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永刚:父亲永在我心
2018-09-19yuang
yuang
对世人来说,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思想家;对钱永刚来说,他是最敬爱的父亲,是影响自己一生的人。转眼间,钱学森已逝世近十年了。这十年间,建馆、拍片、办班、出书、办展、演讲……几乎成为他工作的全部,所有这些只围绕一个人,就是他的父亲。
我的这十年
在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图书馆,我见到了馆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先生。对他来说,这儿是一个起点。在钱学森离世后的近十年间,钱永刚忙活的事,建馆排第一。交大这座以钱学森名字命名的图书馆国内是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座。从场馆筹建、陈展设计,到展馆运营,钱永刚都亲力亲为。此后,他又张罗着在唐山、武汉、西安交大、河西学院等地建馆,把钱老曾生活过的杭州故居、用过的办公室建成陈列室,让更多的人了解钱学森。
开展馆,办展览只是一部分,他更想用钱学森思想来影响更多的人。于是,整理出版钱学森的论述、文章、别人对他的研究成果,制作钱学森的纪录片、电影、话剧,占据了他这十年的主要时间与精力。钱学森晚年,温家宝总理探望他时,钱学森曾感慨: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之后他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父亲对人才培养的忧虑与思考,钱永刚一直都放在心上。这十年间,在他的参与下,已有9所高校、6所小学、17所中学开设了钱学森班,而今年下半年还将有6所中小学的钱学森班挂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用钱学森的爱国精神和做学问的钻研精神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报效祖国。每开办一个钱学森班,他都和该校的校长长谈一次,沟通办班理念,根据学校的特点制定办班目标,思考如何让钱学森精神在孩子们的身上一届届地传承下去。他说这才是办班的价值。为了让父亲的精神在孩子中产生更广泛的影响,每当有学校请他去讲钱老的事迹,他都会爽快答应。十年中,他已经做了300多场演讲。从第一次开始他就在琢磨怎么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来讲,几番调整后,他发现讲故事孩子们最爱听。钱学森治学的态度,对名利的态度,都化成了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此后,每次演讲都鸦雀无声,掌声热烈。
建馆、拍片、办班、出书、办展、演讲,每一件,他都做得格外用心,因为每一件都和一个人有关,就是他的父亲钱学森。如今,钱永刚已年近七十,他说最重要的事,就是在他脑子糊涂之前,踏踏实实地完成几件事,无论是建馆还是出书、办班,每做一样,从形式到内容都能立得住、走得长远。明年是钱学森逝世十周年,他计划着办研讨,对钱学森思想进一步研究、挖掘和整理,不仅包括他的学术思想,更有他的生平、成长和家庭对他的影响。
爸爸是做大事的人
钱学森的晚年手记中曾列出对他人生有重大影响的十七人,排在最前面的就是他的父亲钱均夫。钱均夫在教育孩子上颇费心思,他一方面让钱学森学理工,走科技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鼓励孩子涉猎音乐、绘画等艺术,并主张他多读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甚至在他赴美留学前亲自为他准备了经典读物,提醒他在研习专业之余,勿忘多读多想。同样,身为父亲的钱学森也对钱永刚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和钱均夫不同,钱永刚并没有因为钱学森是大科学家,他便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学业上得他亲授与点拨。恰恰相反,他从小就是“放养”的孩子。
回国后,钱学森工作忙,压力大,无法关心孩子的学习。在钱永刚的印象中,有一年暑假,父亲难得有空在家,也曾给出过两道题考他,一考,发现他不仅解出来了,而且用的方法还不错很是欣慰。然而,像这样父子俩在学业上进行交流的机会很少。钱学森晚年时曾感慨地对钱永刚说:你小时候我出题考你,发现你脑子还够用,孺子可教,便想着学习的事靠的就是日积月累,每周不用多,就给你出一道数学题,一道物理题,等你到了高中考大学的时候就不怕了,想上哪个学校都不怕考不上。但是那时我太忙了,这事一直没有做成……
