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2018-09-18
安连權的写作让我相信,即便写情怀的诗歌,也可以写得非常好,可以写出先锋,写出技术,写出品质,写得惊心动魄。诸如《像积雪那样消融》这样的与现实有关的题材,他只需略施小“技”,以戏剧化笔法,即能点画出一幅现世的众生相。在他的诗里,物向人是敞开的,他耽于为万物命名,并沉浸其中。因此,我想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他的笔下并不仅仅是情怀,更有纯粹的感受性,他的诗歌世界常常趋于澄明。
莱明是一位较为年轻的诗人,相比于安连权的诗,他的写作,在修辞上,明显有技术主义倾向。在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历史语境中,新诗写作和批评出现了一种抵制技术主义、要求诗歌关注现实的趋势,但与之伴随的,很多诗人在维护诗的技术主义和独立性上毫不妥协,莱明可算是这很多诗人中的一位。他用精确的、具有玄学色彩的词语和句子(精确,也是诗的现代品质之一),编织高度互文性的文本,他的诗歌暴力体现在句子内部,他用词语将思想扭结在一起——而不是表达的内容上。他的写作,不应被简单视为修辞的训练,因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学的现代性。
在本期的三位诗人里,宗树春的诗歌也许是最为“接地气”的,这主要体现在他诗歌的语言方面:他注重使用日常语,并且也不惮使用大词。且不说大词使用的得失,使用,这本身就需要勇气。在他的词汇中,我们注意到,还出现了农业意象,比如“麦子”,——这是麦子本身,虽也有现实的指称性,但不是海子式的,具有强烈的本质主义色彩。另外,他似乎也爱用祈使语气,比如“原谅这些绿,原谅远处的桃花/旁若无人地落下来”(《父与子》)这又使得他的诗歌带上了一丝可以察觉的悲悯。
——李秀丽
安连權的写作让我相信,即便写情怀的诗歌,也可以写得非常好,可以写出先锋,写出技术,写出品质,写得惊心动魄。诸如《像积雪那样消融》这样的与现实有关的题材,他只需略施小“技”,以戏剧化笔法,即能点画出一幅现世的众生相。在他的诗里,物向人是敞开的,他耽于为万物命名,并沉浸其中。因此,我想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他的笔下并不仅仅是情怀,更有纯粹的感受性,他的诗歌世界常常趋于澄明。
莱明是一位较为年轻的诗人,相比于安连权的诗,他的写作,在修辞上,明显有技术主义倾向。在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历史语境中,新诗写作和批评出现了一种抵制技术主义、要求诗歌关注现实的趋势,但与之伴随的,很多诗人在维护诗的技术主义和独立性上毫不妥协,莱明可算是这很多诗人中的一位。他用精确的、具有玄学色彩的词语和句子(精确,也是诗的现代品质之一),编织高度互文性的文本,他的诗歌暴力体现在句子内部,他用词语将思想扭结在一起——而不是表达的内容上。他的写作,不应被简单视为修辞的训练,因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学的现代性。
在本期的三位诗人里,宗树春的诗歌也许是最为“接地气”的,这主要体现在他诗歌的语言方面:他注重使用日常语,并且也不惮使用大词。且不说大词使用的得失,使用,这本身就需要勇气。在他的词汇中,我们注意到,还出现了农业意象,比如“麦子”,——这是麦子本身,虽也有现实的指称性,但不是海子式的,具有强烈的本质主义色彩。另外,他似乎也爱用祈使语气,比如“原谅这些绿,原谅远处的桃花/旁若无人地落下来”(《父与子》)这又使得他的诗歌带上了一丝可以察觉的悲悯。
——李秀丽
未知是永远存在着的。对于普通人來说,未知却是多余的部分,之所以多余,是因为普通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抓住未知。而每一位不甘于平庸的诗人都在寻求未知,并在寻求中实现自我局限的突破。西藏是神秘的,陈人杰来到西藏,即是一场寻找和突破,寻找与心灵相对应的外部世界,寻求自我不同于以往的独特表达。似乎有一层幕布从他眼前揭开,仿佛他原先一直处在半盲和迷惘的状态,在一种崭新的视觉下,在西藏,在雪线以上,他感受到的自由与纯粹,艰苦与快乐,可能是生活在内地的诗人从未经验过的。伴随着自由与纯净,沐浴浩荡的高原风,极目眺望雪峰、湖水、马群,会让人生出慈悲以及腾飞的渴望。或许人生没有悲辛与渴望,也就无法达到完满,就不会有清醒与仁慈,而在陈人杰的眼里缺少了仁慈和清醒的人生是一无是处的。
从他出生的西村,到西湖,再到西藏,诗人愈走愈远,诗思渐趋澄明开阔,而诗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条精神上的还乡之路。
——微蓝
安连權的写作让我相信,即便写情怀的诗歌,也可以写得非常好,可以写出先锋,写出技术,写出品质,写得惊心动魄。诸如《像积雪那样消融》这样的与现实有关的题材,他只需略施小“技”,以戏剧化笔法,即能点画出一幅现世的众生相。在他的诗里,物向人是敞开的,他耽于为万物命名,并沉浸其中。因此,我想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他的笔下并不仅仅是情怀,更有纯粹的感受性,他的诗歌世界常常趋于澄明。
莱明是一位较为年轻的诗人,相比于安连权的诗,他的写作,在修辞上,明显有技术主义倾向。在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历史语境中,新诗写作和批评出现了一种抵制技术主义、要求诗歌关注现实的趋势,但与之伴随的,很多诗人在维护诗的技术主义和独立性上毫不妥协,莱明可算是这很多诗人中的一位。他用精确的、具有玄学色彩的词语和句子(精确,也是诗的现代品质之一),编织高度互文性的文本,他的诗歌暴力体现在句子内部,他用词语将思想扭结在一起——而不是表达的内容上。他的写作,不应被简单视为修辞的训练,因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学的现代性。
