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血不利则为水”理论探讨癌性腹水形成机制

2018-09-18陈亮李兰丽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8年4期

陈亮 李兰丽

【摘 要】 基于“血不利则为水”理论探讨癌性腹水的形成机制,认为癌性腹水形成与五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血虚、血瘀、出血等状态均可导致或增加癌性腹水形成。治疗癌性腹水需注重协调五脏功能及相关“血失常”状态。

【关键词】 血不利;癌性腹水;五脏功能

【中图分类号】R25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8)07-0009-02

恶性肿瘤是临床上死亡率高的常见病之一,癌性腹水是恶性肿瘤中晚期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可见腹腔积液潴留,是一种较为难治的并发症,也提示患者病情加重,预后不佳。癌性腹水中医学中属于“臌胀”范畴,《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云: “血不利则为水”,《血证论》亦有云:“水病而不离乎血”,表明“血水”密切相关,“血水”疾病互相影响。笔者从“血水理论”角度出发阐述癌性腹水形成机制,现报告如下。

1 癌性腹水患者常见表现

癌性腹水患者常伴见腹胀,乏力,小便少,便溏,畏寒,下肢浮肿,纳差,面色白,发热,寐差,出血,青筋暴露,黑便等不适[1]。由此可见,癌性腹水患者可见脾虚湿困、气血亏虚、阳虚水泛、阴虚水停、水瘀互结等证候表现。

2 癌性腹水常见形成机制

癌性腹水产生的主要机制[2]有:①肿瘤细胞阻塞膈下淋巴管,导致淋巴液流体静压升高,淋巴回流受阻,水分吸收減少,潴留于腹腔;②肿瘤侵袭腹膜及肠壁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中大分子物质渗出;③低蛋白血症,肿瘤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加之肿瘤消耗或肝功能损害,导致白蛋白水平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内水分渗出形成腹水;④血管渗透性改变、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机体免疫调节变化及内分泌水平的改变都与癌性腹水的形成密切相关。

3 “血水”与五脏关系

人体血液和水液的生成、分布、代谢、运行与五脏密切相关。心主血:心为“君主之官”,具有生血和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心气不足则血虚、血少,脉中空虚,气血推动无力致血行不畅。肺主行水:《医方集解》云:“肺为水之上源”。肺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推动水液的代谢和疏泄,同时肺推动并调节血液的运行,肺失宣降,则血水运行不畅。脾主运化:脾运化水谷精微物质形成血液,统摄血液运行于脉中,防止血液妄行,同时运化水液代谢,防止水湿聚集。《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虚统摄无权,血行脉外,水亦出脉外;脾失健运,中焦气机失调,湿浊不化,则水湿留滞于腹中。肝主疏泄:肝调畅气机,调节血液与水液运行、代谢。肝主藏血,防止异常出血。肝失疏泄,血水运行不畅,中焦气机不畅,水湿壅滞于腹中。肾主水:肾主管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肾失开阖,则水湿留滞于体内。肾为先天之本,肾精为先天之精,是化生血液的基础物质之一,肾精亏虚,则血液生成乏源。五脏安和,血水生成、运行正常,则腹水难生。

4 血水代谢关系

《灵枢·邪客》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表明血水同源之意。血的失常状态包括血虚和血运失常,血运失常的情况又包括血瘀和出血[3]。恶性肿瘤患者由于肿瘤恶性消耗,或由于手术、放化疗致气血损伤,或致脾胃损伤,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不足致血虚状态。肿瘤患者常见贫血、低蛋白血症表现也提示存在血虚表现。血虚则脉道不充,气血运行无力,血行不畅,可致血瘀,正如《灵枢·天年》云:“血气虚,脉不通”。血瘀脉道艰涩,血行不畅,血中水液溢出脉外,可见水液潴留。《诸病源候论》云:“血水相并,津液壅涩,脾胃衰弱者,水气流溢,变为水肿。”此外,肿瘤还侵犯腹膜致腹腔出血,血行脉外,水液亦随之溢出于脉外进入腹腔,癌性腹水常检测出红细胞或呈血性[4],表明癌性腹水的形成与出血密切相关。血水代谢正常,循行有度,则腹水难生。

5 血水状态与恶性肿瘤患者体质关系

有研究[5]表明恶性肿瘤患者常见体质为气虚质、气郁质、血瘀质。气虚则血液化生不足,可致血虚;气虚不摄,则可见血、水不能正常行于脉中致出血,水液渗出机体腔隙致水液潴留。气虚、气郁均可致血水循行不畅,产生血瘀。现代研究[6]也表明恶性肿瘤患者血液多呈高凝状态,提示恶性肿瘤患者多合并血瘀证。有观点[7]认为肿瘤的发生是在本虚基础上,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阴阳失和导致痰、瘀、癌毒等病理产物蓄积的恶性循环过程,脾虚与痰、瘀、癌毒等病理产物相互影响,诱导着肿瘤的发生与进展,以脾虚最为根本。痰、癌毒均可致血行不畅,导致血瘀状态。脾虚则可致水湿难化,留滞于体内。肿瘤患者自身的体质特点也与癌性腹水的形成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癌性腹水形成原因复杂,合并症多,血虚、血瘀、出血均可产生或加重腹水生成。五脏功能失调,血水代谢失常,都与癌性腹水的形成密切相关。积极控制腹水生成,减少腹水含量对于改善患者症状,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十分重要。目前中医治疗癌性腹水常使用具有健脾利水、温阳利水作用的中药外敷及内服,或使用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中成药注射液进行腹腔灌注,或使用中药脐疗联合艾灸,均取得一定疗效[8-9]。如从整体出发,协调脏腑功能,重视心之推动,肺之宣降,脾之运化,肝之疏泄,肾之开阖,协调“血水”代谢平衡,综合考虑血虚、血瘀、出血等因素,纠正“血不利”状态,辨证施治,也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思路。

参考文献

[1]王佛有.癌性腹水47例的中医证候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4:6-13.

[2]徐珩,李平,陈姣,等.恶性腹水的发生机制及中医药治疗概况[J].中医杂志,2011,52(14):1249-1252.

[3]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67-268.

[4]鱼潇宁,杨亦奇,由凤鸣,等.癌性腹水治疗之血水辨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7):14-16.

[5]纪立秋.中医药对90例恶性肿瘤患者中医体质影响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1):96-98.

[6]郭英华,孟繁会,王仁本. 恶性肿瘤患者与血栓症[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6,13(11):875-878.

[7]郑舞,杨金坤.肿瘤微环境及其中医病机[J].中医杂志,2015,56(20):1720-1724.

[8]山广志,邱慧颖.癌性腹水的中医药治疗概况[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4):470-471.

[9]张配配,周晋华.中医治疗癌性腹水研究概况[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29(8):1354-1357.

(收稿日期:2017-02-23 编辑: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