每每提及此事,他妈妈蒋英也忍不住数落他爸爸:“你爸爸不是个合格的爸爸。”钱家英才辈出,就拿他们钱家永字辈的为例,他的堂哥钱永佑在斯坦福大学创立了分子和细胞生理系,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他的堂弟钱永键是著名的生物化学家,不仅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更是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有时他也会冒出这样的念头:假如父亲不回国,我是不是也会像堂哥堂弟那样在学术上有更大的作为?但后来他想通了:钱学森是他的父亲,但也不仅仅是自己的父亲。想通也是因为父亲。因为父亲一辈子淡泊名利。有一次,美国人对钱学森提出:只要你去美访问,白宫就会给你颁国家科学勋章,授予你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院士,对一个科技工作者来说是奋斗一生的荣誉,但钱学森不为所动。长大后,钱永刚也自然而然懂得了如何做到荣辱不惊。所以,当他听到母亲埋怨父亲时便笑着打圆场:那是因为我爸是做大事的人。
尊重他人
是父母给他的深刻一课
虽然钱学森不像别的父亲,孩子做不出的题,他能多出两道给他练练;孩子做错事的时候,他能立马站到身边或循循善诱地教导或声色俱厉地训斥;然而对钱永刚来说,每一次和父亲的相处就是学习,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身教更让他终身受益。
在钱永刚的記忆中,无论是领导还是秘书、炊事员,父亲面对他人的时候总是笑眯眯的,从没见过他瞪着眼睛,扯着嗓子呵斥人的样子。小时候,家里来过一个厨师。师傅本事很大,是位特级厨师,但他的脾气也很大。之前在其他人家,这位厨师有一次闹别扭,整整三个月憋着气没上班。然而,他到了钱学森家中,没有一天不开开心心来上班的。“以前的厨子都是15岁开始学艺,前三年就只给师傅端茶递水,跑跑腿,打打下手,师傅看着觉得乖巧懂事,才会一点一点教他东西。小心翼翼地做人、学艺,等他熬成了特级厨师,当然得扬眉吐气地做人。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别人瞧得起他。”钱永刚说,“他在我们家干得长久,就是因为爸爸妈妈的谦和有礼给了他想要的尊重,才让他从心里信服。”尊重人很重要,长大了我也得像爸爸妈妈那样待人,当时年幼的他在心里暗下决心。
家里人也有意无意地在这方面给他锻炼机会。每年春节,他妈妈蒋英都会买好烟好酒送给身边的工作人员,当作辛劳一年的答谢礼。他先是跟在妈妈的身后看妈妈里外张罗这些事,等他稍大点,买一买送一送的任务就落到了他的肩上。他说,这一买一送就是最好的教育。如今,他也把钱学森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们看作是自己的家人。有一次,他看到馆中有个馆员愁眉苦脸,一问,原来说是对方生了重病,想去大医院求医。钱永刚想到自己在北京大医院恰好有熟人,于是他热心地为对方联系医生、制定行程,特地腾出时间带对方去北京看专家。在钱馆人心中,他就是一家之长,而他说:能为大伙儿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自己就知足了。
“现在,人们把分数看得很重,把知识的灌输看作教育的核心。学问固然重要,但情商的培养才能助你在今后的人生路上走得更远。”谈起教育,钱永刚如是说。情商的开发其实就是《三字经》《弟子规》中所说的尊重长辈、不贪小,懂得分享……而这些早已通过父母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渗透入他和妹妹的生命中,也通过他渗透入下一代的钱家人心中。
钱永刚平时难得受妈妈表扬,然而给父亲建馆却属于值得表扬的事之一。一次吃饭时,妈妈对他说:“你做的这件事挺好。”她指的就是钱永钢为父亲尽心建图书馆的事。“我看你对你爸的事挺上心啊。我爸爸的事你也得上上心啊。”老人家也想给自己的父亲,著名的军事理论家、教育家蒋百里建纪念馆。钱永刚一边答应着,一边想到了一件事:我现在工作重点都放在我爸的事上,下回我妹妹回国的时候,您得配合我演一出“戏”啊。钱学森图书馆的大量展品都需要从家中的物品中筛选出值得陈列的捐献出来。妈妈不用说,肯定会全力支持,但是远在美国的妹妹会不会有想法呢?他口中的“戏”其实就是希望妈妈出面帮他向妹妹说明。妈妈欣然应允,而妹妹知道原委后,也爽快地同意哥哥的做法。办馆早已不是他一人的事,而是全家人的事。也正因为有全家人全心全意的支持,愿意将自家的东西拿出来与大众分享,才使得每一座钱学森图书馆都拥有独特而珍贵的展品,让更多的人通过这些展品分享钱学森夫妇留下的精神财富。钱永刚说这也是他告慰父母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