在本期的三位诗人里,宗树春的诗歌也许是最为“接地气”的,这主要体现在他诗歌的语言方面:他注重使用日常语,并且也不惮使用大词。且不说大词使用的得失,使用,这本身就需要勇气。在他的词汇中,我们注意到,还出现了农业意象,比如“麦子”,——这是麦子本身,虽也有现实的指称性,但不是海子式的,具有强烈的本质主义色彩。另外,他似乎也爱用祈使语气,比如“原谅这些绿,原谅远处的桃花/旁若无人地落下来”(《父与子》)这又使得他的诗歌带上了一丝可以察觉的悲悯。
——李秀丽
安连權的写作让我相信,即便写情怀的诗歌,也可以写得非常好,可以写出先锋,写出技术,写出品质,写得惊心动魄。诸如《像积雪那样消融》这样的与现实有关的题材,他只需略施小“技”,以戏剧化笔法,即能点画出一幅现世的众生相。在他的诗里,物向人是敞开的,他耽于为万物命名,并沉浸其中。因此,我想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他的笔下并不仅仅是情怀,更有纯粹的感受性,他的诗歌世界常常趋于澄明。
莱明是一位较为年轻的诗人,相比于安连权的诗,他的写作,在修辞上,明显有技术主义倾向。在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历史语境中,新诗写作和批评出现了一种抵制技术主义、要求诗歌关注现实的趋势,但与之伴随的,很多诗人在维护诗的技术主义和独立性上毫不妥协,莱明可算是这很多诗人中的一位。他用精确的、具有玄学色彩的词语和句子(精确,也是诗的现代品质之一),编织高度互文性的文本,他的诗歌暴力体现在句子内部,他用词语将思想扭结在一起——而不是表达的内容上。他的写作,不应被简单视为修辞的训练,因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学的现代性。
在本期的三位诗人里,宗树春的诗歌也许是最为“接地气”的,这主要体现在他诗歌的语言方面:他注重使用日常语,并且也不惮使用大词。且不说大词使用的得失,使用,这本身就需要勇气。在他的词汇中,我们注意到,还出现了农业意象,比如“麦子”,——这是麦子本身,虽也有现实的指称性,但不是海子式的,具有强烈的本质主义色彩。另外,他似乎也爱用祈使语气,比如“原谅这些绿,原谅远处的桃花/旁若无人地落下来”(《父与子》)这又使得他的诗歌带上了一丝可以察觉的悲悯。
——李秀丽
未知是永远存在着的。对于普通人來说,未知却是多余的部分,之所以多余,是因为普通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抓住未知。而每一位不甘于平庸的诗人都在寻求未知,并在寻求中实现自我局限的突破。西藏是神秘的,陈人杰来到西藏,即是一场寻找和突破,寻找与心灵相对应的外部世界,寻求自我不同于以往的独特表达。似乎有一层幕布从他眼前揭开,仿佛他原先一直处在半盲和迷惘的状态,在一种崭新的视觉下,在西藏,在雪线以上,他感受到的自由与纯粹,艰苦与快乐,可能是生活在内地的诗人从未经验过的。伴随着自由与纯净,沐浴浩荡的高原风,极目眺望雪峰、湖水、马群,会让人生出慈悲以及腾飞的渴望。或许人生没有悲辛与渴望,也就无法达到完满,就不会有清醒与仁慈,而在陈人杰的眼里缺少了仁慈和清醒的人生是一无是处的。
从他出生的西村,到西湖,再到西藏,诗人愈走愈远,诗思渐趋澄明开阔,而诗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条精神上的还乡之路。
——微蓝
现代汉语诗歌写作一个瓶颈问题是诗人在诗歌呈现时太注重时效性,而忽略了诗歌的空间感。比如在诗歌中突出某一个时间段的特定感受,这种瞬间的、突发性的和被特定化的时间元素一旦进入诗歌,就会留下很多“时间”的痕迹,20世纪50-90年代的汉语诗歌多数具备这种明显的“时间”特征。反之,过多强调诗歌的空间而忽视诗歌的时间特性,这样的诗歌也常常是呈现头重脚轻的状态。拾谷雨的诗歌在时间与空间上处理比较得当,“父辈们在泥土中展开新的叙事/风景多于去年,那些迷途知返的燕子/要在春天的屋檐下筑起新巢/或许江山易失容颜,但草木总是新的,或许/在母亲颓败的坟前,我的泪水也是新的”。这是拾谷雨的诗句,我们发现其诗歌时间的元素由去年和春天而引申的空間,是由泥土、屋檐下、草木、坟前等意象构成的,诗句中的“新”字让时间和空间反复交叠,进而生成更有效的时空限度。
庄梦媛的诗歌感情细腻,注重于诗歌的在场性叙述,特别注重于常见场景的时间性描述,散文化和小说方式的场景叙述,让诗歌有了鲜明的空间感,比如:“黄昏。金色的沙滩照进车窗/平静的浅滩上的一条条细浪/太阳潜在水底,飞快地/朝反方向走,到达海岸/另一头,另一个世界。”这种果敢的叙述判断给诗歌带来了空间的层次感和故事的时间特性。
王威洋和闫今在诗歌的时间和空间处理上都有自己独特之处,王威洋的诗歌时间性比较明确,“中午醒来,我把你/买来的挂面,放进热锅里”,以及“周一的中午/雨先停下来”,我们看到这些诗歌在突出时间性的同时缺少了空间的层次和穿越感;闫今喜欢突出诗歌的空间感,“草原被冰雪覆盖,马匹奔向荒家”,“野地里的花,光在它静脉中奔窜”……我们会读到闫今大量的描写空间的诗句,多用深厚之情蕴去怀旧,因其诗歌的时间性模糊不清,诗歌显得冷峻且突兀。
——樊子
安连權的写作让我相信,即便写情怀的诗歌,也可以写得非常好,可以写出先锋,写出技术,写出品质,写得惊心动魄。诸如《像积雪那样消融》这样的与现实有关的题材,他只需略施小“技”,以戏剧化笔法,即能点画出一幅现世的众生相。在他的诗里,物向人是敞开的,他耽于为万物命名,并沉浸其中。因此,我想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他的笔下并不仅仅是情怀,更有纯粹的感受性,他的诗歌世界常常趋于澄明。
