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主义的典型理论
2018-09-18刘锦清
刘锦清
摘 要:典型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艺术哲学的重要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对其作了许多深刻而精辟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典型理论观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典型与个性的统一;二是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内在联系。在新的时代,马克思主义艺术典型观在吸收各种艺术理论塑造典型人物的优秀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理论,必然会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在新的时期,全方面学习和钻研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对指导我们更好地解读和评价文学作品,塑造经典不朽的文学艺术形象,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典型理论观;典型;典型环境;典型性格
一、马克思主义典型理论的提出
作为一个理论学说,典型理论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就已经萌芽,一些理论家也曾就典型理论发表过自己的见解,尽管这些理论家还没有能够从科学的角度上阐释典型观,但他们当中也有不少人发表了正确的见解。著名教授李衍柱认为,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文论界最先提出典型理论的学者,典型理论萌芽于苏格拉底,而柏拉图已具备了典型的理论思维,亚里士多德从古希腊一系列艺术创作经验出发,对艺术典型问题作了相对全面的论述。到了17世纪古典主义,理性至上的理论基础使得典型理论轻视人物的个性而着重类型化。十八世纪,在启蒙运动中一些杰出的文学理论家,比如维柯等,进一步发展美学理论,开始阐释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并逐渐将类型转向个性。狄德罗认为人物性格的塑造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人物性格的塑造可以窥见社会环境的变迁过程。黑格尔则将辩证法引进典型领域,在《精神分析学》中,黑格尔指出典型人物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体,“当我说:这是一个个别的东西时,则我毋宁正是说它是一个完全一般的东西,因为一切事物都是个别的东西;同样这一个东西也就是我们所能设想的一切东西。”黑格尔在歌德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指出如何使共性与个性达到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西方文论关于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大量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典型理论学说。恩格斯在《致敏娜·考茨基》中说,“对于这两种环境里的人物,我认为您都用您平素的鲜明的个性描写手法给刻画出来了;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应当如此。”恩格斯所说的典型是一个单一的人,是特指的“这个”,而不是指别的那个,这里恩格斯是指作为艺术典型的人物要有自己的代表性的性格,能够体现一个时代、阶级、阶层、集团的思想、倾向、本质,且是独具个性的。恩格斯所指的“这个”是指人物的普遍性和独特性的相互融合相互统一,缺一不可。除了普遍性与个性的统一,典型环境对人物的塑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恩格斯在1888年《致玛·哈克奈斯》中提出:“如果我要提出什么批评的话,那就是,您的小说也许还不够现实主义。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即从现实主义的客观地在再现生活出发,刻画具有代表性的独特的人物性格,同时,不能脱离人物生活的环境,做到人物典型与环境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典型理论的内涵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典型理论的探讨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典型理论的学说成为文艺理论史上新篇章,并且将现实主义的发展推向了新征途许多学者都尝试过对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做一个系统性的总结,将马克思主义典型理论进行系统性研究并不容易,需要对马克思典型理论做一个比较细致深刻的理解。
(一)人物性格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恩格斯没有像类型说那样,将典型简单地归结为某种共性、概念的化身,而是主张典型是高度概括的共性和生动鲜明的个性构成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典型理论强调刻画典型人物,而典型是人物性格的共性与个性的美学和历史的统一。”恩格斯在回复敏娜·考茨基的信中所说:“对于这两种环境里的人物,我以为您都用您平素的鲜明的个性描写手法刻画出来了;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最早提出的‘这一个思想,是他在《美学》中论述‘艺术理想的理论基础;而《美学》中所论述的‘艺术理想,实际是他的`这一个思想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具体运用和发挥”。因此,黑格尔的“这一个”不單单指感性确定性的事物,而且也指事物和现象的“绝对个别的存在”,既有个别性,又有普遍性,一个人既是某一类型人物的代表,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独特的个性,是个别性与普遍性的有机融合。“一定的单个人”即是指典型人物应该具有成为代表性突出的的个性,同时又具有普遍性意义,黑格尔所说的“这个”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一定的单个人”。恩格斯强调要对典型人物作出鲜明的刻画,并提出了如何才能将人物塑造更具有代表性的方法,不但表现人物要做什么,还要表现人物是怎样做的。从人物别具一格的行为方式中突出人物的个性,使人物的生存经历与独特个性成为不可复制的“这一个”,进而使文艺创作者们从现实生活出发,塑造出具有典型代表性有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二)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内在联系
