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云南本土区域视角探究滇中名医兰茂临床用药特色

2018-09-18廖映烨李宁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8年5期

廖映烨 李宁

【摘 要】 从云南本土区域视角探究滇中名医兰茂的临床用药特色。通过兰茂对肾气丸、六味地黄丸、五苓散等方剂的化裁使用,可以窥见其对经方的应用经验极其丰富,其重视脾肾的学术思想与张仲景一脉相承,为仲景经方学术思想在云南地区的传播与传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兰茂结合地域特点应用地方药物,在临床灵活化裁,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和宝贵经验,对研究本土化中医学术流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云南本土区域;兰茂;用药特色;滇南本草;医门擥要

【中图分类号】R28147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8)09-0001-02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北纬21°8′32″~29°15′8″,东经97°31′39″~106°11′47″,全省地形由北向东南倾斜,大部分地区海拔1500~2400m,低纬度和高海拔的地理特点,导致云南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区域特色独特,因而也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医药学体系。兰茂是其代表人物。

兰茂(公元1397~1476年),云南嵩明县人,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音韵学家、诗人、教育家,所著的《滇南本草》、《医门擥要》两部医药著作既与汉族中医药经典理論体系一脉相承,又融合了云南独特的本土区域因素,研究其临床用药特色对探析云南本土医学的发展及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1 继承发展古方,师古而不泥古

云南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云南医学的开端,肇始于各民族先民医药知识的积累。随着人员的往来,民族医药学与汉族中医药学逐渐趋于碰撞或融合。发展的高潮时期在明朝,云南实行了“改土归流”,通过移民屯田和发展教育等措施,培养出一大批云南当地的知识分子,也使云南医药水平明显提高,兰茂及其撰写的医药著作就是其中的典型。

1.1 肾气丸的化裁运用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发源于黄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学术体系,并且随着发展由中原到边疆,传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同各民族医学相互交融,其中以仲景学说的影响最大。从兰茂的著作可看出,他深受仲景学说影响。兰茂认为[1]:“人身病有百种,其实不过三者,一曰阴虚,以六味汤投之;二曰阳虚,以八味汤投之;三曰中气虚,以补中汤投之。学者先于此三方体贴去,自不误人”。 他提出,“凡遇虚痨之症,总以六、八味汤治之,盖壮其水火,病未有不愈者也”。强调治疗内伤病,必须以培本为主,极其注重对肾阴、肾阳的固护。经过兰茂化裁,对阳虚类病症,将张仲景的肾气丸改用汤剂,灵活应用治疗上、中、下三焦各种内伤虚症[2],如气喘、哮喘、目干疼、目昏、冷泪、头痛、耳鸣;中焦吞酸、反胃、噎食、哽食、停食、伤寒有食即吐、类似反胃者;肾管阴户痛、痿症、小便多、血肿、血淋、血带、白带而痛、膀胱疼、淋症、小便淋滴等病症。肾气丸在《医门擥要》中称作金匮汤、肾气汤、肾气丸等名称,在全书中出现了49次,是使用频次最多的方剂。

1.2 六味地黄丸的化裁运用 对于阴虚类病症,兰茂将六味地黄丸改为汤剂应用,称为“六味汤”。用于治疗:太阳眩晕两目昏花,心神恍惚;头疼;火眼疼;咳嗽;吐血;大便不通;牙疼、喉疼、耳疼;头颈疼;鼻塞、鼻疼、鼻渊、鼻糟;小便短;头疼目干疼;鼻息不通;小便不利;虚汗;惊悸;血淋、血带;肺痿;虚咳;乳蛾;乍寒乍热等。在具体加减运用中,如小便短,见左尺脉沉,兰茂认为属肾家湿热,用大剂六味汤加车前、木通治之以通利湿热;其理论观点是古人皆认为小便短宜顺肺气,然而肾为肺之子,补肾即所以补肺,故治小便当治本位。又如血淋,兰茂认为由于肾水不能养肝木,肝血弱而下渗所发,采用六味汤加淮牛膝、琥珀治疗以散瘀止血、利水通淋。

1.3 五苓散的化裁运用 兰茂对五苓散的应用中,组方剂量有明显的变化,在《伤寒论》中,五苓散里泽泻剂量最大,而兰茂应用时白术的量最大,泽泻的剂量反而是最小的,这反映了兰茂通过药量的变化将五苓散改为以健脾利湿为主效的方子,并加生姜为引,将主治范围扩大到: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烦渴,身热头疼,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食疟,身重身痛。另外,也灵活加减运用,如治疗黄疸病则加茵陈、桑根皮以利湿退黄;阴黄加附子。