莱明是一位较为年轻的诗人,相比于安连权的诗,他的写作,在修辞上,明显有技术主义倾向。在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历史语境中,新诗写作和批评出现了一种抵制技术主义、要求诗歌关注现实的趋势,但与之伴随的,很多诗人在维护诗的技术主义和独立性上毫不妥协,莱明可算是这很多诗人中的一位。他用精确的、具有玄学色彩的词语和句子(精确,也是诗的现代品质之一),编织高度互文性的文本,他的诗歌暴力体现在句子内部,他用词语将思想扭结在一起——而不是表达的内容上。他的写作,不应被简单视为修辞的训练,因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学的现代性。
在本期的三位诗人里,宗树春的诗歌也许是最为“接地气”的,这主要体现在他诗歌的语言方面:他注重使用日常语,并且也不惮使用大词。且不说大词使用的得失,使用,这本身就需要勇气。在他的词汇中,我们注意到,还出现了农业意象,比如“麦子”,——这是麦子本身,虽也有现实的指称性,但不是海子式的,具有强烈的本质主义色彩。另外,他似乎也爱用祈使语气,比如“原谅这些绿,原谅远处的桃花/旁若无人地落下来”(《父与子》)这又使得他的诗歌带上了一丝可以察觉的悲悯。
——李秀丽
安连權的写作让我相信,即便写情怀的诗歌,也可以写得非常好,可以写出先锋,写出技术,写出品质,写得惊心动魄。诸如《像积雪那样消融》这样的与现实有关的题材,他只需略施小“技”,以戏剧化笔法,即能点画出一幅现世的众生相。在他的诗里,物向人是敞开的,他耽于为万物命名,并沉浸其中。因此,我想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他的笔下并不仅仅是情怀,更有纯粹的感受性,他的诗歌世界常常趋于澄明。
莱明是一位较为年轻的诗人,相比于安连权的诗,他的写作,在修辞上,明显有技术主义倾向。在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历史语境中,新诗写作和批评出现了一种抵制技术主义、要求诗歌关注现实的趋势,但与之伴随的,很多诗人在维护诗的技术主义和独立性上毫不妥协,莱明可算是这很多诗人中的一位。他用精确的、具有玄学色彩的词语和句子(精确,也是诗的现代品质之一),编织高度互文性的文本,他的诗歌暴力体现在句子内部,他用词语将思想扭结在一起——而不是表达的内容上。他的写作,不应被简单视为修辞的训练,因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学的现代性。
在本期的三位诗人里,宗树春的诗歌也许是最为“接地气”的,这主要体现在他诗歌的语言方面:他注重使用日常语,并且也不惮使用大词。且不说大词使用的得失,使用,这本身就需要勇气。在他的词汇中,我们注意到,还出现了农业意象,比如“麦子”,——这是麦子本身,虽也有现实的指称性,但不是海子式的,具有强烈的本质主义色彩。另外,他似乎也爱用祈使语气,比如“原谅这些绿,原谅远处的桃花/旁若无人地落下来”(《父与子》)这又使得他的诗歌带上了一丝可以察觉的悲悯。
——李秀丽
未知是永远存在着的。对于普通人來说,未知却是多余的部分,之所以多余,是因为普通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抓住未知。而每一位不甘于平庸的诗人都在寻求未知,并在寻求中实现自我局限的突破。西藏是神秘的,陈人杰来到西藏,即是一场寻找和突破,寻找与心灵相对应的外部世界,寻求自我不同于以往的独特表达。似乎有一层幕布从他眼前揭开,仿佛他原先一直处在半盲和迷惘的状态,在一种崭新的视觉下,在西藏,在雪线以上,他感受到的自由与纯粹,艰苦与快乐,可能是生活在内地的诗人从未经验过的。伴随着自由与纯净,沐浴浩荡的高原风,极目眺望雪峰、湖水、马群,会让人生出慈悲以及腾飞的渴望。或许人生没有悲辛与渴望,也就无法达到完满,就不会有清醒与仁慈,而在陈人杰的眼里缺少了仁慈和清醒的人生是一无是处的。
从他出生的西村,到西湖,再到西藏,诗人愈走愈远,诗思渐趋澄明开阔,而诗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条精神上的还乡之路。
——微蓝
安连權的写作让我相信,即便写情怀的诗歌,也可以写得非常好,可以写出先锋,写出技术,写出品质,写得惊心动魄。诸如《像积雪那样消融》这样的与现实有关的题材,他只需略施小“技”,以戏剧化笔法,即能点画出一幅现世的众生相。在他的诗里,物向人是敞开的,他耽于为万物命名,并沉浸其中。因此,我想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他的笔下并不仅仅是情怀,更有纯粹的感受性,他的诗歌世界常常趋于澄明。
莱明是一位较为年轻的诗人,相比于安连权的诗,他的写作,在修辞上,明显有技术主义倾向。在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历史语境中,新诗写作和批评出现了一种抵制技术主义、要求诗歌关注现实的趋势,但与之伴随的,很多诗人在维护诗的技术主义和独立性上毫不妥协,莱明可算是这很多诗人中的一位。他用精确的、具有玄学色彩的词语和句子(精确,也是诗的现代品质之一),编织高度互文性的文本,他的诗歌暴力体现在句子内部,他用词语将思想扭结在一起——而不是表达的内容上。他的写作,不应被简单视为修辞的训练,因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学的现代性。
在本期的三位诗人里,宗树春的诗歌也许是最为“接地气”的,这主要体现在他诗歌的语言方面:他注重使用日常语,并且也不惮使用大词。且不说大词使用的得失,使用,这本身就需要勇气。在他的词汇中,我们注意到,还出现了农业意象,比如“麦子”,——这是麦子本身,虽也有现实的指称性,但不是海子式的,具有强烈的本质主义色彩。另外,他似乎也爱用祈使语气,比如“原谅这些绿,原谅远处的桃花/旁若无人地落下来”(《父与子》)这又使得他的诗歌带上了一丝可以察觉的悲悯。
——李秀丽
