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步鑫生 中国企业改革先行者

2018-09-18徐忠友

中华儿女 2018年17期
关键词:海盐西装衬衫

徐忠友

提到中国的改革开放,步鑫生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名字。1983年,《人民日报》、新华社、《浙江日报》等媒体突出报道了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勇于改革、不循、情,加强劳动纪律,实行按劳分配、端掉“大锅饭”,树立信誉至上、质量第一的办厂宗旨,把一家在同行业竞争中濒临倒闭的小厂,办成全省最大衬衫企业的事迹。

几十年间,步鑫生饱受争议,红极一时,突被免职,多地创业东山再起……从来,他都无惧并享受于身在浪尖。直至81岁、重病缠身,生前最后一次接受采访时,步鑫生仍对记者说,“我还要闯关!”

大刀阔斧实行多项改革举措

1934年1月23日,步鑫生出生在东海之滨的浙江省海盐县澉浦镇附近一个小村子里。步家是裁缝世家,步鑫生原本准备读几年书后就跟父亲学裁缝,可在他9岁那年,父親不幸因病去世了。当时他大哥16岁、二哥15岁,一个到上海南京路学男式裁缝,一个在上海霞飞路学女式的裁缝。1950年,16岁的步鑫生也在自家兄弟开的店铺里,跟哥哥学习裁缝手艺,兄弟齐心创办好步家荣昌裁缝铺。

1956年,步鑫生兄弟响应国家关于城市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农村手工业开展合作化的号召,便将步家荣昌裁缝铺与其他的公私裁缝铺联合在一起,实现了合作化,步鑫生担任了武原缝纫合作社主任。后来经过几十年的演变,武原缝纫合作社逐渐演变成了“海盐县红星服装厂”。

1980年,步鑫生出任由“海盐县红星服装厂”改名的海盐衬衫总厂厂长兼党支部副书记,当时这是个只有300多职工的小厂。因实行改革后国家已不搞计划经济,商业部门已不包销企业的产品了,厂里最初也没组织人员外出推销产品,所以年产四五十万件衬衣有一半积压在仓库里,连老工人的退休金也无处可支,企业频临破产。

面对企业所处的困境,步鑫生想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农村为先导的改革已搞得轰轰烈烈,城市和企业的改革势在必行,因此他便想成为企业改革的“第一个吃螃蟹者”,为企业生存找到一条新路,于1981年6月在海盐衬衫总厂进行改革。他提出“生产上要紧、管理上要严”管理思路,以打破阻碍企业发展的“大锅饭”,率先亮出几大改革“硬招”:

第一招是认真学习安徽省风阳县小岗村农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办法,提高职工工作效益,治理职工中出勤不出力的“磨洋工”不良现象。他具体在车间实行了“联产计酬制”:按劳分配,日算月结,实超实奖,实欠实赔,奖优罚劣。职工每月做多少件衬衫,就拿多少工资,上不封顶,下不包底,并把年终奖和劳保福利捆在一起考核。对工作懒惰的职工,将毫不手软地予以辞退。

第二是招狠抓产品质量管理,做到质量第一,干好干坏不一样。“你砸我的牌子,我砸你的饭碗”,此话由步鑫生说出后曾风靡一时。厂里对产品质量做得好的职工,根据考核发给“质量奖”;对裁剪或缝纫衣服时不认真者,做坏一件衬衫要赔两件,做到奖罚分明。

第三招是坚持信誉至上,积极开拓市场。国家实行商品经济(现为市场经济)改革后,扩大了企业自主权。为此海盐衬衫总厂每年要举行订货会,邀请全国各地百货商店的负责人到海盐来,吃住行由他们全包,这笔每年用于经营的费用达到8000元左右;而且厂里还以每月3000元的租金,到上海租来一辆“皇冠牌”小轿车,用于接送客户;客户到厂里后,一般都以“三菜一汤”招待。由于厂里为客户提供了方便,并且“重合同、守信用”最终把那些仓库里积压的服装全推销出去了。

