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他的江湖几人懂?
2018-09-19鬼脚七
鬼脚七
邪不压正:大厦将倾的北平江湖
在上映之前,《邪不压正》就注定是一部会引起广泛争议的影片,当然这对于姜文电影的观众以及姜文本人来说,都算不上什么新鲜事。但是好在,当我们讨论姜文的时候,我们讨论的从来不是他的片子好不好,卖不卖钱,这些问题早就“不是问题”,我们关心的重点是,他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
《邪不压正》改编自张北海的小说《侠隐》。但是和姜文的一贯作风一样,这个“原著小说”在电影当中几乎找不到太多的痕迹,只剩下了基本的人物和大体的情节框架。在姜文的摄影机下,这只不过是一个借别人的小说讲自己心事的私人表达。所以,对于那些看过了电影仍一头雾水的观众来说,回头去原著小说中寻找解题的线索可能最终还是一无所获。这样,我们不得不还是回到《邪不压正》电影本身,来审视这个民国故事背后的种种暗流。
这部电影很姜文
影片以归国青年李天然替师复仇为主线,但是整部影片关于这个主线的叙述却远远不足以让它成为影片的主线。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在老北京的大街上闲逛,在屋顶上飞奔,和不同的女人打情骂俏,以及耍耍各种无关痛痒的小聪明。即便原著当中颇为热血的“盗剑”和“烧仓库”这样的侠义之举,也在影片中和“把印章盖在女人屁股上”和“博伊人一笑”这样的情节绑定在一起,从而带上了某种戏谑和无厘头气息。也正是在这些“很姜文”的桥段里,姜文在《邪不压正》里首先满足的是他自己对于时代的个人化隐喻的表达,其次才是老老实实地讲故事。
照常理,一个复仇故事,应该從一开始就充满紧张感和各种悬念,然后明察暗访,各怀心事,小心提防,直到最后大战。但《邪不压正》完全破坏和消解这种正常的叙事逻辑和节奏——李天然一上来就和仇家朱潜龙面对面打招呼,此后就是你不急着报仇,我也不急着斩草除根的来来回回。看上去偏题甚远的故事实际上正是姜文的真实目的:这个故事关注的,并不是落到实处快意血性的“复仇”,而是更大语境下,无法完成的时代的复仇。影片故事的背景在1937年七七事变之前,北京这个即将发生剧变的城市。影片中的人物身份也极具代表性——李天然是从海外回来的新青年,亨德勒医生是在中国长居的外国人,蓝青峰是曾经参与革命如今老奸巨猾的幕僚,朱潜龙是为日本人卖命的走狗,而整个故事,就是围绕着这些在日本人的炮弹即将飞到卢沟桥之前仍然在相互利用相互纠缠的人物来展开的。
当然,如果我们考虑到姜文在之前作品中所常用的曲折的隐喻方式,或许就会从《邪不压正》中挖出更多细节,例如梁启超的肾、刺杀孙传芳以及当年著名的“帕梅拉案”等各种细节。然而细究起来,这些情节对于影片的主线故事呈现并没有特别的帮助,就如那个“京城第一影评人”只不过是姜文的一点恶趣味一样,在这些没有挑明的细节当中,姜文埋藏的是一个1930年代黑云压城暗流涌动的北京,一个各种势力妖魔横行的中国。也正是在这样的乱象当中,“复仇”这个故事核心才最终被赋予了某种荒诞的气息。李天然一心单纯地寻求报仇,却早从十五年前就已经在蓝青峰的计划当中,他所代表的是那些充满热情和冲劲的年轻一代,毫无悬念地成为被利用的棋子,他们只能在不断“认爸爸”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位置,而当“爸爸们”暂时用不上他时,只能选择把多余的精力花费在枯燥乏味的敲钟上。在《邪不压正》当中,彭于晏演的李天然是主角,但是这并不是一个他的故事,这是一个蓝青峰们的故事,正如当年的中国,不是由热血的爱国青年们来主导的中国,而是在由蓝青峰这样的军阀和权势之间被玩弄、拿捏和摧残的中国。李天然正如他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样,以一个天真自然的状态成为蓝青峰计划中的重要棋子,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他也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和目的,他“复了仇”,但是事实——也正是影片刻意安排的——是他的复仇的完成正伴随着卢沟桥的炮响。在一场个人的复仇结束的同时,伴随着的是另一场更浩大的惨案的开始。所谓“邪不压正”,与其说是一个结果,不如说还只是一个愿景。