恩格斯第一次提出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1888年回复《致玛·哈克纳斯》的信中,他提出:“如果我要提出什么批评的话,那就是,您的小说也许还不够现实主义。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他们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由于译文的关系,许多人歪曲了恩格斯的原意,认为恩格斯指出哈克奈斯只塑造出了典型人物,并没有塑造出典型环境,事实上并非如此,恩格斯肯定了《城市姑娘》的主人公形象是典型的,耐丽作为无产阶级工人的代表,虽然单纯,善良,但又充满虚荣心。恩格斯肯定了哈克奈斯“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但是存在不足,意思是哈克奈斯没能最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积极的方面,将耐丽塑造成了一个落后的工人阶级的代表,这恩格斯所说的还不够现实主义的地方。
在恩格斯看来,每个人身上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一阶级或阶层的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但同时每个人又都具有自身特殊的个性。每个人既是这种代表性、普遍性以及自身特殊个性的融合,个人既是独立的个体,同时又是典型的。典型环境是一个时代大环境的缩影,同时又有小环境的特殊性,是兩者的统一与融合,这就要求作家要有宏观的视野和敏锐的观察力,准确地描写形成典型人物的局部环境,做到真实、科学的再现典型环境。客观世界纷繁复杂,一部文学作品不可能可以囊括整个现实社会,文学作品毕竟是由作者创作出来的,必然会带上作者的主观意识,作家在创造典型环境时必然会将客观时代大环境加工和提炼,使之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具体环境,使文学作品能够通过某一部分独特的客观环境去体现整个社会大环境。
三、典型理论的现代意义
绝大部分中外文学理论家都将典型看做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范畴,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去思考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马克思、恩格斯的典型理论从唯物论和实践论出发,跳出了一般的文学理论范畴,去讨论关于人的解放、关于人的自由发展等重大问题。许多文艺理论家在撰写文论专著的时候,有的还设置专题谈论典型理论。如沃伦、韦勒克合编的《文学理论》中谈及典叙述性小说的性质和模式时,仍然涉及了对典型问题的讨论。沃伦、韦勒克认为,“‘扁平的人物塑造方式,即某种静态的塑造人物的方式,只表现一个单一的性格特征,也就是只表现被视为人物身上占统治地位的或在社交中表现出的最明显的特征,这种方法可能导致人物的漫画化或抽象的理想化。”“‘圆整的人物塑造方式就像动态的塑造法一样,要求空间感和强调色彩,这种方法显然对塑造那些集中代表了小说的观念和兴趣的人物们的性格是有用的。”
马克思主义典型观作为科学的文学理论,不但在过去影响了许多文学创作者和文艺理论家,在现代的文学理论界与创作实践中也在散发着勃勃生机与无尽活力。新世纪以来,新媒体以及网络传媒的兴起使得文学创作现象越来越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文学创作风格以及各式各样的文学题材使得文学创作者难以找到文学创作的切入点。这样的文学现象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典型理论的指导。当代文学作家生活在传播媒介高度发达的时期,人们观赏文学作品的渠道也在不断扩宽,社会转型的对作家们带来很大冲击。因此,面对现实的矛盾冲突,作家们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也难以作出准确的把握,因此也就难以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塑造出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典型人物,无法真实地再现社会现实,因此也就不能“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与恩格斯批评哈克奈斯的情况是十分相似的。因此,现实主义的典型观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淡出文学批评的历史舞台,而是凭借着其科学性与理论性,不断地随着社会变迁而转换其形式,继续影响和激励着许许多多的文学创作者和评论家。
结语
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西方文论关于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大量经验,总结了自苏格拉底等西方文艺理论家关于典型问题的学说,提出了典型理论,使西方典型理论得到科学阐释,获得了真正的科学价值。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的提出意味着文艺理论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并将现实主义的发展推向一个全新高度,全方面学习、钻研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能够指导我们更好地解读、分析、评判文学作品,并能指导文学创作中塑造出经典不朽的文学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1]陆贵山.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2][美]沃伦、韦勒克.文学原理[M].刘象愚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
[3][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4][叶纪彬.中西典型理论述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5]李衍柱.经典文本与文艺学范畴研究[M].广州:暨南出版社.2002年.
[6]黄林琳.典型理论的深入探讨——李衍柱典型理论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7]李衍柱.试论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学习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典型问题札记[J].外国文学研究,1978(01).
[8]段思平.浅探马克思主义典型理论[J].文学教育(上),2009(05).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