安连權的写作让我相信,即便写情怀的诗歌,也可以写得非常好,可以写出先锋,写出技术,写出品质,写得惊心动魄。诸如《像积雪那样消融》这样的与现实有关的题材,他只需略施小“技”,以戏剧化笔法,即能点画出一幅现世的众生相。在他的诗里,物向人是敞开的,他耽于为万物命名,并沉浸其中。因此,我想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他的笔下并不仅仅是情怀,更有纯粹的感受性,他的诗歌世界常常趋于澄明。
莱明是一位较为年轻的诗人,相比于安连权的诗,他的写作,在修辞上,明显有技术主义倾向。在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历史语境中,新诗写作和批评出现了一种抵制技术主义、要求诗歌关注现实的趋势,但与之伴随的,很多诗人在维护诗的技术主义和独立性上毫不妥协,莱明可算是这很多诗人中的一位。他用精确的、具有玄学色彩的词语和句子(精确,也是诗的现代品质之一),编织高度互文性的文本,他的诗歌暴力体现在句子内部,他用词语将思想扭结在一起——而不是表达的内容上。他的写作,不应被简单视为修辞的训练,因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学的现代性。
在本期的三位诗人里,宗树春的诗歌也许是最为“接地气”的,这主要体现在他诗歌的语言方面:他注重使用日常语,并且也不惮使用大词。且不说大词使用的得失,使用,这本身就需要勇气。在他的词汇中,我们注意到,还出现了农业意象,比如“麦子”,——这是麦子本身,虽也有现实的指称性,但不是海子式的,具有强烈的本质主义色彩。另外,他似乎也爱用祈使语气,比如“原谅这些绿,原谅远处的桃花/旁若无人地落下来”(《父与子》)这又使得他的诗歌带上了一丝可以察觉的悲悯。
——李秀丽
未知是永远存在着的。对于普通人來说,未知却是多余的部分,之所以多余,是因为普通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抓住未知。而每一位不甘于平庸的诗人都在寻求未知,并在寻求中实现自我局限的突破。西藏是神秘的,陈人杰来到西藏,即是一场寻找和突破,寻找与心灵相对应的外部世界,寻求自我不同于以往的独特表达。似乎有一层幕布从他眼前揭开,仿佛他原先一直处在半盲和迷惘的状态,在一种崭新的视觉下,在西藏,在雪线以上,他感受到的自由与纯粹,艰苦与快乐,可能是生活在内地的诗人从未经验过的。伴随着自由与纯净,沐浴浩荡的高原风,极目眺望雪峰、湖水、马群,会让人生出慈悲以及腾飞的渴望。或许人生没有悲辛与渴望,也就无法达到完满,就不会有清醒与仁慈,而在陈人杰的眼里缺少了仁慈和清醒的人生是一无是处的。
从他出生的西村,到西湖,再到西藏,诗人愈走愈远,诗思渐趋澄明开阔,而诗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条精神上的还乡之路。
——微蓝
现代汉语诗歌写作一个瓶颈问题是诗人在诗歌呈现时太注重时效性,而忽略了诗歌的空间感。比如在诗歌中突出某一个时间段的特定感受,这种瞬间的、突发性的和被特定化的时间元素一旦进入诗歌,就会留下很多“时间”的痕迹,20世纪50-90年代的汉语诗歌多数具备这种明显的“时间”特征。反之,过多强调诗歌的空间而忽视诗歌的时间特性,这样的诗歌也常常是呈现头重脚轻的状态。拾谷雨的诗歌在时间与空间上处理比较得当,“父辈们在泥土中展开新的叙事/风景多于去年,那些迷途知返的燕子/要在春天的屋檐下筑起新巢/或许江山易失容颜,但草木总是新的,或许/在母亲颓败的坟前,我的泪水也是新的”。这是拾谷雨的诗句,我们发现其诗歌时间的元素由去年和春天而引申的空間,是由泥土、屋檐下、草木、坟前等意象构成的,诗句中的“新”字让时间和空间反复交叠,进而生成更有效的时空限度。
庄梦媛的诗歌感情细腻,注重于诗歌的在场性叙述,特别注重于常见场景的时间性描述,散文化和小说方式的场景叙述,让诗歌有了鲜明的空间感,比如:“黄昏。金色的沙滩照进车窗/平静的浅滩上的一条条细浪/太阳潜在水底,飞快地/朝反方向走,到达海岸/另一头,另一个世界。”这种果敢的叙述判断给诗歌带来了空间的层次感和故事的时间特性。
王威洋和闫今在诗歌的时间和空间处理上都有自己独特之处,王威洋的诗歌时间性比较明确,“中午醒来,我把你/买来的挂面,放进热锅里”,以及“周一的中午/雨先停下来”,我们看到这些诗歌在突出时间性的同时缺少了空间的层次和穿越感;闫今喜欢突出诗歌的空间感,“草原被冰雪覆盖,马匹奔向荒家”,“野地里的花,光在它静脉中奔窜”……我们会读到闫今大量的描写空间的诗句,多用深厚之情蕴去怀旧,因其诗歌的时间性模糊不清,诗歌显得冷峻且突兀。
——樊子
茨威格说:“这个世上最可怕的事是:你置身于人群却又得孤独地活着。”而对于诗人来说,是你置身于热闹的人群却又不得不孤独地写下自我的诗行——
仿佛一个忠实的听众和记录者,杨通的诗于低处着眼,平中见奇,诗句节制而从容,平缓而宽阔,“山寺高远,河流謙卑,大地洁净/低身劳作的人间,芸芸众生终将被救赎/他说他从未感到时间的暗淡;我说我看见了光阴的无限”。在他的诗里,旧时光留下抹不去的痕迹,他却没有在文字中强行留住什么,巴中安静,那个人去了很远的地方。梁积林的诗致力于对河西走廊自然风物的描摹,表达了一种哲思和情绪,西北高原生存的艰毅,缺水的现实,水成为一种命运的象征。“我的河流高高在上/我的星辰/滴水成冰”,于原生态环境的逼兀中升腾起诗意的开阔。闫文盛的诗思高远,上下求索,他在玄思中构筑了一个自我世界。安安的诗有一种抒情的暖意,表达上酣畅淋漓。王妃的诗带有生活的姻火味,感恩与感怀。
——黄玲君
安连權的写作让我相信,即便写情怀的诗歌,也可以写得非常好,可以写出先锋,写出技术,写出品质,写得惊心动魄。诸如《像积雪那样消融》这样的与现实有关的题材,他只需略施小“技”,以戏剧化笔法,即能点画出一幅现世的众生相。在他的诗里,物向人是敞开的,他耽于为万物命名,并沉浸其中。因此,我想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他的笔下并不仅仅是情怀,更有纯粹的感受性,他的诗歌世界常常趋于澄明。
