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润德化 施于无形
——忆东阳木雕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施德泉
2018-09-19游娜
本刊记者 游娜
东阳木雕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施德泉生前工作照
我并非为他歌功颂德,也不宣扬某种个人英雄主义,我只是个记录者,他活成这个样子,我把其中的一小部分记录下来,展现在大家面前,还原他生活中质朴简单的一面。
三十八年前,他拿起刻刀的那一瞬,便注定了这辈子与木雕的难解之缘,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百工之乡”的东阳,今天也不例外,在众多的手艺人中,施德泉是公认的行业巨匠。
施德泉出生在东阳八达大山深处一个叫周家庄的小村。那里崇山峻岭,风景秀丽,还有18棵巨大的千年红豆杉巍然挺立,苍劲而魁梧,像是伫立在村口的守护神。千百年来村子里的人们在这里休养生息。红豆杉底下是村子里老人闲聊、小孩嬉戏的地方,也是南来北往的路人累了歇息的地方。许是从小与木有缘,又有着异于常人的想法和追求,高中毕业他就拜师学艺,学得木雕手艺后,施德泉没有随大流一头扎进大城市,也不愿意去大工厂,而是回到家门口,从横锦水库大坝下的一个小礼堂办厂起步,经过30余年孜孜不辍的追求和奋斗,成为了东阳木雕界的标杆人物。
东阳木雕的源起已有千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化画入木、画中有画”的雕刻技法,比西洋浮雕更为丰富细腻。这门游走于刀尖上的神奇艺术,千百年来造就了诸多匠心独具的名家大师。而在“百工之乡”的东阳,今天也不例外,在众多的手艺人中,施德泉是公认的行业巨匠。
施德泉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做家具就像做人一样,要追求本真。”施德泉勤奋好学,为人厚道,他做事有个原则: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好,绝不粗制滥造。而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一向考量匠心、创新、技艺及工艺的工美行业,也日趋浮躁起来,潜心创作之人寥寥。施德泉却丝毫不受影响,仍遵循着“慢工出细活”的原则。他通过运用东阳木雕的技法和技艺,特别是东阳木雕平面浮雕技艺中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及线面结合的造型技巧,将界面的艺术形态和神韵用木雕语言表达出来,一凿一铲间传递着其对工艺的追求。观施德泉的作品,刻画层次分明,意境静中有动,具有以小观大的艺术效果。这便是其超越传统家具之处,家具也就不止于家具,可以称为艺术品;施德泉亦不只是雕刻工匠,便具有了木雕大师的风范。
1.《和谐宝座》该作品获2009年度“东阳红木家具精品奖”。三屏式座围,梯形曲边。面下束腰,直牙条,正中垂洼地堂肚。直腿回纹马蹄,足下按托泥。边沿浮雕蝙蝠纹、缠枝莲纹、回纹、拐子纹。选用老挝大红酸枝木,所有用材无白皮、无嵌补,木料的纹理生动活泼、光泽动人。作品完全采用传统的榫卯结构工艺,接缝宽度一致平整,严丝合缝,整体雕刻精细圆润。
2.《善法》供案该作品是精选红花梨、越南桧木为制作材料,应用深、浅浮雕、半圆雕、传统木工榫卯结构、描金等多种传统工艺施作,制作规范,造型别致。而与之相似的《大显通供案》获盛世天工——2011年中国木雕艺术展金奖,由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在很多人看来,施德泉看似文弱,实则骨子里透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魄力与笃定。
施德泉作品之所以能达到几近完美的水平,正是由于对榫卯结构的灵活运用。家具的牢固耐用与否,取决于榫卯结构的巧妙制作。但要做好榫卯结构,投入巨大,费工费料。尽管如此,施德泉却绝不偷工减料,他娴熟地运用榫卯结构,将不同方向、不同维度的木件之间用不同榫卯巧妙连接组合,形成复杂而微妙的木制结构,利用木材刚柔兼济的特性,借鉴建筑结构力学设计极富韧性和弹性的整体框架结构,确保家具结构的稳定。他曾说:“精雕细凿,视觉是圆润的,手感是细腻的。它使我们内心拥有更多的闲适和惬意。”施德泉希望通过他的技艺做成的家具使人得到这份享受。
在很多人看来,施德泉看似文弱,实则骨子里透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魄力与笃定。不管是金融危机袭来,还是一时的市场萧条,“东艺”从厂区到门店,从来都是热火朝天。有一年,红木原材料大幅涨价,工人工资随即水涨船高,过了春节,很多企业的工人开始跳槽或被同行挖走,整体形势变得非常严峻,可“东艺”完全不同,工人们齐刷刷地都回来了,一切一如既往。
红木家具爱好者都知道,有关白皮,《深色名贵硬木家具》行业标准中是这样规定的:“产品正视面的用材应无边材;其他部位零部件表面的边材面积含量,应不超过该零件表面积的1/10(宽度小于8mm的边材不计)……”依据此标准,白皮是可以按规定使用在家具上的。身为工艺大师的施德泉,从专业角度考虑,坚决要求自己的产品做到彻底无白皮。“为了达到无白皮,‘切肉’也得这么做”,厚道诚信的施德泉下了死命令。在东艺公司家具生产的每一个工序都严格要求,家具出厂时质检人员会带领工人们认真核实检验,层层把关,保证件件家具都是全红木制作。这使得施德泉红木家具成为精品示范馆里“无白皮家具”的典范。
