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中道德相对主义表现的分析思考
2018-09-18曹越
曹越
摘 要 道德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人们用道德来衡量和判断人类行为正当与否,人类普遍遵循的道德对人类行为具有教育、调节和正向引导的功能。但在当今多元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格局下,青年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受到道德相对主义的冲击,人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受到干扰,对公共道德规范的认同和遵循也遭到了破坏,社会的公序良俗和道德秩序受到挑战。本文以大学生中道德相对主义表现的调研资料为研究对象,对道德相对主义进行分析研究,并给出批判性评价,帮助大学生认清道德相对主义的本质和缺陷,走出道德选择的困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 道德相对主义 大学生道德水平 文化多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对大学生价值观建立负有重要责任的高校,在开展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时,常常会遇到“道德相对主义”这一客观问题。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的重要阶段,如果道德相对主义盛行,势必会给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消极影响,甚至会造成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严重混乱,使他们错失扣好第一粒扣子的重要时机。高校要切实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道德相对主义的真实表现,科学全面理解其内涵,客观正确认识其危害。
1 道德相对主义的内涵
百度百科中解释,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具有认识、调节、导向、教育等功能。而道德相对主义是西方近现代思潮的产物,在百度百科中,“道德相对主义”解释为:在哲学中,道德相对主义是一种立场,认为道德或伦理并不反映客观或普遍的道德真理,而主张社会、文化、历史或个人境遇的相对主义。道德相对主义者与道德绝对主义相反,坚持不存在评价伦理道德的普遍标准,是建立在相对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个性自由的思想理论基础之上的西方伦理学。
2 道德相对主义的缺陷
道德相对主义产生存在理论上的局限,其将道德与个体人文差异之间建立了直接的逻辑关系,认为道德价值只在特定文化边界内适用,或认为是人文差异导致了道德差异,因而认为道德行为具有个别性、偶然性和特殊性,认为道德原则具有相对性、道德标准具有情境性、道德观呈现多样性,完全否认了普遍道德律和道德批判的客观性和普遍性。道德相对主义看起来是广泛接纳,态度宽容,但却是一种难以立足的“伪宽容”。试问,如果没有客观的对错,人们如何能有的共同标准来实现相互间的理解和宽容?
道德相对主义者从社会、文化、历史的多样性中找到证明他们立场的证据,可是却忽略了最根本的文化共性,他们追求相对,却抛弃了“保障生命安全、维持人际交往、维持生命延续”等普遍存在的道德原则,其实质是一种绝对的极端。
3 大学生道德相对主义的表现
道德相对主义表现在大学生中并不鲜见,如受资助不感恩、功利主义、弄虚作假、抄袭舞弊等不良现象屡禁不止。笔者曾就此情况调查一些学生干部的看法,有人却列举了类似大流士恶作剧的例子来开脱此类行为。学生所持的道德相对主义的逻辑是:一件事情在某种社会习俗中人们认为是正确的,放在另一种社会习俗中人們有可能认为是错误的。因为对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在判断事情正确与否时,不存在客观的统一的标准的答案。可以看出,持此观点的大学生是站在个人的文化价值体系中看待问题,是依据自身建立起来的文化标准作判断,而每个人的标准都只在各自的体系有效,相互之间未达成一个中立或客观的标准,因而不能成为有社会共识的判断标准。作为大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道德判断倾向,需要我们深入探究其产生的原因。
4 道德相对主义产生原因分析
(1)基于对道德建立基础的怀疑。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在《论道德的基础》一书中认为,人的本性不能产生出道德,道德只能是人为的产物。即道德的基础不在于人性,而在于人类的本性和共同要求,是一切人类行为所遵从的根本之道。道德经过了几千年人类文明发展史逐渐传承下来,现代人已经很难去考证其历史成因,也很难去证明人类的本性和共同要求是否千年亘古不变。如果道德千年不变,那么其是否适应当前人类共同追求和自然法则?如果道德发生变化,那么某种道德是否还有相信的必要?目前,这样的设问无法从当代理论研究所倡导的理性角度给出圆满解释。
(2)基于当代道德权威的丧失。历史上,道德权威多来源于人在政治、经济或文化地位中赋予的权威。进入近代,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越来越觉醒,人们似乎可以从自身需要出发来选择能迎合自己想法的道德认同。而当代著名哲学家麦金太尔认为,当代人在进行道德评判时,倾向于将自身构想为道德的权威者,社会统一的、客观的道德标准被人们抛弃了,人们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明辨道德是非的能力,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识别、衡量和判断美丑善恶,道德因而变得没有终极目标。