莱明是一位较为年轻的诗人,相比于安连权的诗,他的写作,在修辞上,明显有技术主义倾向。在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历史语境中,新诗写作和批评出现了一种抵制技术主义、要求诗歌关注现实的趋势,但与之伴随的,很多诗人在维护诗的技术主义和独立性上毫不妥协,莱明可算是这很多诗人中的一位。他用精确的、具有玄学色彩的词语和句子(精确,也是诗的现代品质之一),编织高度互文性的文本,他的诗歌暴力体现在句子内部,他用词语将思想扭结在一起——而不是表达的内容上。他的写作,不应被简单视为修辞的训练,因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学的现代性。
在本期的三位诗人里,宗树春的诗歌也许是最为“接地气”的,这主要体现在他诗歌的语言方面:他注重使用日常语,并且也不惮使用大词。且不说大词使用的得失,使用,这本身就需要勇气。在他的词汇中,我们注意到,还出现了农业意象,比如“麦子”,——这是麦子本身,虽也有现实的指称性,但不是海子式的,具有强烈的本质主义色彩。另外,他似乎也爱用祈使语气,比如“原谅这些绿,原谅远处的桃花/旁若无人地落下来”(《父与子》)这又使得他的诗歌带上了一丝可以察觉的悲悯。
——李秀丽
安连權的写作让我相信,即便写情怀的诗歌,也可以写得非常好,可以写出先锋,写出技术,写出品质,写得惊心动魄。诸如《像积雪那样消融》这样的与现实有关的题材,他只需略施小“技”,以戏剧化笔法,即能点画出一幅现世的众生相。在他的诗里,物向人是敞开的,他耽于为万物命名,并沉浸其中。因此,我想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他的笔下并不仅仅是情怀,更有纯粹的感受性,他的诗歌世界常常趋于澄明。
莱明是一位较为年轻的诗人,相比于安连权的诗,他的写作,在修辞上,明显有技术主义倾向。在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历史语境中,新诗写作和批评出现了一种抵制技术主义、要求诗歌关注现实的趋势,但与之伴随的,很多诗人在维护诗的技术主义和独立性上毫不妥协,莱明可算是这很多诗人中的一位。他用精确的、具有玄学色彩的词语和句子(精确,也是诗的现代品质之一),编织高度互文性的文本,他的诗歌暴力体现在句子内部,他用词语将思想扭结在一起——而不是表达的内容上。他的写作,不应被简单视为修辞的训练,因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学的现代性。
在本期的三位诗人里,宗树春的诗歌也许是最为“接地气”的,这主要体现在他诗歌的语言方面:他注重使用日常语,并且也不惮使用大词。且不说大词使用的得失,使用,这本身就需要勇气。在他的词汇中,我们注意到,还出现了农业意象,比如“麦子”,——这是麦子本身,虽也有现实的指称性,但不是海子式的,具有强烈的本质主义色彩。另外,他似乎也爱用祈使语气,比如“原谅这些绿,原谅远处的桃花/旁若无人地落下来”(《父与子》)这又使得他的诗歌带上了一丝可以察觉的悲悯。
——李秀丽
未知是永远存在着的。对于普通人來说,未知却是多余的部分,之所以多余,是因为普通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抓住未知。而每一位不甘于平庸的诗人都在寻求未知,并在寻求中实现自我局限的突破。西藏是神秘的,陈人杰来到西藏,即是一场寻找和突破,寻找与心灵相对应的外部世界,寻求自我不同于以往的独特表达。似乎有一层幕布从他眼前揭开,仿佛他原先一直处在半盲和迷惘的状态,在一种崭新的视觉下,在西藏,在雪线以上,他感受到的自由与纯粹,艰苦与快乐,可能是生活在内地的诗人从未经验过的。伴随着自由与纯净,沐浴浩荡的高原风,极目眺望雪峰、湖水、马群,会让人生出慈悲以及腾飞的渴望。或许人生没有悲辛与渴望,也就无法达到完满,就不会有清醒与仁慈,而在陈人杰的眼里缺少了仁慈和清醒的人生是一无是处的。
从他出生的西村,到西湖,再到西藏,诗人愈走愈远,诗思渐趋澄明开阔,而诗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条精神上的还乡之路。
——微蓝
安连權的写作让我相信,即便写情怀的诗歌,也可以写得非常好,可以写出先锋,写出技术,写出品质,写得惊心动魄。诸如《像积雪那样消融》这样的与现实有关的题材,他只需略施小“技”,以戏剧化笔法,即能点画出一幅现世的众生相。在他的诗里,物向人是敞开的,他耽于为万物命名,并沉浸其中。因此,我想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他的笔下并不仅仅是情怀,更有纯粹的感受性,他的诗歌世界常常趋于澄明。
莱明是一位较为年轻的诗人,相比于安连权的诗,他的写作,在修辞上,明显有技术主义倾向。在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历史语境中,新诗写作和批评出现了一种抵制技术主义、要求诗歌关注现实的趋势,但与之伴随的,很多诗人在维护诗的技术主义和独立性上毫不妥协,莱明可算是这很多诗人中的一位。他用精确的、具有玄学色彩的词语和句子(精确,也是诗的现代品质之一),编织高度互文性的文本,他的诗歌暴力体现在句子内部,他用词语将思想扭结在一起——而不是表达的内容上。他的写作,不应被简单视为修辞的训练,因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学的现代性。
在本期的三位诗人里,宗树春的诗歌也许是最为“接地气”的,这主要体现在他诗歌的语言方面:他注重使用日常语,并且也不惮使用大词。且不说大词使用的得失,使用,这本身就需要勇气。在他的词汇中,我们注意到,还出现了农业意象,比如“麦子”,——这是麦子本身,虽也有现实的指称性,但不是海子式的,具有强烈的本质主义色彩。另外,他似乎也爱用祈使语气,比如“原谅这些绿,原谅远处的桃花/旁若无人地落下来”(《父与子》)这又使得他的诗歌带上了一丝可以察觉的悲悯。
——李秀丽