第四招是改革不合理的劳保福利制度,提出请病假不发工资只发生活补贴。因当时“泡病假”的现象在企业中很流行,有些职工没生病却有办法到医院开出一张病假条,不来上班工资照发,导致即使在企业生产最繁忙的季节,职工出勤率也只有80%,而真正生病的不到“泡病假”的三分之一。为了治一治这种“流行病”,步鑫生提出对装病者不发工资。在每天职工上班前,他就站在门口迎接职工,也以此来检查劳动纪律,看谁来得早就给予表扬,对来得迟或没有来上班者,酌情扣发工资,若真生病的职工便发给每天4角钱的生活费补贴(因当时物价较低,一斤大米只要1.35元钱)。

第五招是树立品牌意识,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创、人赶我转”,努力打响衬衫的牌子。工作经验丰富的步鑫生常说:“靠牌子吃饭可以传代,靠关系吃饭要倒台!”因此他亲自为厂里开发出的三个高级衬衫取名:“唐人牌”男式衬衣、“双燕牌”女式衬衣、“三毛牌”儿童衬衣。而且还出资在上海的人民广场树立了一块霓虹广告:那时在上海的南京路附近,只有三家企业的广告牌:一家是日本“三洋电器”,另一家是上海“中华牙膏”,还有一家就是海盐衬衫总厂的“双燕牌”高级衬衫。这在全国的服装企业里还是第一家,所以上海、北京、杭州、广州等国内等24个省、市、自治区的许多商场,包括日本有好几家公司当时都到海盐县衬衫总厂订购了一大批的衬衫。

此外,让人感觉新鲜的是,这一小厂还制定厂歌、厂旗、厂服、厂徽,并成立时装表演队。“当时很多人就说,光听说有国歌国旗,海盐一个小小的衬衫厂,搞什么厂歌厂旗,想造反了?”步鑫生哈哈大笑,“造什么反?我这是为创品牌,他们不懂!”

“从严治厂”的效果很明显,海盐衬衫总厂从1980年的300多人,到1983年就增加到600多人,年产高级衬衫130多万件,出勤率保持在98%以上,远超当时国企普遍的80%出勤率,衬衫产量也大幅度上升。工业总产值达到1028.58多万元,实现利润 58.8万元,上缴国家税款49.5万元,分别比改革前的1978年增长4.3倍、4.2倍和2.6倍。这家厂也成为海盐县首家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浙江省最大的专业衬衫厂。

成为有争议的“新闻人物”

正当步鑫生在海盐衬衫总厂的改革取得初步成功后,很快引起了《浙江日报》的关注,报社派出了资深记者江坪、周荣鑫、陈冠柏前往海盐衬衫总厂,对步鑫生进行了详细采访。

1983年4月26日,《浙江日报》二版刊登了三位记者采写的报告文学《企业家的歌》,用整版篇幅介绍了步鑫生大胆创新、坚持改革的事迹。1983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公开刊登了新华社记者童宝根采写的《一个具有独创精神的厂长——步鑫生》内参,并以编者按的形式披露当时中央领导的批示:“对于那些工作松松垮垮、长期安于当外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企业领导干部来说,步鑫生的经验当是一剂良药,使他们从中受益。”

也曾有质疑,于是,1984年春节前浙江省委与新华社联合调查组人员冒着纷飞大雪,来到厂里作了认真调查,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步鑫生虽然有缺点,但是改革没有错。

