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妇科流派人才培养初探

2018-09-18胡泽蓉欧燕陈林兴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8年4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胡泽蓉 欧燕 陈林兴

【摘 要】 中医妇科流派人才是推动中医妇科创新、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在总结目前中医妇科流派人才主要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中医妇科流派人才培养的思路,并通过跟师临证学习、强化经典研读、培养科研能力、提高临床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和加强建设监管等方法与途径,实现培养目标,以推动中医妇科流派的代代相传,学术思想的生生不息。

【关键词】 妇科流派;人才培养;思路方法

【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8)07-0126-02

中医妇科作为一门临床学科,在它的起源、理论体系的建立、临床经验的积累、学术思想的形成等方面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1]。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卓越的医家,由于受到各自地域、文化、经历等影响,他们拥有不同的理论体系与治疗法则。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医家优秀的临床思维模式通过师徒授受等方式被传承下来,并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完善与发展,直至形成成熟的学术思想,建立妇科学术流派。凭借着流派的建立,许多优秀的学术思想得以流传至今。同时,这些妇科流派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医妇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因此,中医妇科流派人才是推动中医妇科创新、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这就要求中医妇科流派人才在培养上,应该更加合理和完善,以保证其在掌握更加扎实和深厚理论基础的同时,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

1 中医妇科流派人才主要培养模式

1.1 院校教育模式 目前中医妇科流派人才培养仍应以院校教育为基础[2]。中医妇科学[3]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女性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科。因此,对于中医学相关基础学科的学习尤为重要,只有在院校教育中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在日后临床实践中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1.2 中西医结合模式 相对于单纯学习中医的传统模式,中西医相结合的教育更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采用中医诊疗技术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的学习,才能更加全面的了解当代医疗的动态与水平,紧跟其步伐,不断进行创新,以达到最终的突破与提高。

1.3 师徒学习模式 相对于院校教育模式、中西醫结合模式而言,师徒学习模式在中医妇科流派人才培养中更具特色。流派的传承从古至今大多通过师带徒的方式实现,这一独特方式增加了学生直接跟师学习的机会,有利于得到导师正面指点,达到更好地学习效果。同时通过师徒授受的教育模式,把中医妇科流派的学术思想融合于基础中医妇科学中,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中医各妇科流派的学术思想与诊疗特色。

2 中医妇科流派人才培养思路及方法

2.1 培养思路 培养中医妇科流派人才,重在通过流派文化的学习,使妇科流派中优秀的学术思想、诊疗思维与诊疗方式得到传承,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对探索与完善,进而带动中医妇科整个学科领域的进步与发展。在流派传承学习的同时,又要重视综合素质、兼顾个性发展。中医妇科流派人才必须掌握宽泛的理论基础知识,才能在以后的科研及临床学习中游刃有余。培养人才的重点是培养其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团结协作等能力,同时塑造具有超强动手能力、鲜明个性的高素质人才。发展个性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建立以人为本的崭新教育观。

2.2 培养方法

2.2.1 跟师临证学习 作为中医妇科流派的继承者与发扬者,作为中医院校学生,跟师临床学习是中医成才的捷径[4]。近年来这一传统的中医学习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在全国各地陆续建立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还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5]。通过师带徒学习,学生在感受浓厚流派学术氛围的同时,能够更巧妙的掌握相关文化思想,进而更全面的继承流派精髓。中医妇科流派人才也要进行跟师学习,才能更直观的感受学术流派对于妇科疾病独到的见解与特有的诊疗方式,通过跟师培养,才能全方位、多角度将各妇科流派的学术思想应用于临床,更好地攻克妇科疑难杂症。

2.2.2 强化经典研读 国医大师邓铁涛曾说过:“一个有水平的中医必须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熟谙中医经典,精通辨证论治” [6]。历代著名妇科医家的医学著作,如《金匮要略·妇人病三篇》、《景岳全书·妇人规》、《妇人大全良方》、《妇科精要》、《傅青主女科》等,乃作者倾其毕生精力、心血凝著而成,足见其珍贵价值,堪称经典。因此,妇科流派人才在学习时应端正对待经典的态度,加强理论素养;同时也要做到“尽信书不如无书,择优而取”。名家蔡小荪[7]认为:对于书本上的知识,要批判性地吸收,不可不信,但也不可全信。熟读经典,去芜存菁,中医妇科学术流派人才首先应饱览群书,学习和领悟各家经典讲义,但也要自己结合临床做出分析、判断。

