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治法在皮肤疾患中的应用

2018-09-18陆毓黄秋凤郭振川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8年4期
关键词:外治火针

陆毓 黄秋凤 郭振川

【摘 要】 中医临床治病多强调“内外同治”,皮肤疾患尤为凸显,通过分析总结火针、外洗、刺络拔罐等常用外治方法治疗皮肤疾患,为临床医者提供一可借鉴的思路及方法。

【关键词】 外治;皮肤疾病;火针;刺络拔罐;外洗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8)07-0064-02

外治大师吴尚先曰:“外治之理,即是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1]。这是对外治法用药原则的高度概括。根据疾病的不同,症型不同以及部位的不同等选择的外治方法也有所不同。明代医家陈实功总结历代医家及自己经验,在外治方面颇有特色。如熏洗法、灸法、烟熏法、火针法、针贬法、膏贴法、插药法、涂擦法等。现将火针疗法、刺络拔罐及外洗法在皮肤疾病中的应用,结合医案简述如下。

皮肤病致病多有损容性的特点,多数以患处或全身的瘙痒及灼热为主要特点,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因环境、饮食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皮肤病的发生率也逐渐呈上升趋势。皮肤病的病机主要是禀赋差异、邪正盛衰、气血失和、经络失常、脏腑失调[2]。疾病的病因病机决定了发病的特征,皮肤疾病以瘙痒无度、反复发作为首,根据六淫邪气致病特点,湿邪黏腻重浊,皮肤病多夹湿,湿可分为内生痰湿、外感湿邪;脾虚不运,脾阳不振,痰湿内生,外感湿邪阻遏气机,故疾病反复发生迁延不愈。风邪善行数变,清扬,易袭肌表,是瘙痒的重要病因;再者,火热之邪亦分内外,嗜食肥甘滋腻,辛辣炙煿之品,脏腑火热内生,外感风热火毒,蕴结肌表,气血不畅肌肤不荣,可见灼热,疼痛等皮肤疾病。

1 常用外治法

火针疗法是指将特制的针具用火灼烧,烧红以后快速刺入人体一定的部位或者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3]。关于火针明确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现代研究证实,火针的热效应可以改善微循环,热力可通过皮肤神经调节,使皮损区微循环加快,利于炎症和代谢物质的吸收,抑制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增强免疫力[3]。火针疗法是皮肤科最常见以及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外治方法,根据疾病的差异,皮损的部位不同,针刺的深度,部位也不相同;相同的疾病不同的证型,临床表现大不相同,也决定了是否使用火针以及选择不同的针刺部位;不同的皮肤疾患,或瘙痒或疼痛,正确的使用火针疗法可以起到较好的疗效。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药物煎汤,在患部熏蒸、淋洗,以达到治疗或减轻病症的一种外治疗法[4]。药物直接与患处接触可以起到清热解毒、拔毒去腐、消肿止痛、止痒等效果。李元文教授认为[5]外用药对机体调整有两个作用,一是直接作用,是指药物通过皮肤、孔窍、腧穴等部位直接吸收,进入经脉血络,输布全身以发挥药理作用;二是间接作用,是指药物对局部的刺激,经过经络系统的调节而起到纠正脏腑气血阴阳盛衰的作用。

刺络拔罐法在中医上又称为放血疗法,是指使用三菱针或梅花针点刺患处或辨证取穴,适量放出血液的基础上进行拔罐治疗[6]。刺络拔罐作为外治法中的一种,其应用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中的经络和气血学说为基础的,经络中的十二皮部分布在体表,而通过经络的气血运行,来与体内脏腑相连,通过这种内连脏腑,外络肢节的形式既可以通过皮部判断脏腑气血的变化,也可以通过对脏腑气血的调节来治疗皮部的疾病[7]。

2 注意事项

火针多用于慢性瘙痒性以及皮损较厚的皮肤疾患,尤其皮损较厚瘙痒剧烈患者尤为明显,对于白癜风的患者,直接针刺患处也有一定的效果,但使用火针疗法时应注意对于肢端患处或如足部透气不佳部位时应谨慎使用,针刺深度不可过深以免引起患处感染;刺络拔罐疗法多用于血热,血瘀甚者,通过放出适量的血液通条气血运行,使用刺络拔罐时选穴及针刺时尤为关键,对于背部腧穴,针刺不可过深以免伤及内脏,放血的量也需注意,对于年老患者,引血而出即可。