(3)基于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随着全球经济交流的不断扩大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越来越呈现出多民族交融共存、利益关系多元化的格局。开放的社会包容不同的学术观点,鼓励思想流派间的争鸣,因而带来了文化的多样化和价值的多元化,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趋向也随之呈现出多样性。在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交流和文化环境融合中,人们不可避免会产生道德观念上的碰撞、价值上的取舍,而道德相对主义正好迎合了一些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需求,因而有着存在的必然。
5 道德相对主义对大学生道德水平的影响
5.1 问卷调查反应出的问题
笔者根据多年来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经历,围绕这些年社会热点,以大学生道德相对主义为主题,在问卷星进行了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从样本分析来看,大学生对道德认知持有开放的认识,本身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尊重社会主义人权;有利于大学生进行交流,互相理解;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走向丰富和多彩;有利于为市场经济建设培养出各方面的人才。但我们对道德认知持有开放态度,对不同的观点可以理解、宽容甚至赞赏,并非就是认同道德相对主义,更不是对其不管不顾,听之任之,否则就会陷入道德相对主义。调查结果不可否认地暴露了如今大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道德评价标准模糊和道德判断无所适从等问题,其实质属于道德相对主义。这破坏了大学生原有的道德评价标准,使大学生陷入道德两难困境,在困境中他们不知道往哪走,只能在道德相对主义的范围圈里徘徊。在笔者多年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历中,大学生贪图享乐、拜金主义、爱慕虚荣、阿谀奉承、投机钻营、弄虚作假、刻薄自私、懒惰不学等现象屡见不鲜。
5.2 道德相对主义对大学生道德的影响
(1)道德评价缺少统一标准,道德信仰缺失。在看待考试作弊现象的问题上,有五成的同学不认为这是可耻行为,反认为是可以理解的行为。在“如果有人在路上遇到老人摔倒却没有任何作为,你会有什么想法?”一题中,有5%的同学选择了“无所谓,与我无关”。而在如何看待同学在教室或宿舍中不良的生活习惯上,25%的人认为生活习惯是个人的自由,即使在公众场合自己也不会去质疑或干涉。从中可看出较大比例的大学生并不认同有普遍的道德律,遵循了不同的道德规范和标准。
(2)道德教育的作用被削弱,主流思想受到冲击。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于当前社会中的不道德现象抱有一种漠然态度。在“如果有人在路上遇到老人摔倒却没有任何作为,你会有什么想法?”一题中,63.3 %的同学选择了可以理解甚至是完全理解。面对中国传统且主流的“尊老爱幼”、“舍己为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道德标准,过半同学选择了有时会反感。从中看出不少人仅凭个人理解和判断进行道德选择,高校培养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思想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受到冲击。
(3)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盛行。在问卷调查中,选择“无所谓,与我无关”、“别人怎样,不关自己事”等这类选项的学生不在少数。一些学生过度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的重要性,在道德选择中以实用为目标,一切以是否符合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可以说,道德相对主义的出现和盛行,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為大学生个人主义及利己主义找到了避风口,他们面对道德难题的选择不再艰难,或者即使做出了艰难的选择,也把道德相对主义“伪宽容”的解释作为完美庇护。
6 道德相对主义对我国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启示
今天,随着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便捷,各种社会思潮对主流价值教育不再是书斋中哲人沉思的问题,而且还是具有现实紧迫性的重大问题。大学生处于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背景中,人生经历和阅历有限,其道德观具有不稳定性。在道德相对主义思潮的冲击下,面对大学生难以把握道德方向的困境,高校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德为先”,把做好道德教育的道德共识放在人才培养工作首位,积极寻找有效对策,改进德育教育模式,深化理论研究与实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大学生道德教育高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抵制道德相对主义错误思潮,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 易琼.道德相对主义及其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4]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2012中外十大思潮的特点与走向简要分析[J].人民论坛,2013(1).
[5] 徐进.论道德相对主义[J].学理论Y屩?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