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悲悼》中莱维妮亚的“恋父情结”
2018-09-18李洋
摘 要:奥尼尔是美国民族戏剧的奠基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作为奥尼尔的代表作之一,《悲悼》深刻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欲望与伦理的矛盾。本文以弗洛伊德思想恋父情结为切入点,通过对该作品中女主角莱维妮亚恋父情结的分析,探究其恋父情结的原因所在,表明恋父情结是莱维妮亚人生悲剧的罪魁祸首,为解读该作品及奥尼尔的相关作品提供一个新的解读视角。
关键词:《悲悼》;恋父情结;悲剧
一、引言
尤金?奥尼尔(Eugene O Neill)在美国戏剧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一生共四次获普利策奖,并于1936年凭借《天边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奥尼尔曾坦言“多年来,我一直怀揣着一个创作构思,就是以一则古希腊悲剧的神话故事为基础创作一部现代心理剧。”(2015:133)奥尼尔多年的酝酿构思造就了《悲悼》三部曲。在1936年诺贝尔文学奖官方致辞中,佩尔?哈尔斯特龙盛赞《悲悼》是“一部堪称恢宏巨作的真正悲剧”(奥尼尔,2015:7),同时总结评论到该作品中所反应的宿命元素手法既有遗传学的依据,也有弗洛伊德流派思想的影响。(2015:8)《悲悼》的人物心理刻画细致,人性欲望冲突复杂,人物心理活动及行为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切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本文以弗洛伊德理论思想中的“恋父情结”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莱维妮亚厄勒克特拉情结的表现,指出莱维妮亚对其父有违伦理道德的爱是其人生悲剧的罪魁祸首。
通过对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研究,借鉴古希腊神话传说,取材于阿伽门农的传说,弗洛伊德用“厄勒克特拉情结”(即,恋父情结),用于描述女孩与父母的关系。阿伽门农凯旋归来,被妻子克吕泰涅斯特拉伙同她的情人杀死。阿伽门农的女儿厄勒克特拉为父报仇,怂恿弟弟欧瑞斯提兹杀死母亲。他谈到:“她与父亲产生情感依恋,想要除掉母亲并取而代之,有时还仿效成年妇女的撒娇─这只会使我们感到她可爱,尤其是对于小女孩来说,这使我们忘记潜藏于这种婴儿情境背后的严重后果。”(2014:272)在尤金?奥尼尔的剧作《悲悼》中,女主角莱维妮亚仇恨母亲,为父报仇,伙同弟弟谋杀母亲的情夫。她的的言行有恋父情结的特征。
二、莱维妮亚“恋父情结”的体现
《悲悼》中的莱维妮亚的“恋父情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她对父亲异常的爱。其二是她对母亲的嫉妒与仇视,意欲取代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
莱维妮亚对其父的爱超过了正常伦理范围,表现出了极强的恋父情结。莱维妮亚拒绝彼得爱意的原因是“我不能和任何人结婚。我必须待在家里。父亲需要我。”(1982:165)萊维妮亚认为父亲需要她,对其父怀有非同寻常的爱,拒绝了彼得的爱。莱维妮亚更是直接地对她暗恋的对象卜兰特说道:“我爱爸爸比爱世界上的任何人都厉害。为了保护他不受伤害,随便什么事,我都愿意干。”(173)由此可见,莱维妮亚对父亲孟南特殊的爱慕之情,保护父亲,为父亲而活几乎成了莱维妮亚的生存目的。虽然莱维妮亚表面上否认自己喜欢卜兰特,然而,谈论起卜兰特,她是难以掩饰的激动。莱维妮亚喜欢卜兰特的重要原因就是卜兰特像她的父亲孟南,是父亲的一个替身。此外,两人年龄差距悬殊,卜兰特几乎都可以做她的父亲。
