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产品的安全技术导向

2018-09-18张帆

世界家苑 2018年9期
关键词:安全设计

张帆

摘 要:共享经济在我国得到较大的发展,共享经济产业链条之下的共享产品也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共享产品是我们切实接触到的日常,但是其中存在的技术伦理方面的缺陷却较少有人关注,本文就技术伦理方面提出探讨。

关键词:共享产品;安全设计;技术中介

道德物化的概念可以用到共享设计的非物质设计上,非物质设计的一个重要核心就是信息技术搭建的数字化平台和服务平台,如果不正确的道德观念通过技术设计写入技术人工物的结构和功能中,技术人工物的使用对人的决策和行为产生道德意义上的错误引导。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目前共享经济的推动是自下而上的,其初衷是商业的盈利行为,这其实就导致了其技术设计的背后初衷是牟利。如目前发展势头良好的滴滴出行,该公司的官网上对其业务的定义就是“滴滴快车以灵活快速的响应、经济实惠的价格和共享经济的业务模式,为大众提供更有效率、更经济、更舒适的出行服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美好的变化”滴滴快车业务核心就是提供平台利用闲置汽车资源,但是随着公司业务的扩大,经营产品的深入人心,客户群体的增多,其原有利用闲置资源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市场了。

所以一些“专职滴滴司机”开始出现,这些滴滴司机一天的接单量巨大,滴滴平台也有根据司机参考接单量的打分机制,如果司机的得分高的话,派单时就会优先倾斜,并给予适当的奖励。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司机会长时间驾驶,不断接单,司机的工作时常最低都在10个小时之上,一般是在12到14个小时,这种驾驶时间长度是超过传统的运输行业,一般出租车司机的驾驶时间是在10 个小时左右,很少达到12小时甚至到14个小时的。滴滴司机随之而来的疲劳驾驶和过劳。最近滴滴司机疲劳猝死的新闻时常会出现在大众视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能仅仅归咎于滴滴司机个人,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核心原因是企业并未作正向引导司机的行动,而是在编写程序的时候,暗中鼓励司机进行疲劳驾驶,甚至还对此种行为进行奖励。这种至顾客和司机生命权益不顾,利益为先的技术引导是需要被谴责的。

除了这种有意识的技术引导,故意忽略技术引导中的道德规范也是值得谴责的行为,如最近共享单车频频爆出多起未成年儿童骑共享单车出车祸的新闻,令人十分痛心。共享单车因为方便快捷,随处可见,成为很多人完成回家“最后一公里”的选择。但是因为共享单车使用门槛低,操作简便,只需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全部的操作。目前移动技术发达,很多兒童都是手机的使用者,在没有监护人看守的情况下,骑着共享单车穿梭在马路上,儿童力气小,骑自行技术不熟练遇到突发情况容易慌张,容易发生危险。但是面对这种儿童违规骑自行的现象,共享单车公司并未在共享平台上提高使用者的注册审核,仅仅在自行车上写了一行不起眼的小字,“低于12岁的儿童不可用车”。这种行为其实是无视了自己的“道德物化”的责任,其技术导向也忽略了道德导向,所以才会接二连三的造成悲剧。

如在 2017年,3月26日下午,11岁男童高某与其他三名未成年人,分别将已上锁但未打乱机械锁密码的ofo共享单车开锁并骑行上路。当日13时许,四人骑行至天潼路、曲阜路、浙江北路路口时,高某与司机王某驾驶的号牌为沪D57982大型客车相撞,致使高某倒地并从该大型客车前侧进入车底遭受挤压、碾轧,后经医院抢救无效于当日死亡。随后,其父母将ofo公司告上法庭,要求索赔。其索赔理由是:ofo公司存在三方面的过错。第一,涉事自行车身上没有任何有关“12周岁以下儿童不准骑行”的警示标志;第二,原告代理人认为ofo公司的机械锁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第三,原告代理人认为ofo公司对于投放在公共场所的单车疏于管理。但是ofo公司认为,事故系因监护人平时的安全教育缺失加上对高某的行为监管疏忽,以及对于未经许可、擅自占有、使用他人财产的违法行为思想观念淡薄,违法交通法规所导致。高某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应由其监护人承担,ofo公司在本案事故中无任何过错,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该事件集中反映了,其技术责任界定困难,所以,设计中“道德物化”思想目前还面临着诸多理论质疑和现实问题。在理论层面,道德物化思想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一是从其作用机制上看,也存在着不道德的物化的可能性;二是它可能会对人的自由构成威胁;三是它可能会造成责任主体界定的困难;四是它可能会导致“技术治国论”。另外,就“道德物化”的实践主体(如设计者、伦理学家、企业和政府)而言,他们在其中各自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都还没有得到深入研究,这是“道德物化”实践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猜你喜欢

安全设计
化工工艺安全设计中危险识别和控制研究
仪器仪表在安全系统中的功能安全设计
防火墙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浅析弹药库防雷安全设计重点
浅析数据库的安全设计与管理
变压器高压试验与安全设计分析
浅议人员密集公共建筑安全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