,科学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而言总体上处于一种蓬勃向上的压倒性态势,世界上的不少国家,尤其是那些新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很多都把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它们的奋斗目标;80至90年代则因苏东剧变而遭遇到重大挫折,一些原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和政党改旗易帜,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的传播暂时处于守势,以至于有西方学者匆匆作出了所谓历史终结的结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从传播到变为现实,也受到了全球化的深刻影响。众所周知,近代中国遭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欺侮,并被强行纳入到了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体系之中,处于边缘或半边缘的地位。为了解决民族生存的危机和完成国家重建的任务,中国的仁人志士们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救国方案,遗憾的是都没有取得成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科学社会主义才通过东方的日本、西方的欧美和北方的苏俄等途径传播到了中国。特别是苏俄帮助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组建中国共产党的行动,对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扎根、开花和结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见,科学社会主义并不是从中国自己的土地上自发产生的,而是随着国际资本主义的扩张而从域外传入的,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产物,是苏俄寻求共同对付资本主义威胁和践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产物,亦即它是地地道道的全球化产物,虽然本土固有的大同思想文化,对其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发挥了很大的支持作用。因此,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发展到了新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发展可以置身于全球化之外,相反还要继续受到全球化浪潮的巨大影响。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益于全球化良多。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在世界上大放异彩,是因为当时的共产党人吸取了毛泽东时代封闭发展的经验教训,主动实行了对外开放方针,自信地打开国门,勇敢地走向世界,参与到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从而充分利用了全球的市场和资源,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比较优势,从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发展绩效。事实上,迄今的世界现代化发展经验业已证明,不发达国家要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融入到西方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中,积极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发展成果,才能获得足够的发展动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过程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立足于中国的客观实际,即社会主义建设是从中国国情、中华文化和中国现实出发的,但是其发展视野却是全球的,即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置于整个世界现代化浪潮中来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既回答了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共同问题,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的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给科学社会主义信仰者以新的启迪。

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能在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全球化过程具有二重性,既带来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跨国垄断、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和全球治理体系滞后等诸多问题。进入21世纪之后,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出现了严重的逆全球化现象,一些发达国家兴起了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对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工业化国家采行了严苛的市场准入条件,甚至出现了大打贸易战的苗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如何应对才能促进科学社会主义的向前发展呢?

一是我们必须处理好与资本主义世界的关系。新时代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要以有一个和平繁荣开放的国际环境为前提,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离不开世界的支持,世界的发展和进步也不可缺少中国的参与。而要建设和平繁荣开放的国际环境,首先就必须要处理好与资本主义世界的关系,原因在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长期共存的格局,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不会根本改变,更何况今天的全球化仍然是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如果不与其处理好关系,和平的国际环境就不可能开创出来。这是有历史经验可循的。当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要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很有必要加入到由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为此在外交上主动采取了韬光养晦的策略,以缓和与其他国家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机遇和资源,这才有了今天中国的辉煌成就。现在,在人类交往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更频繁和更紧密的时代,我们在坚定不移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还需要继续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有效的合作,以应对逆全球化潮流带来的挑战;还要继续秉持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原则,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以推进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

二是我们要在推进公平正义的全球化方面发挥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应有的建设性作用。目前世界的逆全球化现象,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百害而无一利,对此我们不能无动于衷,而要积极应对。逆全球化现象的出现,说明今日的全球化并未带来各国的共赢,很有可能是在一部分国家得益的同时,另一部分国家没有得益甚至利益受损。因此,如何推动更加具有包容性和普惠性的全球化,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艰巨任务。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可以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和不同人群,共享全球化的发展红利,是一个可以创造人类社会美好未来的积极选择。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一系列举措,如建设“一带一路”、创建自由贸易区和设立亚投行等,对推进21世纪的全球治理,对确立公平正义的全球化新框架,对拓展世界各国在更多领域、更高层次上的合作共赢、共同发展,都具有建设性的作用。这些举措彰显了中国愿意担负起改善全球治理责任的担当精神,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发展到了新时代,其发展既面临着有利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时代带来的严峻挑战。要推进新时代的科学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必须坚持以生产力发展为全党工作重点的重要前提,以便为其发展创造丰富的物质条件;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原则,以便为其发展创造稳定的国内环境;必须坚持全球化的广阔视野,以应对逆全球化为其所带来的国际干扰。只要如此,新时代的科学社会主义一定能够进一步向前发展,并将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44页。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页。

[3][5]《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5、364页。

[4]《2017年中国人均GDP超8800美元,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延续稳中向好发展》,《21世纪经济报道》,2018年3月1日,第1版。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0页。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9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570页。

[9]《统计局:2016年基尼系数为0.465,较2015年有所上升》,中国新闻网,2017年1月20日,http://www.chinanews.com/cj/2017/01-20/8130559.shtml 。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6页。

责 编/周于琬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
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集中体现
构建产权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路径选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观的逻辑建构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