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8例临床观察

2018-09-18杨国省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8年1期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

杨国省

【摘 要】 目的:观察西药联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西药美沙拉嗪片口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痛泻要方加减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3%和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药联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痛泻要方;美沙拉嗪肠溶片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8)02-0105-0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为消化内科常见疾病之一,是结肠、直肠发生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可出现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1]。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与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及精神因素等有密切关系[2]。病情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使用氨基水杨酸类、激素类、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临床疗效不佳,且病情易反复发作甚至加重,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有着较好的疗效[3]。笔者采用中药内服西药美沙拉嗪联合中药痛泻要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8例。对照组男20例,女8例,年龄19~67岁,平均年龄(42.4±11.5)岁;病程6~24个月,平均(6.1±5.0)个月;治疗组男17例,女11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40.3±10.8)岁;病程3~24个月,平均病程(5.5±4.3)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4]:临床表现、肠镜检查、病理学检查均符合诊疗指南标准。中医诊断标准:肝郁脾虚证,主症:①下痢多因情绪紧张发作;②腹痛欲便,便后痛减;③胸胁胀闷;④脉弦细。次症:①善太息;②嗳气;③食少腹胀;④矢气频;⑤舌质淡红,苔薄白。主症2项加次症2项,其中①必备;或主症①加次症中3项即可确定证型。

1.3 排除标准 菌性痢疾、克罗恩病、肠道肿瘤、息肉或结核等;合并有溃疡穿孔、大出血、肠道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者肝肾功能严重异常者;其他不符合研究要求者,如妊娠、药物过敏等。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注意适当休息,进食流质食物,减少精神压力,并给予补液,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一般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美沙拉嗪肠溶片(葵花药业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号:H19980148)0.25 g,每次4片,日4次口服,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痛泻要方加减治疗,组方:炒白术15 g,陈皮12 g,白芍10 g,防风10 g。随症加减:大便带脓血多者,加败酱草15 g,秦艽12 g;久泻不止者,加赤石脂12 g,诃子10 g,石榴皮10 g;便血明显者,加仙鹤草15 g,槐花10 g,地榆10 g;腹痛严重者,加延胡索12 g;久泻气陷者,加升麻10 g,柴胡10 g。以上药物日1剂,水煎300 mL,早晚分服,连服7 d为1个疗程,共服用4个疗程。

1.5 疗效评定[4] 治愈:症状基本消失,肠镜显示黏膜病变基本消失/疾病活动指数分值≥95%;显效:症状明显好转,肠镜显示黏膜病变明显减轻/疾病活动指数分值≥70%;有效:症状有好转,肠镜显示黏膜病变有所减轻/疾病活动指数分值降低≥30%;无效: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均无好转/疾病活动指数分值降低< 30%。疗效指数=[(治疗前病变活动指数积分-治疗后病变活动指数积分)/治疗前病变活动指数积分]×100%。主要症状及肠黏膜病变活动指数为0分:无腹泻,无脓血便,肠道黏膜正常;1分:腹泻 1~2次/d ,少许脓血便,肠道黏膜轻度易脆;2分:腹泻3~4次/d ,脓血便明显,肠道黏膜中度易脆;3分:腹泻5次/d,脓血便以血为主,肠道黏膜重度易脆伴有渗出。其中总分<2分为症状缓解;3~5分为轻度活动;6~10分为中度活动;11~12分为重度活动。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TX-*3]±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3%,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的71.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兩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对照组治疗过程中有2例(7%)患者出现轻微胃部不适,治疗结束后自行缓解;治疗组未出现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方式及生活习惯的改变,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逐年增高[5]。美沙拉嗪肠溶片通过抑制引起炎症的前列腺素合成和炎症介质白三烯的形成而发挥抗炎作用,对肠壁炎症作用明显[6]。但其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单纯西药治疗疗效一般,而中药内服配合西药、中药保留灌肠联合西药等治疗方法,均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7]。

溃疡性结肠炎归属于中医“泄泻”、“便血”、“肠风”等范畴。该病以脾虚为基础,患者因脾胃虚弱、情志内伤,肝失疏泄,导致肝木横克脾土,脾胃损伤,传导功能失司,久而化生湿热,蕴聚于肠中,损伤肠络,血腐肉败而成脓血[7]。治疗以疏肝理气,补脾健运为主。痛泻要方中炒白术苦甘而温,补脾燥湿以治疗土虚,为君药;白芍酸寒,柔肝缓解止痛,于白术相配合,为土中泻木,为臣药;陈皮辛苦而温,理气燥湿,醒脾和胃,为佐药;配合防风,具有升散之性,辛能散肝郁,香能舒脾气,燥湿以助止泻之功效,又为脾经之引经药。诸药合用,起到补脾胜湿止泻、柔肝理气止痛的作用[8]。白术具有促进胃肠动力、抑制大肠亢进的功能,可双重调节消化道功能,陈皮可以使增加胃肠有节律性的蠕动;白芍含有芍药甙,解痉止痛、保肝、免疫调节等作用,亦有抗溃疡、抗菌的作用[9-10];防风对肠道具有升降双向调节作用,有抗菌、修复炎症组织、镇痛等功效[11]。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4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5) ,且未出现不良反应。表明在西医药治疗基础上,采用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6):891-894.

[2]冯德魁,黄少鹏,贾恒.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2(2):243-244.

[3]沈洪,朱磊.重视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6,24(8):571-574.

[4]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1,19(1):61-65.

[5]朱丽丽,郭海,赵晓峰,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寒热错杂型溃疡性结肠炎30例[J].河南中医,2016,36(11):1995-1997.

[6]谭启文.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治疗[J].内科, 2009(04):610-612.

[7]闫伟,潘一滨,陆金根.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 医学研究杂志,2010,39(9):129 -131.

[8]闫雷雷.痛泻药方的和法方义[J]. 亚太传统医药,2016,12(23):94-95.

[9]汪萌,闫永红,邹慧琴.芍药甘草汤功能与药效组分对应性研究[J].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5,42(1):101-106.

[10]王光昀,李波.中药保留灌肠联合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型30例[J]. 中医研究,2016,29(7):8-10.

[11]冯文林,伍海涛.防风治疗肠道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2):425-426.

猜你喜欢

溃疡性结肠炎
中西医结合三重免疫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00例临床疗效分析
研究美沙拉嗪与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有效性
健康教育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
美沙拉嗪口服联合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
肠炎清对ICUC大鼠结肠组织TLR4、NF—κB蛋白表达、TLR4mRNA的影响
血清抗体检测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血清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在溃疡性结肠炎病情活动性判断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