随后,中央指示向全国推广其改革创新精神。而由中央下命令全国推广一个人,之前只有雷锋和焦裕禄。

步鑫生的改革事迹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步鑫生热”。各地行政機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部门、大专院校、文艺团体和各级党政领导纷纷到海盐衬衫总厂参观或者邀请步鑫生前去演讲、介绍经验。在短短两个月内,全国各地到海盐衬衫总厂参观取经的人数高达2万多人。其中有国务委员兼国家经委主任张劲夫亲自到厂里视察,对他端掉“大锅饭”、打破“铁工资”的做法给予支持;时任浙江省委第一书记铁瑛给他发来信件,对他的成绩表示肯定。甚至连美、苏、英、法、德等各国驻华外交官员、外国记者也闻讯赶来,与步鑫生探讨“如何端掉大锅饭?”“怎样治理企业中的懒汉?”等方面的改革话题,步鑫生经常在厂里接待室举行招待会,侃侃而谈。由于前去海盐参观取经的人让步鑫生应接不暇,最后有关部门专门下了文件,师级以上的干部由步鑫生专门接待,其余的人则由省里和县里专门设立接待所,大家集体听录音。步鑫生因此被评为1984年全国十大新闻人物。

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1978年以来第一个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题的文件,也是第一次对中国改革进行的“顶层设计”。此前,自凤阳小岗村发端并全面推行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取得成功,改革重点逐渐向城市转移。从中央到地方,都迫切需要一位“暴风骤雨式”的破冰者。

西装生产线压垮了步鑫生

从1983年开始,中国就刮起一股“西装热”。1984年7月21日,海盐衬衫总厂会议室里,省、市、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及工程技术人员45人会聚一堂,围绕着西装热,热烈讨论着一个问题:衬衫总厂要不要引进西装生产线?西装生产线的规模要多大?一位领导建议步鑫生要抓住机会,将衬衫、西服、领带形成系列,衬衫要增加花色,还必须新建印染车间。

经过有关领导的再三说服,步鑫生答应上一条投资18万美元、年产6万套西装生产线。然而,报告送到浙江省二轻工业总公司,公司领导指示:“你们厂是全国改革的先进典型,小打小闹没多大影响,要搞就搞大一点,就搞30万套吧!”后来又层层加码。8月16日,浙江省二轻工业总公司《关于海盐衬衫总厂引进西装生产线扩初设计会审纪要的批复》中明确写道:西装线生产规模为年产西装30万套(每套3件),总投资389万元,其中用于引进设备268万元。

年产30万套西装项目上马的同时,海盐衬衫总厂6000平方米的西装大楼也开建,这对1983年底流动资金只有50万元的衬衫厂来说,根本无力承受。后来由于建筑原材料涨价等各种原因,加上国家宏观经济过热而不得不采取紧缩政策并控制基建规模,刮过“西装热”风之后,市场出现西装滞销现象。还有匆匆上马的印染车间,由于技术不过关而停留在停工状态。此时步鑫生和他的衬衫厂已经内忧外患。不久,财务便发出亏空的预警信号:建西装大楼每年的贷款利息就要40多万元,债务越来越重。

1986年8月,当厂里西装生产线厂房投产后,浙江省二轻工业总公司的负责人来到海盐衬衫总厂,他认为“西装热”已过去,省内杭州、萧山两条西装生产线已下马,要求步鑫生也停下。但步鑫生却不认可,他坚持熬上两年,待“西装热”再来时,便能抢先占领市场,否则前功尽弃,死路一条。性子火暴的他甚至急得和省二轻工业总公司领导顶起牛来说:“当时是你们叫我上大套的生产线,现在西装生产线刚好不容易建起来,你们又让我停下来了。这是开玩笑还是瞎指挥?我办企业办了一辈子了,只认理不认权,只要我当一天厂长,就一天都不下马!”这席话气得那位负责人饭也不吃就走了。9月4日,“不讲政治”的步鑫生被送到浙大一个培训班“深造”,由海盐县二轻工业公司负责人代理厂长。

1987年3月,步鑫生又被要求回厂收拾烂摊子。此时,西装流水线已停产,厂房、设备也被卖掉,下水道、厕所堵塞,人心涣散走掉了近一半职工,企业负债600多万元。同年底,上级派调查组突然来厂调查,称群众反映步鑫生受贿外商金戒指和电视机,并以锁住仓库内产品不准送海关为威胁,要步鑫生交代。步鑫生拍案而起:“我‘步鑫生三个字,哪怕你用10根金条也收买不了。不按期交货外商要索赔,你能负这个责任吗?”调查组没查到什么,几天后走了。