南方的家具到了北方,难以避免地会出现开裂的现象。上个世纪90年代末,红木家具的加工制作技艺都不成熟,施德泉为避免家具开裂,他将南方的木材调换成能适应北方气候的木材,再进行特殊处理,加工完成后才发予对方。曾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供案,后来放置在五台山长达数年之久,却未出现任何裂缝和瑕疵,这跟他缜密的设计、精湛的工艺以及技艺上的改进密不可分。
有人这么评价他:生活中的“白痴”,灵魂上的舞者。我们绝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多元多彩的,而他的生活,永远都是单一单色的。
施德泉是一个特别追求完美的人,在制作木雕作品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有瑕疵的地方,他是不愿意修补的,通常是直接换掉或者拆卸回来,然后重新设计,重新加工。每每遇到这种情况,大家看着浪费掉的木材很是心疼,施德泉却说:“每一件送出去的家具,就像我嫁出去的女儿。”正是这种把细节里的细节追求到一种极致的精神,成就了他今天所拥有的成绩和荣誉,成就了他的不朽的品牌。
与施德泉交往长达十年的挚友告诉了我一个有关他的小故事。有一次去外地出差,坐在车上不言语的施德泉忽然像是看见了什么,眼睛一动,从怀里掏出来一个只剩半截的旧铅笔头,手边找不见纸,慌忙中他一只手撑着裤边,将裤腿展开,一手攥着铅笔,不一会儿如同“笔下生花”,一幅由简单线条勾勒的设计稿跃然裤腿上。原来他不管走哪都会随身带一支铅笔头,脑子里有了什么新的想法或者眼前的事物有了新的启发,不论何时何地,都要拿出铅笔头记下来,地上、本上、书上,甚至是裤腿上,只要能下笔的地方,他都不放过。见到新鲜的事物,有可借鉴的地方,他立即拿出铅笔头出来勾画几笔,这些生活中记下来的点点滴滴,反而成为了他创作的源泉。
有人这么评价他:生活中的“白痴”,灵魂上的舞者。我们绝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多元多彩的,而他的生活,永远都是单一单色的。在施德泉的生活里,没有任何的娱乐时间,每天三点一线:车间、办公室、设计室,他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了设计和创作上。他不懂得节省成本,一门心思只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他曾经跟身边的朋友说:“人活一世嘛,就想把自己最得意的东西留下来,让大家都能看到。”
施德泉的红木家具,无论一桌一椅、一床一榻,其造型无不雍容端庄结构对称,高低长短比例协调。每件家具空间的虚实分割,构件的粗细短长,弧度的弯转急缓,线脚的锐钝凸凹,都恰到好处。
人言,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这一辈子做好事,并且把这件事坚持下去,并传承下去。施德泉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句话: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一辈子只做一件好事。他这一生作品无数,在这无数的作品当中,很难找到质量上的败笔。施德泉的红木家具,无论一桌一椅、一床一榻,其造型无不雍容端庄结构对称,高低长短比例协调。每件家具空间的虚实分割,构件的粗细短长,弧度的弯转急缓,线脚的锐钝凸凹,都恰到好处。一件件作品无不传达出施德泉神奇的刀尖艺术,展现着扑朔迷离的美感,蕴藏着无穷的美学内涵。
社会给了他许多标签:中国木雕艺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东阳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木雕红木家具行业翘楚……但施德泉始终不忘自己立下的信条:“十年家具看品质,百年家具看人品。”在施德泉的心里,他始终坚信,一百年之后,从他手里做出来的家具能变成一种对诚信无言的证据。
漫步于施德泉木雕作品的陈列室,空气里隐约传来阵阵木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件件精致典雅而又不失古典魅力的木雕作品,其工艺十分精湛,每一处雕刻都展现出高超的雕刻技艺。一只鸟、一丛花,无不透露着生机和活力。如画的江南风光和独特文化神韵通过施德泉灵巧的双手,统统展示在家具之上。辗转展厅,留恋其间,江南特有美景,如丝丝春雨,漫飘飞舞,滴润熏陶着心灵。
前不久,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秘书长王满在一次会务中提到施德泉,并要求我出差完成一项任务,就是写好东阳木雕大师施德泉。于是有了这篇拙作。
施德泉走了,如此匆匆的一生,始于木雕,成于木雕,止于木雕,他心里应是不后悔的吧。我并非为他歌功颂德,也不宣扬某种个人英雄主义,我只是个记录者。他活成这个样子,我把其中的一小部分记录下来,展现在大家面前,还原他生活中质朴简单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