最终《邪不压正》成为一个出口,姜文将一个看似侠义的故事套在对于他所真正想讲的历史隐喻之外,然后在最外层涂抹上无厘头的戏谑和荷尔蒙挥洒的激情,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部奇妙的作品,或者换句话说,一部“姜文式”的电影。正如整部影片花了大量篇幅去展现老北京连绵不断的屋顶和在这些灰瓦和蓝天之间的那种充满青春感和自由的独特生活那样,姜文在他自己的屋顶世界中获得了自由——在他的私人领域当中,他拥有对于悲剧、浪漫,乃至历史的最终解释权。在这个世界里,表达真实的自己,或许是唯一的原则。
姜文:我都不了解我自己
作为导演的姜文远比作为演员的姜文更具有话题性和争议性,但是相比早期多少还算“正常”的导演作品,最近几年的“民国系列”——《让子弹飞》《一步之遥》和《邪不压正》则一次次挑战着观众们的电影习惯,不断朝着电影类型和表达方式的边界发起挑战和试探。显然,姜文的野心并不只是成为一个导演,或者成为一个“著名导演”,他想要做的,是成为那个最独特的存在。多年之前,电影学者焦雄屏采访姜文:“中国那么多导演,哪个最优秀?”“现在没有,以后会有。”“谁啊?”“我。”当年姜文28岁,刚出演了田壮壮的名作《大太监李莲英》,之前他还从来没有拍过一部电影。三年之后,姜文拍出了他的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个他自己口中“最优秀的导演”开始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步。也正是从这部电影开始,姜文拍出了一系列个人风格强烈的作品,也成为坊间讨论的热点。分析和解读姜文,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看姜文电影之后的必做功课。而通过寥寥几部影片,我们能看到多少真实的姜文呢?或许姜文多年之前在《有话好好说》里的那句台词可以作为回答:“你理解我?我都不理解我自己!”
姜文电影必看榜
《阳光灿烂的日子》
一个背景设置在20世纪70年代的青春成长故事,虽然改编自王朔的《动物凶猛》,但是最重要的部分是姜文将个人成长经历嫁接和植入了影片中。作为1960年代生人的姜文,硬生生地让这部本来有着强烈时代背景,很难被其他年龄段的人理解的影片与80后、90后的青春产生了共鸣,那种在无形的桎梏和自由青春之间的彷徨感受成为每一个少年成人之后回忆中挥之不去的味道。
《太阳照常升起》
如果说《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随后的《鬼子来了》都还算得上按照传统的叙事方式来讲述了完整的故事,那么《太阳照常升起》则预示着姜文开始尝试放弃严格意义上的叙事方式把电影拍下去这件事。碎片化的情节、大量的符号和印象堆砌、风格化的舞台式布景,都让这部影片成为叫好不叫座的牺牲品。
《让子弹飞》
《让子弹飞》或许是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最为熟悉的姜文作品,比起前作来说显然对于观众“友好”了很多。作为“民国系列”的开端,这部影片以其癫狂的风格和对民国历史极具夸张的表现在观众当中获得了热烈的反响。但是获得好的观众缘的代价则是作出巨大的妥协。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他用了最少的自我表达,和尽可能多的“讨好”观众的小技巧。
《一步之遥》
和《让子弹飞》相反,《一步之遥》虽然同样是民国背景、同样的风格,但是却遭遇口味滑铁卢。几年前还把观众逗得捧腹大笑、让他们走出电影院还津津有味反复讨论的姜文,一转身拍了一部塞满了个人表达欲望的电影,却没人愿意买账。这或许并非一件坏事。也正是在这次忿忿不已的失败之后,姜文带来了《邪不压正》,一部在个人表达和观众接受之间寻求微妙平衡的影片,他的导演之路,才刚开始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