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档案中的老字号——马应龙眼药店

2018-09-19王军华

北京档案 2018年8期
关键词:眼药马应龙岐山

王军华

马应龙药业集团的系列成药产品大家都不陌生,但马应龙成药最早的拳头产品是眼药吗?据考证,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北京西河沿一带就有一个马应龙眼药店,后经世代变迁,武汉的马应龙药业逐渐发展壮大,人们已经逐渐淡忘了北京还有个马应龙眼药店的老字号。

2009年6月23日,北京马应龙眼药店承继者之一,马丽亭先生的孙婿彭先生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了原宣武区档案馆查找相关线索,终于在“1952年北京市工商联合会第八区办事处”的档案中查找到当时工商界临时学习材料等与药店相关档案史料。由此揭开了这段尘封多年的老字号药店的故事。

同治末年,马应龙眼药店的继承人——马万兴老先生来到北京,动用了几十年的积蓄在西河沿地区开了间眼药铺。在他苦心经营下,药铺生意兴隆,后来又开了三家这样的铺面。马老先生有四个儿子,三儿子就是马丽亭先生,只有他继承了药铺事业。后来马万兴老先生为了事业后继有人,将手艺传授给胞弟之孙马岐山先生。在马丽亭先生13岁那年,马万兴老先生溘然长逝。其后大哥带着三弟马丽亭开始经营眼药铺,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后来马丽亭先生母亲病故,开始分家。马丽亭独自经营两家铺面,此时生意开始冷淡。1928年京都南迁,马丽亭先生在南京开设了一家分店,为了扩大经营,他又在镇江和南京又各开设了一家分号。马家药铺中的马应龙眼药凭借对眼疾患者的奇效,渐渐变得闻名遐迩。

还有一支就是马万兴胞弟的孙子马岐山,马万兴老人曾告诫他,不能总是在别人嘴巴底下讨饭吃,做事要勤勉,用料要真。受到激励的马岐山开始南下選址,开拓市场。走遍武汉三镇,最终在武昌镇一间不临街的铺面内开始了简陋的经营,同时也做好了眼药滞销的准备。也许是马应龙眼药已经有了一点名声,生意一开始就比较兴隆,不像在北京那样清淡。马应龙眼药采用名贵的中草药,如麝香、牛黄、冰片、琥珀、珍珠等,从不以次充好,用料考究。马岐山遵先人遗训,做到以勤治店,药以真夺人。1922年,军阀混乱,王占元部兵变,兵同匪类,到处抢掠。马应龙眼药店也未能幸免,不断施以重金并求情才能得以保全。在管理上,马应龙眼药店严格挑选店员和工人,不断培训,要求管理层要有胆识,有魄力,有管理才干;对店员和工人给予关心和照顾,对工人要求作风严谨,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通过人文关怀和严谨治店,马应龙眼药在众多进口的眼药中脱颖而出,因为适应病症且价廉物美而极具竞争力,店铺也得到了空前发展,产品一度非常紧俏,出口到当时的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后来的马应龙药业集团就是在这个分支上得到了发展壮大并成就了今天的马应龙药业集团。

时至今日,药店的后人想申请非物资文化遗产,因为最早的药店在西河沿真武庙一带,所以来到当时的宣武区档案馆,想从档案中查到真凭实据,为申请非遗做准备工作。当时的档案很少,仅从工商联全宗中查到马丽亭先生的自传材料,涉及特殊历史阶段,属于不公开材料,为此,局馆对这事给予了特批。马丽亭老先生1952年10月参加区工商界小组学习期间的自撰材料,翔实可靠,让查档者如获至宝,使其更详细地了解了老字号马应龙眼药店的发展历史,为申请恢复北京马应龙老字号提供了参考和依据。档案资源在传承和保护传统的中医药文化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也使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往事渐渐为人知晓。

作者单位:西城区档案局(馆)

猜你喜欢

眼药马应龙岐山
“一碗面”里装了多少“经济学”?——岐山VS化隆:产业效益取决于产业“烹饪”
眼药种类多,用对了才管用
地奥司明片联合马应龙痔疮栓治疗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痔科消炎膏与马应龙痔疮膏治疗痔肿痛的疗效比较
中医药堂传奇 第五十六回 陈李济绝境中新生 马应龙停产后复工
BOTTOMS UP
眼药放置盒在眼科点药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中医药堂传奇第二十六回白氏创制敬宇眼药 数代皇族传递奇迹
岐山哨子面
为自己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