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的研究
2018-09-18王大秀韩继武
王大秀 韩继武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消化内科(150001)
背景:越来越多研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胃肠系统存在高凝状态和炎症反应,但与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水平的相关性尚不明确。目的:探讨PLT、FIB、D-二聚体与UC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8月—2017年10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收治的85例UC患者,根据改良Mayo评分将患者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活动期患者又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组,以53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比较外周血PLT、FIB、D-二聚体水平,并分析其与UC分期、疾病严重程度、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活动期、缓解期、对照组PLT、FIB、D-二聚体、CRP、ESR水平依次降低(P<0.05)。轻度组PLT、FIB、D-二聚体、CRP、ESR水平均显著低于中度组、重度组(P<0.05),中度组FIB、D-二聚体、CRP水平均显著低于重度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PLT、FIB、D-二聚体与UC分期、疾病严重程度、CRP、ESR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PLT、FIB和D-二聚体与UC分期和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反映UC分期和疾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异常免疫介导的肠道慢性复发性炎症,有终生复发倾向,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目前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主要与环境、遗传、感染、免疫等因素有关。近年有研究指出,UC患者处于血液高凝和血小板(PLT)紊乱状态,肠道黏膜微血栓形成和微循环障碍是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1-3]。郭叶丽等[4]的研究表明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可改善活动期UC患者的高凝状态。本实验通过检测UC和健康人外周血PL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旨在分析PLT、FIB、D-二聚体与UC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收集2015年8月—2017年10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UC患者85例,诊断符合《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5]的标准。排除标准:①合并胃肠道肿瘤或其他恶性肿瘤。②合并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如缺血性肠病、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等。③合并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④合并其他细菌或病毒感染,如活动性结核病、活动性病毒性肝炎(病毒复制大于105拷贝/mL)等。⑤合并其他系统的炎症性疾病,如肺炎、泌尿系感染、急性胆囊炎、腹膜炎等。⑥合并严重心、肺、造血系统疾病和血栓性疾病,如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栓塞、白血病、血友病、DIC、动静脉血栓性疾病等。⑦近2个月应用过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抗凝药、抗血小板药、口服避孕药、皮质类固醇等。选取同期53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入选者均取得知情同意。
二、研究方法
1. UC分期:按照改良的Mayo评分系统[6],对患者排便次数、内镜下黏膜病变、便血、医师总体评分四方面内容进行评定。评分为0~2分者归为缓解期,≥3分归为活动期,其中3~5分归为轻度活动期,6~10分归为中度活动期,11~12分归为重度活动期。
2. 检测方法:患者晨起空腹采集静脉血3~5 mL,检测血PLT、FIB、D-二聚体、CRP、ESR水平,所需试剂均购自宁波美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三、统计学分析
结 果
一、一般资料
活动期UC、缓解期UC和对照组的性别构成、年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活动期UC患者病程明显长于缓解期患者(P<0.05)(表1)。
二、PLT、FIB、D-二聚体、CRP、ESR水平
活动期、缓解期、对照组PLT、FIB、D-二聚体、CRP、ESR水平逐渐降低,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1 各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三、活动期UC患者PLT、FIB、D-二聚体、CRP、ESR水平
轻度组PLT、FIB、D-二聚体、CRP、ESR水平均显著低于中度组、重度组(P<0.05),中度组FIB、D-二聚体、CRP水平均显著低于重度组(P<0.05)(表3)。
四、PLT、FIB、D-二聚体与UC相关性分析
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PLT、FIB、D-二聚体与UC分期、UC严重程度、CRP、ESR均呈正相关(表4)。
表2 活动期、缓解期和对照组PLT、FIB、D-二聚体、CRP、ESR水平比较
*与缓解期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3 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PLT、FIB、D-二聚体、CRP、ESR水平比较
*与轻度组比较,P<0.05;▲与重度组比较,P<0.05
表4 PLT、FIB、D-二聚体与UC相关性分析
讨 论
UC是一种肠道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及结直肠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活动期UC多表现为黏液脓血便,目前认为肠道炎症引起的血液高凝状态、肠黏膜血管微血栓形成和微循环障碍是UC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
CRP和ESR是反映UC患者肠道炎症和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活动期UC患者血CRP、ESR水平显著升高。本研究发现,活动期、缓解期和对照组PLT、FIB、D-二聚体、CRP、ESR水平依次降低(P<0.05)。活动期为UC患者疾病发生、发展重要阶段,不仅有典型临床表现,还可引起免疫指标等水平显著升高。UC为非感染性炎症反应性疾病,炎症指标能反映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活动期患者炎症指标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
PLT参与止血和血栓的形成,其数量增多可造成血液高凝状态,导致肠黏膜血管微血栓形成,继而引发肠黏膜缺血坏死。活化的PLT可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参与炎症反应,导致UC病情进一步加重。本研究中,活动期患者PLT水平显著升高,尤其是重度患者(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PLT水平与UC分期、疾病严重程度以及CRP、ESR均呈正相关。PLT为机体凝血功能重要标记物,UC患者肠道炎症反应加重,可继发性引起肠道微血栓形成,且血栓形成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有研究证实,PLT在UC患者中表达水平较高,与肠道炎症反应引起的血栓形成有明确相关性[7]。
FIB是参与凝血过程的重要物质,是反映血液凝血状态的直接指标。UC患者肠黏膜炎症反应能激活凝血纤溶系统的级联反应,导致FIB水平明显升高,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8]。FIB在肠道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炎症反应中的水平较高,与肠道黏膜炎症反应引起的凝血系统激活有关。有研究发现,UC患者FIB水平随着疾病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9]。本研究结果显示,活动期UC患者FIB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UC和对照者,且在轻度、中度和重度活动期患者中的水平依次升高(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FIB与UC分期、疾病严重程度以及CRP、ESR均呈正相关。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分解后产生的特异性小片段,是血液高凝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标记物,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或有血栓形成时,其水平升高[10]。本研究结果显示,活动期UC组D-二聚体显著高于缓解期UC和正常者,且中度活动期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轻度活动期组,但明显低于重度活动期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D-二聚体与UC分期、疾病严重程度以及CRP、ESR均呈正相关。进一步证实UC能引起肠道血栓形成,对机体凝血功能造成影响,表现为高凝状态,进而引起D-二聚体升高。
综上所述,PLT、FIB、D-二聚体水平均与UC分期和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评估UC分期和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且这些指标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临床应用意义显著。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本实验尚存在一定的局限和不足,如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此外,PLT、FIB、D-二聚体对UC的诊断缺乏临床特异性,不能作为诊断UC的依据,但可作为反映和评估UC病情严重程度的有效参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