《悲悼》中莱维妮亚与克里斯丁的母女关系也充满了火药味。发现母亲背叛了父亲,莱维妮亚仇视母亲,用恶毒的言语中伤母亲,辱骂她的母亲“下贱”、“无耻”、“恶毒”。这样的辱骂不是一个女儿对母亲应有的态度。莱维妮亚与母亲的敌对关系从其他家庭成员的话语中也能略知一二。孟南看到妻子和女儿吵架就严厉说道:“你俩别吵架!我还以为你们早就不那么胡闹了呢!”(206)奥林也对莱维妮亚直言:“维妮,说老实的,你跟妈妈老是闹别扭,未免闹得太过分了!”(233)莱维妮亚深深地嫉妒母亲克里斯丁,总是与母亲保持着竞争关系,期望取代母亲在家中的地位。正如克莉斯丁歇斯底里地指责莱维妮亚:“你想作你爸爸的妻子和奥林的母亲!你千方百计要窃取我的地位!”(186)莱维妮亚旁听父母谈话,两人稍有亲密话语,她就深怀妒意。偶然看到父母热情拥抱,莱维妮亚对母亲更是由妒忌转而为恨。背过父母,莱维妮亚带着妒恨的苦恼说道:“我恨你。你甚至把爸爸对我的爱也偷了去。”(213)得知父亲的猝死是母亲克里斯丁一手造成的,莱维妮亚更是下定决心,要惩罚母亲,为父报仇。她暗地里跟踪母亲,发现她的约会地点,并怂恿奥林杀死了卜兰特。母亲克里斯丁悲痛欲绝,自杀身亡。没有了竞争对手。莱维妮亚越来越像她的母亲克里斯。甚至,好友彼得和弟弟奥林都误认为她是克里斯丁。她代替了克里斯丁。这充分表明,在莱维妮亚的内心深处,她一直有一种取代母亲克里斯丁的欲望。
莱维妮亚对其父孟南有违伦理的病态爱慕,对母亲嫉妒仇视,以致弑母为父报仇。这充分体现了莱维妮亚的恋父情结。
四、莱维妮亚恋父情结的悲剧
莱维妮亚的恋父情结是其人生悲剧的罪魁祸首。恋父情结使其莱维妮亚未能正常的婚恋,余生最终只能幽居“坟墓”似的房子,孤苦终老。
恋父情结阻碍了莱维妮亚正常的婚恋。莱维妮亚仇母爱父,但这种爱有违伦理,是不被接受与承认的爱。于是,正如吴光远与徐万里所认为的那样,有恋父情结的孩子,“她将按照父亲的特点选择未来的丈夫。”(2005:31)。莱维妮亚就爱上了母亲的情人卜兰特,因为卜兰特与其父外貌神态极为相像。然而,卜兰特爱的是莱维妮亚的母亲。既出于嫉妒也出于对卜兰特欲求不得的爱意,伙同弟弟谋杀了卜兰特。这件事的直接结果就是母亲自杀。表面上看来,莱维妮亚似乎战胜了母亲。而事实上,她的人生悲剧才刚刚开始。自此,其弟奥林陷入不能自拔的悔恨当中。南洋海岛之旅,打开了莱维妮亚的心结,却没能减轻奥林的悔恨之情,奥林开枪自杀。就这样,莱尼亚成为孟南家族唯一活着的人。她愿意接受彼得的求婚,与彼得缠绵相拥时,却失口叫出亚当姆?卜兰特的名字。这时她意识到她是不可能和彼得结婚的。因为她始终没有摆脱恋父情结的困扰。于是,她命令佣人把家里的花全部扔出去,将百叶窗钉紧,不再打开,独自一人幽居于孟南老宅。莱维妮亚阴沉地说道:“我要单独和死人们同住在一起,保守他们的秘密,让他们来缠我,直到罪债尝尽,而孟家的最后一位可以得到一死的时候!”(342)莱维妮亚的一生是悲剧的。父母家人健在之时,她与母亲争夺父亲孟南,与母亲争夺弟弟奥林,与母亲竞争其情人卜兰特。家人相继死去后,她要独自幽居,承担罪债的惩罚。
总而言之,莱维妮亚的人生悲剧根源于她的恋父情结。如果没有恋父情结,就不会有她与母亲的种种竞争与仇视,也不会后来为父报仇而导致的家庭悲剧。
五、结语
莱维妮亚忌妒母亲,一心想着替代母亲,鼓动弟弟谋杀母亲情人卜兰特为父报仇,以及对父亲超过伦理常情的爱都体现了她的恋父情结。对莱维妮亚恋父情结的分析有助于深刻了解弗洛伊德思对奥尼尔的巨大影响,领悟奥尼尔的戏剧艺术造诣,明析该作品与古希腊悲剧的渊源关系。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导论》[M].车文博编.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3]吴光远,徐万里.《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
[4]尤金?奥尼尔.《奥尼尔剧作选》[M].荒芜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5]尤金?奥尼尔.《带面具的生活》[M].肖舒,高颖欣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李洋(1994.2-),女,陕西,陕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2016级硕士,英语语言文学方向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