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健康背景下地方中医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18-09-19夏咸松陈宗翰赵怀清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8年7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标准核心素养

夏咸松 陈宗翰 赵怀清

【摘 要】 文章从对云南中医学院现行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总结,分析和研究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厘清了思路,明确了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标准;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8)14-0116-03

Abstract: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urrent talent training model From Fountainhead,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main problems, clarifies the train of thought and makes the path of reform clear.

Keywords:Personnel Training Mode; criterion for curriculum; core literacy

作为地方性中医药高校,云南中医学院在“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下,牢牢抓住机遇、主动作为,建立了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创业为引领,积极探索医药学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高质量的人才队伍,助力区域经济的结构调整、增速换挡和提质增效。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总的纲领性文件,学校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在定位准、目标明的前提下,进行了顶层设计,着力构建适应大健康事业和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 大健康事业和产业的现实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从事业和产业上对大健康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它的外延体现在健康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上,以人的身心自由和主观感受提升作为健康服务的现实标准[1]。

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品和创新不足,造成健康产业附加值低,长期以来处于产业链的上游或者价值链的中下游;究其原因企业研发力量薄弱,缺乏高端产业孵化和服务平台,不能通过提供完整的健康解决方案和成功的商业模式。此外,国内大健康市场鱼龙混杂,存在医疗信任危机、食品安全问题严重、保健品过度营销而导致公众对行业及市场信心与信任不足等现象[2]。

以上事实对我们的人才培养提出了现实要求,需要我们在制定方案时要明确当前及往后一段时间内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的特点,同时密切结合中医药特色、学校的定位,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创新,以适应我国发展健康服务业的战略和云南省发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的需求,中医药健康服务模式的创新及产业化创新需求,跨学科、跨行业的技术集成与自主创新的需求。

2 对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分析

学校在2013版人才方案修订中首次将德育实训和德育答辩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实行一票否决制,优化了课程结构,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学分,促进学生利用大一和大二暑期开展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同时将学时与学分的比例从1∶18调整为1∶16;改进了课程体系,增加选修课,搭建了基于尔雅通识课的素质教育平台,校本课程中加入体现云南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内容,如将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工作经验和农村卫生服务需要的适宜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设置了全科医学概论、预防医学、云南民族药、中医(民族医)适宜技术、产科学与计划生育、传染病与地方病等课程[3]。

通过四年的运行,结合麦可思公司对我校毕业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统计和分析,发现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不同程度的定位与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内容重叠、创新创业教育短缺、素质培养目标达成度不高等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知识之间的交汇互动少,教学的有效性难以保证;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如何学以及学习性投入等内容关注不够,导致所培养的学生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

3 问题解决的思路

本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明确了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医药行业特点、以岗位胜任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制,强化德育为先、能力为重、通专融合的教育理念,着力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中医药思维的训练,着力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表达的能力,以满足大健康背景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强化医药卫生服务供给能力。

通过前期调研,厘清了修订的目的、内容和目标,明确了达到目标的路径:

3.1 凝聚共识,强化全员育人理念 进一步明确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定位:以滿足社会当前和长远需求为导向,具备岗位胜任力的相关技能,能够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具有创新和再次开发能力[4]。

本次人才培养修订过程中将动员全校所有专任教师(含基础课、专业课)、团学干部等参与课程体系设计,研究讨论培养目标的制定与落实;做好“说课”环节,即讲清每门课程在人才培养规格中的作用、地位,加强前修与后续课程之间的衔接。

3.2 明确课程体系,合理设置模块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标准,全面梳理课程体系,合理设置各课程模块及学分要求,构建“人文素养与素质拓展课程、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课程、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课程、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课程”四位一体、有机融合、层次分明、比例协调的由教学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质量标准四部分内容组成的课程体系[5]。

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在对行业、企业发展趋势、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由行业代表、企业专家、学科专家、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的共同参与制定,既要符合现实需求,又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4];既要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又要注意避免技能过于单一的问题;课程设置和内容既要有一定的稳定性,又要注重及时更新。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标准核心素养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