从兰茂的用药特色,显示其对中医前贤的继承与发展,也反映出此历史时期中医药体系在云南的传播水平。

2 结合云南地方特点,遣方用药启发后世

2.1 兼容并蓄,擅使温热药物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不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顾护阳气的思想素而有之,在云、贵、川地区因许多医家善用姜、桂、附等大辛大热药物而逐渐形成一个独特的中医学派,兰茂亦非常注重顾护阳气,在临床中善用辛甘化阳法。如其治疗肚疼、大便结涩、寒秘、小腹疼、背疼、腹疼、冷痢、绞肠痧等病症,多用桂附理中汤或附子理中汤化裁,配伍中经常使用附子与干姜搭配;除此之外,附子与肉桂的配伍使用是最高频次的药对,二者在同一方剂或加减中共同出现达73次,也是《医门擥要》全书配伍药物之最[3]。兰茂不仅在方剂中大量使用附子,也独具特色地单用附子,一是治疗肾水亏而虚火上炎的乳娥,以附子片噙之;二是附子研末,酒面调匀外敷局部因寒而痛者。

顾护阳气,大量使用温热药物,与云南地域气候有独特关系。云南冬春受大陆季风控制,夏秋盛行湿润的海洋季风,呈现冬春干旱,夏秋多雨的气候特点。不少地区四季如春,然则一雨成冬。风大,长年温度偏低,温差变化大,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得当地百姓偏食辛辣食物,如云南宾川地区,是附子、川乌、草乌的主产区,当地百姓也有食用附子和川草乌的习惯。在遣方用药中,兰茂就非常注重参合地域及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2.2 就地取材,灵活运用天然药物资源 云南是全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生物资源尤其是天然药物资源十分丰富,兰茂在用药中,常使用本土常见药物。如治疗绞肠痧(即干霍乱),兰茂用理中汤加木瓜以和胃化湿。木瓜,在《滇南本草》[4]中记载:“秋木瓜(别名木瓜、酸木瓜、木瓜花、贴梗海棠),味苦、辛、甘、性温。治筋骨疼痛,痰(火)脚(软)”。此药在滇中、滇西及滇东北地区有大量分布,且云南地区百姓喜做日常饮食菜肴。在用理中汤治疗中暑时则将人参易为沙参,干姜易为黑姜,炙甘草用土炒而不可用蜜,降香为引。沙参在滇中、滇西、滇西北、滇东北以及滇东南地区都有分布,百姓多喜食用,兰茂在《滇南本草》中附录了多首使用沙参的药膳方,如沙参炖鸡(专治诸虚之症),体现了其运用药物就地取材,灵活多样的特点。善用鲜药也是兰茂一大特色,兰茂多次记载将新鲜采集的药物捣烂、捣汁或内服、或外用以治疗疾病,如“黄瓜根捣烂,敷大恶疮”、“紫苦菜捣汁、水煎,点水酒服治妇人乳结红肿疼痛”、“玉兰花治面寒痛、胃气疼,引热烧酒服”、“小蓟作菜食,除风热”等,这与云南本地植物种类丰富,取材方便有关。

3 小结

以上从云南本土区域视角探究兰茂的临床用药特点,可以窥见兰茂对经方的应用经验极其丰富,其重视脾肾的学术思想与张仲景一脉相承,为仲景经方学术思想在云南地区的传播与传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兰茂结合地域特点,应用地方药物,在临床灵活化裁,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和宝贵经验。以兰茂为宗师,管群芳、管浚、管暄、曲焕章等为传承人,以《滇南本草》和《医门擥要》为代表性著作,是云南少数民族特色与传统中医理论基础相结合的典范[5],对研究本土化中医学术流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明)兰茂著,楚更五整理.重订医门擥要[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9.

[2]盖沂超,王寅,张妙兴.从《医门擥要》中金匮肾气丸的使用领略兰茂辨治思想[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14):14-15.

[3]张晓琳,楚更五.《医门擥要》中附子方药运用的特点探要[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31(6):60.

[4](明)兰茂著,于乃义,于兰馥整理主编.滇南本草[M].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95-96,247-248.

[5]张超,杨林蓉,付婷婷,等,试论云南兰茂医学流派的学术特色[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13):51-53.

(收稿日期:2018-03-06 编辑:陶希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