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注射配合穴位敷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28例临床观察

2018-09-18林汉彪陈伟业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8年4期
关键词:穴位敷贴穴位注射慢性支气管炎

林汉彪 陈伟业

【摘 要】 目的:观察穴位敷贴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56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作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28例。对照组给予穴位敷贴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穴位注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53%,优于对照组的85.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aO2、PEFR、FEV1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上升,PaCO2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观察组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敷贴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明显,有效改善动脉血气及肺功能,缓解症状,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 慢性支气管炎;穴位敷贴;穴位注射;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62.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8)07-0104-03

慢性支气管炎属于临床多见疾病,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其发病率逐渐上升。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治疗主要从缓解气道痉挛和抗感染方面入手,并以吸入或口服激素来缓解症状。但激素类药物服用时间过长,会加重心脑血管的负担,从而引发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的并发症,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中医认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脾、肺、肾等功能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故在治疗时,以改善脾、肺、肾等的功能为主。笔者采用穴位敷贴配合穴位注射疗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就诊的256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作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28例。对照组:男65例,女63例;年龄40~74岁,平均年龄(58.21±3.85)岁;病程2~15年,平均病程(9.11±3.09)年;类型:肺气虚弱型34例,痰湿犯肺型34例,肺肾阴虚型31例,痰热壅肺型29例。观察组:男66例,女62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57.58±3.47)岁;病程1~15年,平均病程(8.65±3.13)年;类型:肺气虚弱型36例,痰湿犯肺型35例,肺肾阴虚型32例,痰热壅肺型2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内科学》中关于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2]:具有咳嗽、咳痰,或伴喘息症状,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2年以上。辨证分型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 中相关标准:肺气虚弱型:咳嗽痰多,少气懒言,胸闷气短,纳呆消瘦,腹胀便溏,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弱;痰湿犯肺型:为咳嗽痰多,胸闷气急,头晕耳鸣,舌质淡暗,边有齿印,脉滑;肺肾阴虚型为干咳痰少,咳声低微,消瘦神倦,口干气短,烦躁心悸,小便黄,大便干结,舌质红绛,脉弦数无力;痰热壅肺型为咳嗽不畅,痰中带血,胸闷气短,口发干,大便秘结舌质暗红,脉弦。

排除标准: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哮喘患者;妊娠、哺乳期患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自制穴位敷贴治疗,白芥子10 g,细辛12 g,地龙15 g,杏仁8 g,生麻黄10 g,生半夏10 g。肺气虚弱型者加五倍子、郁金各8~10 g,痰湿犯肺型者加参芩白术散(成分:白扁豆、白术、茯苓、甘草、桔梗、莲子、人参、砂仁、山药、薏苡仁)10 g,肺肾阴虚型者加沙参15 g,痰热壅肺型者将方剂中生麻黄改为炙麻黄9 g。取以上药物研磨成粉,加入适量姜汁调制成膏体,并使用橡皮膏将膏体固定于穴位。每天需要贴敷2次。贴敷的穴位为大椎、天突、肺俞、定喘、风门、膻中,贴敷时间为3h/次,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对于皮肤敏感的患者,贴敷时间必须酌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穴位注射。肺气虚弱型者将6 mL黄芪注射液(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33020179)和3 mL核酪注射液(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555)注射于定喘、肺俞、天突三个穴位;痰湿犯肺型者将6 mL黄芪注射液和3 mL核酪注射液注射肺俞、大椎、足三里三个穴位;肺肾阴虚型者将6 mL黄芪注射液和3 mL核酪注射液注射肾俞、肺俞、曲池3个穴位;痰热壅肺型者将6 mL黄芪注射液和3 mL核酪注射液注射膻中、肺俞、风门三个穴位。注射剂量为3 mL/穴,每周注射3次,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6个月,监测患者的动脉血气、肺功能指标(PaO2、PEFR、FEV1、PaCO2)及中医证候积分(观察并记录咯痰、痰色、咳嗽、喘息、腹胀等症状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进行症状分级标准的拟定,无症状为0分、轻度为1分、中度为2分、重度为3分。