3 病案舉隅

3.1 病案1 刘某,66岁,男,于2016年12月5日于我院初诊。耳后,四肢及躯干起皮疹伴瘙痒10年余,加重1月。患者诉10年前无明显诱因四肢起皮疹伴瘙痒,自擦外用药膏(具体不详),无明显好转,继而腹部亦出现淡红色丘疹,瘙痒,于多处医院就诊,予“甲泼尼龙注射、复方甘草酸苷片、氯雷他定片”治疗,病情有所减轻,但停药后病情反复。1月前因饮食不慎,病情加重,耳后、四肢及躯干多发斑丘疹,可见抓痕,皮肤干燥,瘙痒剧烈,夜间尤甚,诉抓破后有渗出,皮损破溃后痒减。一般情况可,口干,纳可,因瘙痒睡眠不佳,二便可。舌红苔干,脉弦数。诊为湿疮,血热炽盛症,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止痒,方选荆芩汤加减。药用:荆芥,枯芩、紫草、生地、千里光、昆明山海棠各15 g,白茅根、水牛角、赤芍、小红参、鸡血藤、夜交藤、刺蒺藜各30 g,共3剂。水煎服,每日2次,2日1剂。口服西药依巴斯汀片(江苏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119,10 mg×7片/盒),1次/d,火针针刺耳后及腹部患处,2次/周,辅以本院自制院内润肤止痒散。药物组成:香薷、透骨草、茵陈、藿香等各30 g;消炎止痒散,药物组成:白头翁、龙胆草、仙鹤草、苦参等各30 g。外洗,嘱患者煮沸10 min,待温凉后湿敷患处或瘙痒部位,2次/d。2016年12月20日二诊:患者诉瘙痒较前减轻,皮损变薄,睡眠有所改善,但仍有新发皮疹,口干口苦,纳眠可,舌红苔薄白,脉弦数;守上方加天花粉、茯苓各30 g,继予火针治疗,2次/周;2017年1月6日三诊:患者诉瘙痒明显减轻,耳后及腹部皮损变薄,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薄,脉数。患者要求以火针及自制院内润肤止痒散、祛风止痒散外洗治疗,后多次随访,病情稳定,偶有瘙痒,皮损逐渐消退,未见复发。

3.2 病案2 李某,35岁,男,于2017年5月5日于我院门诊初诊。躯干及四肢红斑鳞屑反复发作5月,加重1周。患者诉5月前因外伤后手肘部起皮疹,上覆少许鳞屑,偶感瘙痒,于当地中医院就诊后,予口服中药汤剂(具体不详),病情有所缓解。1周前因天气突变,患者上述症状加重,红斑丘疹部分融合成片,颈项部皮损明显,皮肤干燥脱屑加重,瘙痒加剧,皮疹颜色呈暗红皮损处可见皲裂、渗出。一般情况可,口干口苦,纳眠可,小便正常,大便黏腻难解,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诊为白疕,湿热内蕴证,因患者拒绝服用中药,坚持外治治疗疾病,遂以刺络拔罐配合本院自制院内润肤止痒散、祛风止痒散外洗。普通针刺部位选大椎,肺腧,膈俞、大肠腧及委中,2次/周(均选单侧,以作对照)。2017年5月12日二诊:患者诉病情减轻,已无痒感,躯干及四肢皮损变薄,渗出减少,双侧下肢仍有新起皮疹,因刺络拔罐处皮损较未治疗处消退明显,二诊改为大椎及双侧肺腧、膈俞大肠腧及委中,3次/周,并配合外洗。2017年5月29日三诊:患者诉病情好转,皮损变薄,斑丘疹色变淡,脱屑明显减少,已无痒感,偶有新发皮疹。随诊患者病情稳定,皮损均逐渐消退。近期未见患者来诊。

4 小结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人们生活环境及饮食习惯的改变,皮肤疾病的也越来越受到患者的重视,外治法是治疗皮肤疾病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在使用中药内服的基础上正确的选择外治方法,常常可获奇效。火针,外洗法有着治病广泛,毒副作用小,成本低,操作简单的优点,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雪楼.中国历代名医图传[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40-241.

[2]宫安明. 试论六经辨证在皮肤病中的应用[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

[3]胡玲,向丽萍. 火针在皮肤病中的临床应用概况[J]. 湖南中医杂志, 2017(12): 172-173.

[4]王明春. 熏洗疗法及其在皮肤科的应用[J]. 中国民间疗法, 2006(9): 25-26.

[5]杨碧莲,蔡玲玲,许开拓,等. 李元文外治皮肤病经验介绍[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8): 3528-3530.

[6]吴九伟. 刺络拔罐法的应用[J]. 浙江中医杂志, 2004(6): 26-27.

[7]朱炯,陈琛. 刺络拔罐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12): 163-165.

(收稿日期:2018-02-05 编辑:陶希睿)

猜你喜欢

外治火针
中药配合火针治疗复发性疖病验案
干眼不舒,中医外治有妙招
鼻窦炎中医外治十法
火针中脘治疗冻疮作用机制初探
生姜外治功著
火针治疗慢性湿疹的研究进展
川芎外治 止痛功良
神奇的火针疗法
中医外治杂志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