2.2.3 培养科研能力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社会对全方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8]。因此,在培养中医妇科流派人才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传统学术流派的继承培养,还要重视其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授人以渔”,提高培养人才的独立判断、灵活思考及自我创新能力,对出现的问题能独立分析和探索,在实现自我提高的同时,进一步将中医妇科流派推向更高的平台。科研能力是学生在不断学习、研究中,形成思维诊疗模式的过程,中医妇科流派人才可以选择中医药治疗优势的病种,如血证、不孕症等,进行临床或动物实验研究,以此为突破,深入开展流派学术思想的现代研究,丰富临床理论,指导临床治疗,最终形成完整的中医妇科流派学术思维模式。同时,通过科研实践验证妇科流派的学术理论,并以此立据,更好的将妇科流派相关学术思想进行推广与发扬。

2.2.4 提高临床能力 ①妇科流派学术思想传承者本身应储备扎实的临床基础知识,在进行流派学术理论学习后,将二者融会贯通,形成一套富有流派特色的妇科诊疗方案,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灵活调动相关知识以进行解决。同时应该熟练掌握常见病、多发病在妇科流派学术思想指导下制定的诊疗方案,面对复杂病情时,能够进行理性分析,正确指导医疗实践,达到药到病除、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同时在临床实践中还应加强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1989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福冈宣言》中指出:“缺少共鸣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的表现”[9]。因此,医学人才的培养应该将“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作为一个必须达到的重要目标,并在临床中通过多到病人床旁去掌握第一手资料,给予病人正确的生理、心理指导等方式,实现培养目标。②积极开创民间学习新方式,例如开展学术讲座、研讨会、创立学术论坛等[10]以进行交流与合作,让流派学员在活动中自主发表实验及临床过程遇到的新问题、新难题,让参与的学员通过彼此间的分享与讨论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新见解、新方法,并提出新认识。通过此类活动的举办,可以激励各妇科流派人才进行积极思考,同时在交流中各取所需,最终实现自我提高。

2.2.5 提升综合素质 中医妇科流派人才在肩负传承流派学术思想神圣使命的同时,还充当着作为医护工作者救死扶伤的角色。因此,在流派学术思想的学习过程中,应该不畏艰难、刻苦钻研、积极进取,努力为优秀中医妇科流派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扬而奋斗,为积极发扬中医妇科流派文化做贡献。曾有研究者[11]在美国撒拉纳克湖畔的墓志铭上写到:“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这句话告诉大家在疾病面前有时医生也无计可施,但我们应尽力去关爱患者,努力解除患者的苦痛,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因此,在培养中医妇科流派人才时,还应重视其作为医护人员对于患者、社会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的培养;应该努力学习医疗手段,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2.2.6 加强建设监管 从地方先行到国家推动,增加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的建设,以增加学员学习机会的同时,创造更多人才临床实践的场所。此外,一方面要定期对带教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科学的量化考核,辅之以激励措施,如通过对带教教师进行定期带教培训、带教任务安排等,定期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并以此为依据予以奖惩等方式进行,以提高带教教师的“教学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传承人的考核,可通过学习心得汇报、论文撰写、定期考试等对传承人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办法,激励其重视临床实践的学习,培养不断进取的事业心,以促使学员重视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3 小结

总之,中医妇科流派人才的培养是学术思想传承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应通过跟师临证学习、强化经典研读、培养科研能力、提高临床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和加强建设监管等方法与途径,才能实现培养目标,推动中医妇科流派的代代相传,学术思想的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何以仙.中医妇科学渊源与发展探析[J].大家健康,2014,8(1):287.

[2]林益,朱南孙,董莉.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模式在中医妇科人才培养中的体会[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7(4):11-12.

[3]马宝璋.中医妇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4]王建强,董天宇.跟师临床是中医成才捷径[N].中国中医药报,2015-10-30(007).

[5]冯晓玲,姜俊竹,孙可丰,等.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思路之探索[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27(3):339-341.

[6]劉丽,胡越,王业,等.夯实中医经典理论基础提高中医妇科人才培养质量[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3):24-25.

[7]黄素英,王海丽,王春艳.从蔡小荪成才特点谈中医人才培养[J].中医文献杂志,2007(4):59-61.

[8]刘丽,文雁,吴效科.中医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J].光明中医,2015,30(4):897-898.

[9]Epstein RM,Hundert EM. Defining and assess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e[J].JAMA,2002(287):226-235.

[10]王琪,李凤英.“医-教-研”三位一体培养中医妇科临床型研究生的新模式设计与实践[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1):17-19.

[11]刘丽,齐智慧,王贺,等.关于临床型中医妇科研究生的培养[J].光明中医,2013,28(5):1067-1068.

(收稿日期:2018-02-09 编辑:邓佳丽)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