1.5 疗效评价 疗效评价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显效:体温恢复至37℃以下,胸部X线片发现患者病灶吸收完全,肺部啰音消失;有效:体温恢复至37℃以下,胸部X线片发现患者病灶吸收完全,肺部啰音减弱但未消失,偶有咳嗽、咳痰胸闷;无效:体温无改善甚至体温升高,胸部X线片发现病灶无吸收或加重,肺部啰音未消失或加重,患者咳嗽、咳痰胸闷等临床症状明显。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x[TX-*3]±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气、肺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PaO2、PEFR、FEV1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上升,PaCO2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aO2、PEFR、FEV1水平及PaCO2水平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53%,优于对照组的85.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多发于寒冷的季节,而在夏季则处于缓解期。夏季炎热,阳气盛于体外,而体内虚,此时调整脾、肺、肾的功能,可以有效地清除患者体内的阴寒之气,显著降低慢性支气管炎在寒冷季节的发作次数[4]。

穴位敷贴方中白芥子可温肺化饮,细辛和生姜有温通宣肺之效,生麻黄可平喘止咳,生半夏有祛痰止咳的作用,全方共奏平喘温肺、止咳化痰之功。肺气虚弱型者加五倍子、郁金以滋阴止汗,补气[5];痰湿犯肺型者加白术以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祛湿润肺[6];肺肾阴虚型者加沙参以滋阴生津,养阴补气[7];痰热壅肺型者方剂中的炙麻黄有宣畅肺气的功效。所选用的核酪注射液中含有多种氨基酸、核酸水解物等,可以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8]。黄芪注射液中所含有的黄芪苷能够补气升阳,而黄芪注射液则可以调节免疫功能,且主要以改善T淋巴细胞的功能为主,并在胸腺部位生成抗体[9]。

所选的穴位是以背部腧穴为主,包括肺俞、风门、大椎、膻中、天突等穴,所有穴位合用能够宣畅气机、调和脏腑阴阳、祛逐伏痰等。据研究发现[10],所选的穴位大多在交感神经链周围,该部位是呼吸系统疾病的生理病理反射区,在刺激了这些穴位后,进而使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受到刺激,从而调节气管、支气管及血管平滑肌的舒张和收缩,并调节肺部炎性介质的释放,进一步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穴位敷贴法以皮下渗透的方式给药,降低了口服药物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在用药期间有效的保持血药浓度的稳定,从而保障药物的有效性。该方法联合穴位注射使得药物有效的作用于各个重要器官,通过对穴位的机械刺激和经络传导功能相结合,提高临床疗效。

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穴位敷贴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动脉血气、肺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且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症状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53%,优于对照组的85.94%(P<0.05)。说明穴位敷贴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显著,有效改善动脉血气及肺功能,缓解症状,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参考文献

[1]丁元廷,王玉文.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血清炎症介质水平的影响[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4,35(17):2289-2290.

[2]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6.

[4] 吴红,孙丽,栾兆吉,等.穴位敷贴、穴位注射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缓解期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10):753-755.

[5] 闫翠环,王亚利,张明泉,等.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对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患者炎症细胞因子及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6,57(8):665-668.

[6] 黄芳.益气宣肺散内服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对老年急性支气管炎患者肺功能、血气分析指标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6(8):1645-1648.

[7] 周忠明,陈磐华.金水六君煎联合穴位敷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机制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23(3):331-334.

[8] 王宽,刘艳红,杨惠卫,等.小柴胡颗粒联合盐酸氨溴索雾化对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15):2865-2868.

[9]张蔚.黄芪注射液治疗重症肺炎心衰患儿的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5(5):56-58.

[10]劉慧.针刺联合穴位贴敷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中医证候、生活质量以及肺功能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6,41(3):251-254.

(收稿日期:2018-02-13 编辑:邓佳丽)

猜你喜欢

穴位敷贴穴位注射慢性支气管炎
穴位注射治疗延髓梗死并顽固性呕吐6例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分析
颈痹汤联合手法以及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