安连權的写作让我相信,即便写情怀的诗歌,也可以写得非常好,可以写出先锋,写出技术,写出品质,写得惊心动魄。诸如《像积雪那样消融》这样的与现实有关的题材,他只需略施小“技”,以戏剧化笔法,即能点画出一幅现世的众生相。在他的诗里,物向人是敞开的,他耽于为万物命名,并沉浸其中。因此,我想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他的笔下并不仅仅是情怀,更有纯粹的感受性,他的诗歌世界常常趋于澄明。
莱明是一位较为年轻的诗人,相比于安连权的诗,他的写作,在修辞上,明显有技术主义倾向。在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历史语境中,新诗写作和批评出现了一种抵制技术主义、要求诗歌关注现实的趋势,但与之伴随的,很多诗人在维护诗的技术主义和独立性上毫不妥协,莱明可算是这很多诗人中的一位。他用精确的、具有玄学色彩的词语和句子(精确,也是诗的现代品质之一),编织高度互文性的文本,他的诗歌暴力体现在句子内部,他用词语将思想扭结在一起——而不是表达的内容上。他的写作,不应被简单视为修辞的训练,因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学的现代性。
在本期的三位诗人里,宗树春的诗歌也许是最为“接地气”的,这主要体现在他诗歌的语言方面:他注重使用日常语,并且也不惮使用大词。且不说大词使用的得失,使用,这本身就需要勇气。在他的词汇中,我们注意到,还出现了农业意象,比如“麦子”,——这是麦子本身,虽也有现实的指称性,但不是海子式的,具有强烈的本质主义色彩。另外,他似乎也爱用祈使语气,比如“原谅这些绿,原谅远处的桃花/旁若无人地落下来”(《父与子》)这又使得他的诗歌带上了一丝可以察觉的悲悯。
——李秀丽
未知是永远存在着的。对于普通人來说,未知却是多余的部分,之所以多余,是因为普通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抓住未知。而每一位不甘于平庸的诗人都在寻求未知,并在寻求中实现自我局限的突破。西藏是神秘的,陈人杰来到西藏,即是一场寻找和突破,寻找与心灵相对应的外部世界,寻求自我不同于以往的独特表达。似乎有一层幕布从他眼前揭开,仿佛他原先一直处在半盲和迷惘的状态,在一种崭新的视觉下,在西藏,在雪线以上,他感受到的自由与纯粹,艰苦与快乐,可能是生活在内地的诗人从未经验过的。伴随着自由与纯净,沐浴浩荡的高原风,极目眺望雪峰、湖水、马群,会让人生出慈悲以及腾飞的渴望。或许人生没有悲辛与渴望,也就无法达到完满,就不会有清醒与仁慈,而在陈人杰的眼里缺少了仁慈和清醒的人生是一无是处的。
从他出生的西村,到西湖,再到西藏,诗人愈走愈远,诗思渐趋澄明开阔,而诗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条精神上的还乡之路。
——微蓝
现代汉语诗歌写作一个瓶颈问题是诗人在诗歌呈现时太注重时效性,而忽略了诗歌的空间感。比如在诗歌中突出某一个时间段的特定感受,这种瞬间的、突发性的和被特定化的时间元素一旦进入诗歌,就会留下很多“时间”的痕迹,20世纪50-90年代的汉语诗歌多数具备这种明显的“时间”特征。反之,过多强调诗歌的空间而忽视诗歌的时间特性,这样的诗歌也常常是呈现头重脚轻的状态。拾谷雨的诗歌在时间与空间上处理比较得当,“父辈们在泥土中展开新的叙事/风景多于去年,那些迷途知返的燕子/要在春天的屋檐下筑起新巢/或许江山易失容颜,但草木总是新的,或许/在母亲颓败的坟前,我的泪水也是新的”。这是拾谷雨的诗句,我们发现其诗歌时间的元素由去年和春天而引申的空間,是由泥土、屋檐下、草木、坟前等意象构成的,诗句中的“新”字让时间和空间反复交叠,进而生成更有效的时空限度。
庄梦媛的诗歌感情细腻,注重于诗歌的在场性叙述,特别注重于常见场景的时间性描述,散文化和小说方式的场景叙述,让诗歌有了鲜明的空间感,比如:“黄昏。金色的沙滩照进车窗/平静的浅滩上的一条条细浪/太阳潜在水底,飞快地/朝反方向走,到达海岸/另一头,另一个世界。”这种果敢的叙述判断给诗歌带来了空间的层次感和故事的时间特性。
王威洋和闫今在诗歌的时间和空间处理上都有自己独特之处,王威洋的诗歌时间性比较明确,“中午醒来,我把你/买来的挂面,放进热锅里”,以及“周一的中午/雨先停下来”,我们看到这些诗歌在突出时间性的同时缺少了空间的层次和穿越感;闫今喜欢突出诗歌的空间感,“草原被冰雪覆盖,马匹奔向荒家”,“野地里的花,光在它静脉中奔窜”……我们会读到闫今大量的描写空间的诗句,多用深厚之情蕴去怀旧,因其诗歌的时间性模糊不清,诗歌显得冷峻且突兀。
——樊子
安连權的写作让我相信,即便写情怀的诗歌,也可以写得非常好,可以写出先锋,写出技术,写出品质,写得惊心动魄。诸如《像积雪那样消融》这样的与现实有关的题材,他只需略施小“技”,以戏剧化笔法,即能点画出一幅现世的众生相。在他的诗里,物向人是敞开的,他耽于为万物命名,并沉浸其中。因此,我想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他的笔下并不仅仅是情怀,更有纯粹的感受性,他的诗歌世界常常趋于澄明。
莱明是一位较为年轻的诗人,相比于安连权的诗,他的写作,在修辞上,明显有技术主义倾向。在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历史语境中,新诗写作和批评出现了一种抵制技术主义、要求诗歌关注现实的趋势,但与之伴随的,很多诗人在维护诗的技术主义和独立性上毫不妥协,莱明可算是这很多诗人中的一位。他用精确的、具有玄学色彩的词语和句子(精确,也是诗的现代品质之一),编织高度互文性的文本,他的诗歌暴力体现在句子内部,他用词语将思想扭结在一起——而不是表达的内容上。他的写作,不应被简单视为修辞的训练,因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学的现代性。
在本期的三位诗人里,宗树春的诗歌也许是最为“接地气”的,这主要体现在他诗歌的语言方面:他注重使用日常语,并且也不惮使用大词。且不说大词使用的得失,使用,这本身就需要勇气。在他的词汇中,我们注意到,还出现了农业意象,比如“麦子”,——这是麦子本身,虽也有现实的指称性,但不是海子式的,具有强烈的本质主义色彩。另外,他似乎也爱用祈使语气,比如“原谅这些绿,原谅远处的桃花/旁若无人地落下来”(《父与子》)这又使得他的诗歌带上了一丝可以察觉的悲悯。