1988年1月5日上午,上级领导来到海盐衬衫总厂,宣布免去步鑫生的厂长等职务,并通知其去县二轻公司报到,另行分配工作。

如同1984年围绕步鑫生改革创新引发的波及全国的议论.被免职的步鑫生再次成为舆论的一个“热点”。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观察点和理解度,去评说这一风云人物的沉浮,

作为这场议论的中心人物,步鑫生在想什么?当时,在海盐衬衫总厂的一个小房间里,步鑫生爽快地接受记者的突然造访。步鑫生说:“厂里出现的困境,我有不可推辞的责任。很多深刻教训值得反思……”他还像以前那样坦率,但说到沉痛、动情处,不免声音嘶哑,泪盈眼眶。

步鑫生给记者们总的印象是,他并没有消沉。他说:“我還没有躺倒不干的念头。县里调动我去二轻公司上班,但我不想坐机关。待我考虑成熟后,我还要去办企业。”

虽败犹荣改革精神被社会肯定

由于步鑫生的名字是个品牌,此后不断有企业、个人来请他出山。他先在上海申佳公司担任了近一年的经理后,1989年春,步鑫生应邀在北京组建皇家衬衫厂并任厂长,步鑫生又开始了雷厉风行的操作:注册“金宝路”商标,更新设备,员工技术培训,开拓市场。1990年,“金宝路”衬衣在北京市场销量居第一。随后,他又接手亏损状态中的辽宁盘锦服装厂,推出“阿波罗”衬衣。1993年已60岁的他二次创业,在秦皇岛创立“步鑫生制衣有限公司”,并自任总裁。他依然爱打“步先生”品牌,使“步先生”衬衫打到那里都要进当地最好商场。在一年多时间,公司资产翻了两倍。

1998年,为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浙江电视台拍摄纪实性电视片《潮起浙江》时,特意邀请步鑫生“出镜”,此前多年不接受媒体采访的他爽快地答应了。同年11月,步鑫生作为中国企业家的代表之一,赴马来西亚的首都吉隆坡,出席第六次亚太经合组织工商峰会论坛,这是他参加一次规格最高的国际性大会。

家乡的人们并没有忘记步鑫生这位改革的先行者。2001年,步鑫生被医院查出患肾癌,脾脏和一个肾脏被摘除。随后,步鑫生定居在上海休养。时任海盐县县长章剑等领导也经常到上海来看望这位当年叱咤风云的改革者。2008年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在他的家乡海盐南北湖风景区内建立了“步鑫生改革精神陈列馆”。也就在这年8月,他荣获“中国企业改革纪念章”,上面刻有“步鑫生”的名字。2013年12月,步鑫生到杭州参观了浙商博物馆。在馆内名为“英雄背影”的展区,看着自己当年做厂长时的老照片和说明,步鑫生思绪涌动,细细端详,发现对自己的评价是公正的。

2014年,步鑫生离开上海,回到阔别26年的家乡海盐定居。6月12日,他将自己多年收藏的字画、印石和全部证书、信件等500多件珍贵物品捐献给了海盐县政府。

2015年6月6日晚7时许,步鑫生在老家因病去世,享年81岁。浮沉30年终于叶落归根,他也成为新中国改革史上先行者的重要符号。在他身后,国内十多家主流媒体对“步鑫生改革”现象作出客观评价:改革是一条新路,改革者在探索中会取得成功,但难免因各种主客观情况导致犯错误甚至失败。值得肯定的是步鑫生当年改革创新的精神,有力推动了全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企业内部改革的进程。他对企业改革的实践经验,有些至今仍被许多企业所借鉴,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历史中留下了一行先驱者的足迹。

猜你喜欢

海盐西装衬衫
粗海盐
西装年代簿
粗海盐
海盐可可
更“便宜”的衣服
时髦衬衫穿搭提案
新形态西装
福盐,海盐中的贵族
格格不入
西装型男的3种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