——李秀丽
安连權的写作让我相信,即便写情怀的诗歌,也可以写得非常好,可以写出先锋,写出技术,写出品质,写得惊心动魄。诸如《像积雪那样消融》这样的与现实有关的题材,他只需略施小“技”,以戏剧化笔法,即能点画出一幅现世的众生相。在他的诗里,物向人是敞开的,他耽于为万物命名,并沉浸其中。因此,我想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他的笔下并不仅仅是情怀,更有纯粹的感受性,他的诗歌世界常常趋于澄明。
莱明是一位较为年轻的诗人,相比于安连权的诗,他的写作,在修辞上,明显有技术主义倾向。在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历史语境中,新诗写作和批评出现了一种抵制技术主义、要求诗歌关注现实的趋势,但与之伴随的,很多诗人在维护诗的技术主义和独立性上毫不妥协,莱明可算是这很多诗人中的一位。他用精确的、具有玄学色彩的词语和句子(精确,也是诗的现代品质之一),编织高度互文性的文本,他的诗歌暴力体现在句子内部,他用词语将思想扭结在一起——而不是表达的内容上。他的写作,不应被简单视为修辞的训练,因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学的现代性。
在本期的三位诗人里,宗树春的诗歌也许是最为“接地气”的,这主要体现在他诗歌的语言方面:他注重使用日常语,并且也不惮使用大词。且不说大词使用的得失,使用,这本身就需要勇气。在他的词汇中,我们注意到,还出现了农业意象,比如“麦子”,——这是麦子本身,虽也有现实的指称性,但不是海子式的,具有强烈的本质主义色彩。另外,他似乎也爱用祈使语气,比如“原谅这些绿,原谅远处的桃花/旁若无人地落下来”(《父与子》)这又使得他的诗歌带上了一丝可以察觉的悲悯。
——李秀丽
未知是永远存在着的。对于普通人來说,未知却是多余的部分,之所以多余,是因为普通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抓住未知。而每一位不甘于平庸的诗人都在寻求未知,并在寻求中实现自我局限的突破。西藏是神秘的,陈人杰来到西藏,即是一场寻找和突破,寻找与心灵相对应的外部世界,寻求自我不同于以往的独特表达。似乎有一层幕布从他眼前揭开,仿佛他原先一直处在半盲和迷惘的状态,在一种崭新的视觉下,在西藏,在雪线以上,他感受到的自由与纯粹,艰苦与快乐,可能是生活在内地的诗人从未经验过的。伴随着自由与纯净,沐浴浩荡的高原风,极目眺望雪峰、湖水、马群,会让人生出慈悲以及腾飞的渴望。或许人生没有悲辛与渴望,也就无法达到完满,就不会有清醒与仁慈,而在陈人杰的眼里缺少了仁慈和清醒的人生是一无是处的。
从他出生的西村,到西湖,再到西藏,诗人愈走愈远,诗思渐趋澄明开阔,而诗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条精神上的还乡之路。
——微蓝
安连權的写作让我相信,即便写情怀的诗歌,也可以写得非常好,可以写出先锋,写出技术,写出品质,写得惊心动魄。诸如《像积雪那样消融》这样的与现实有关的题材,他只需略施小“技”,以戏剧化笔法,即能点画出一幅现世的众生相。在他的诗里,物向人是敞开的,他耽于为万物命名,并沉浸其中。因此,我想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他的笔下并不仅仅是情怀,更有纯粹的感受性,他的诗歌世界常常趋于澄明。
莱明是一位较为年轻的诗人,相比于安连权的诗,他的写作,在修辞上,明显有技术主义倾向。在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历史语境中,新诗写作和批评出现了一种抵制技术主义、要求诗歌关注现实的趋势,但与之伴随的,很多诗人在维护诗的技术主义和独立性上毫不妥协,莱明可算是这很多诗人中的一位。他用精确的、具有玄学色彩的词语和句子(精确,也是诗的现代品质之一),编织高度互文性的文本,他的诗歌暴力体现在句子内部,他用词语将思想扭结在一起——而不是表达的内容上。他的写作,不应被简单视为修辞的训练,因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学的现代性。
在本期的三位诗人里,宗树春的诗歌也许是最为“接地气”的,这主要体现在他诗歌的语言方面:他注重使用日常语,并且也不惮使用大词。且不说大词使用的得失,使用,这本身就需要勇气。在他的词汇中,我们注意到,还出现了农业意象,比如“麦子”,——这是麦子本身,虽也有现实的指称性,但不是海子式的,具有强烈的本质主义色彩。另外,他似乎也爱用祈使语气,比如“原谅这些绿,原谅远处的桃花/旁若无人地落下来”(《父与子》)这又使得他的诗歌带上了一丝可以察觉的悲悯。
——李秀丽
安连權的写作让我相信,即便写情怀的诗歌,也可以写得非常好,可以写出先锋,写出技术,写出品质,写得惊心动魄。诸如《像积雪那样消融》这样的与现实有关的题材,他只需略施小“技”,以戏剧化笔法,即能点画出一幅现世的众生相。在他的诗里,物向人是敞开的,他耽于为万物命名,并沉浸其中。因此,我想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他的笔下并不仅仅是情怀,更有纯粹的感受性,他的诗歌世界常常趋于澄明。
莱明是一位较为年轻的诗人,相比于安连权的诗,他的写作,在修辞上,明显有技术主义倾向。在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历史语境中,新诗写作和批评出现了一种抵制技术主义、要求诗歌关注现实的趋势,但与之伴随的,很多诗人在维护诗的技术主义和独立性上毫不妥协,莱明可算是这很多诗人中的一位。他用精确的、具有玄学色彩的词语和句子(精确,也是诗的现代品质之一),编织高度互文性的文本,他的诗歌暴力体现在句子内部,他用词语将思想扭结在一起——而不是表达的内容上。他的写作,不应被简单视为修辞的训练,因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学的现代性。
在本期的三位诗人里,宗树春的诗歌也许是最为“接地气”的,这主要体现在他诗歌的语言方面:他注重使用日常语,并且也不惮使用大词。且不说大词使用的得失,使用,这本身就需要勇气。在他的词汇中,我们注意到,还出现了农业意象,比如“麦子”,——这是麦子本身,虽也有现实的指称性,但不是海子式的,具有强烈的本质主义色彩。另外,他似乎也爱用祈使语气,比如“原谅这些绿,原谅远处的桃花/旁若无人地落下来”(《父与子》)这又使得他的诗歌带上了一丝可以察觉的悲悯。
——李秀丽
未知是永远存在着的。对于普通人來说,未知却是多余的部分,之所以多余,是因为普通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抓住未知。而每一位不甘于平庸的诗人都在寻求未知,并在寻求中实现自我局限的突破。西藏是神秘的,陈人杰来到西藏,即是一场寻找和突破,寻找与心灵相对应的外部世界,寻求自我不同于以往的独特表达。似乎有一层幕布从他眼前揭开,仿佛他原先一直处在半盲和迷惘的状态,在一种崭新的视觉下,在西藏,在雪线以上,他感受到的自由与纯粹,艰苦与快乐,可能是生活在内地的诗人从未经验过的。伴随着自由与纯净,沐浴浩荡的高原风,极目眺望雪峰、湖水、马群,会让人生出慈悲以及腾飞的渴望。或许人生没有悲辛与渴望,也就无法达到完满,就不会有清醒与仁慈,而在陈人杰的眼里缺少了仁慈和清醒的人生是一无是处的。
从他出生的西村,到西湖,再到西藏,诗人愈走愈远,诗思渐趋澄明开阔,而诗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条精神上的还乡之路。
——微蓝
现代汉语诗歌写作一个瓶颈问题是诗人在诗歌呈现时太注重时效性,而忽略了诗歌的空间感。比如在诗歌中突出某一个时间段的特定感受,这种瞬间的、突发性的和被特定化的时间元素一旦进入诗歌,就会留下很多“时间”的痕迹,20世纪50-90年代的汉语诗歌多数具备这种明显的“时间”特征。反之,过多强调诗歌的空间而忽视诗歌的时间特性,这样的诗歌也常常是呈现头重脚轻的状态。拾谷雨的诗歌在时间与空间上处理比较得当,“父辈们在泥土中展开新的叙事/风景多于去年,那些迷途知返的燕子/要在春天的屋檐下筑起新巢/或许江山易失容颜,但草木总是新的,或许/在母亲颓败的坟前,我的泪水也是新的”。这是拾谷雨的诗句,我们发现其诗歌时间的元素由去年和春天而引申的空間,是由泥土、屋檐下、草木、坟前等意象构成的,诗句中的“新”字让时间和空间反复交叠,进而生成更有效的时空限度。
庄梦媛的诗歌感情细腻,注重于诗歌的在场性叙述,特别注重于常见场景的时间性描述,散文化和小说方式的场景叙述,让诗歌有了鲜明的空间感,比如:“黄昏。金色的沙滩照进车窗/平静的浅滩上的一条条细浪/太阳潜在水底,飞快地/朝反方向走,到达海岸/另一头,另一个世界。”这种果敢的叙述判断给诗歌带来了空间的层次感和故事的时间特性。
王威洋和闫今在诗歌的时间和空间处理上都有自己独特之处,王威洋的诗歌时间性比较明确,“中午醒来,我把你/买来的挂面,放进热锅里”,以及“周一的中午/雨先停下来”,我们看到这些诗歌在突出时间性的同时缺少了空间的层次和穿越感;闫今喜欢突出诗歌的空间感,“草原被冰雪覆盖,马匹奔向荒家”,“野地里的花,光在它静脉中奔窜”……我们会读到闫今大量的描写空间的诗句,多用深厚之情蕴去怀旧,因其诗歌的时间性模糊不清,诗歌显得冷峻且突兀。
——樊子
茨威格说:“这个世上最可怕的事是:你置身于人群却又得孤独地活着。”而对于诗人来说,是你置身于热闹的人群却又不得不孤独地写下自我的诗行——
仿佛一个忠实的听众和记录者,杨通的诗于低处着眼,平中见奇,诗句节制而从容,平缓而宽阔,“山寺高远,河流謙卑,大地洁净/低身劳作的人间,芸芸众生终将被救赎/他说他从未感到时间的暗淡;我说我看见了光阴的无限”。在他的诗里,旧时光留下抹不去的痕迹,他却没有在文字中强行留住什么,巴中安静,那个人去了很远的地方。梁积林的诗致力于对河西走廊自然风物的描摹,表达了一种哲思和情绪,西北高原生存的艰毅,缺水的现实,水成为一种命运的象征。“我的河流高高在上/我的星辰/滴水成冰”,于原生态环境的逼兀中升腾起诗意的开阔。闫文盛的诗思高远,上下求索,他在玄思中构筑了一个自我世界。安安的诗有一种抒情的暖意,表达上酣畅淋漓。王妃的诗带有生活的姻火味,感恩与感怀。
——黄玲君
几年前,我在深圳参加过“尼古拉·马兹洛夫诗歌分享会”,他在讲座活动上用马其顿语和英语朗诵其作品,并与现场的诗人和读者进行互动、交流写作经验,使我受益匪浅。据相关资料,东欧诗歌有一个明显的传统,从米沃什、赫伯特、波帕、扎加耶夫斯基,再到马兹洛夫,但是后者发出的是东欧诗歌二十一新世纪的声音,他是苏联解体后最出色的诗人之一。显然他得益于东欧诗歌的继承,他的诗,在质地上还拥有一种难得的纯净。某种意义上,他的写作更为克制,却也隐藏着更为有力的内核。本期推出以下诗作,据译者介绍说译自马兹洛夫英文诗集《另一个世纪的残余》(Remnants of Another Age),它们大多為首次译成中文。
——阿翔
近年来,中国诗歌发展繁荣,诗人群体庞大,创作旺盛;国内各类诗歌刊物及文学刊物发表了大量诗作,网络及各种新媒体也成为诗歌传播的重要渠道;公众对诗歌的兴趣也似乎有很大提升。这无疑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体现了当代文化的繁荣。但海量的诗歌作品,必然良莠不齐,对公众的有效阅读会构成一定障碍。这就需要批评家负起甄别与引导之责。从本期开始,诗评家何言宏教授将定期为本栏提供“诗歌当季”系列诗歌评论文章,每篇文章对上一个季度公开发表的诗作加以精选和点评。以这种特殊方式的评论對当下诗歌创作及时加以反应,有助于读者更方便快捷地读到优秀之作,也有助于加强评论与创作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值得期待。
——刘康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