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乡里·柿子沟:那些会讲故事的房子
2018-09-18游娜黄焕仪
文/游娜 黄焕仪
那日正逢周末,我们正在闲聊天。小院忽然热闹了,呼啦啦涌进来一群小朋友,打破了山里的沉寂。原来是幼儿园组织了两日“单飞”活动,孩子们手拉着手去山间探险,去村里遛羊、喂鸡、捡鸡蛋,一张张小脸上洋溢着好奇与期盼。
在某个盛夏的午后,我忽然闯进了一个宁静的小山村。
车子在18公里的柿子林里穿梭,阳光透过树林的缝隙洒落,胖嘟嘟的柿子藏在枝繁叶茂间,依稀可见。郁郁葱葱的树木包围着山谷。我们穿过“梦仙桥”,远处山色朦胧,白云浮动。
眼前是一座匿于山脚下的复古小院,青砖灰瓦、木门墙画。乍一看仿佛是记忆中多年前奶奶家的那个老屋子:堂屋、石阶、板栗树、木槿花……萋萋芳草、青青翠竹笼于庭前院后。
拾级而上,可见院子里别有洞天,浓浓的中国文化色彩透露着复古主义的文艺气息。小院的店长姓刘,我们暂且称其“店长刘”。据店长刘介绍,小院是在原有的老旧民宅上改造而来,用的都是旧瓦、竹子、老砖这些简单的乡土材料。墙上的装饰画也很有寓意,是请了村里的老画师,以当地砂土研磨成料,绘制的代表趋吉避凶的墙皮彩画。
院子位于柿子沟内的神星镇中峪村。中峪村有着2200多年历史文化,是个名副其实的古村落。千亩柿树、万亩桃林囊括其中,自然景色美不胜收。站在小院的围墙边向前眺望,逶迤绵延的山峦像是一个气定神闲又洞悉世事的老者,携一份平静,守望着当地浓浓的烟火气。
那日正逢周末,我们正在闲聊天。小院忽然热闹了,呼啦啦涌进来一群小朋友,打破了山里的沉寂。原来是幼儿园组织了两日“单飞”活动,孩子们手拉着手去山间探险,去村里遛羊、喂鸡、捡鸡蛋,一张张小脸上洋溢着好奇与期盼。
小朋友的两日“单飞”撞上了“大朋友”的媒体开放日,定是很有趣。看着孩子门在院子里肆意撒欢,夏天闷热的感觉也消了大半。见不远处有一处人家,门上贴着“花奶奶家”,花奶奶正带着孙子孙女儿在庭前乘凉,一把大蒲扇噗噗地翻飞,我不由地上前攀谈起来。一岁多大的小孩子一点也不怕生,见着镜头咯咯地笑。午后的阳光从“花奶奶家”屋顶穿枝拂叶而来,像是宫崎骏动漫里的夏天。
经过羊圈、鸡笼和几座私宅,穿过一条小巷子便到了我们住的院子。原乡里民宿总共有3个院子:2号院、3号院、5号院。与其他民宿建筑群略有不同的是,这3个院子完全散落分布在当地农民住宅之间,外面看起来与农家院子一般无二,推门而入才可见其精致。
原乡里的创始人曹一勇曾经在一次访谈中说:我们愿在这里创造一个“原乡”,把唤醒生命的种子埋进“它”最好的时光里,我们浇水施肥,只要时间到了,“它”便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你只需安心等待,直到它像我们眼前的这片柿林一样,化开了青涩的原貌。我们将村落规划设计根植于村庄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区位优势,尊重村子的原有空间机理,结合村庄整体发展需求,将村落空间规划为原乡民宿板块、原乡生活板块、原乡文化板块以及休闲活动板块。找回你疲惫的味觉和远去的童真,治疗当下被城市催生的“病”。
厌倦了冰冷的水泥丛林和滚烫的汽车洪流,只想放松紧绷的神经,感受大自然的鸟语花香,这几乎是每一个都市人心底的呼声。我们来到这里,并不是要猎奇,而是想要踏遍千山万水后的片刻宁静。我们想要的,正是这种把最纯净的原生资源,与从自然中生长的建筑语言,以及现代化舒适生活相结合,将民宿体验从狭义的“出游辅助”,回归到城市人的心灵居所。
原乡里民宿是在闲置的老旧房屋基础上,进行重新的设计改造,采用家庭经营模式,提供多种特色服务的接待设施。充分利用闲置资源的同时又带动了当地的旅游发展。实际上,民宿作为乡村生态旅游的一个发展方向,能够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扩大农村的开放度,使农民就地走向现代化,因而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是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之一。
店长刘自嘲说:“没做民宿前以为生活是琴棋书画诗酒茶,做了民宿才发现生活就是换床单——洗床单——换床单——洗床单……”看似玩笑话里却表明了有着许多不容易。
“作为店长,同样也是柿子沟村里的一员,我希望原乡里·柿子沟是村民们致富的纽带,是村里孩子接触外面的跳板。更希望我们是城乡沟通的结构洞,洞的一头连着臃肿的城市,另一头连着日益凋敝的农村。”
民宿作为一项至关重要的元素,能在乡村中实现情感与自然交流的基因,实现属地文化与旅游品类的深入和升华,让乡村实现最大化的价值体现。原乡里全面启动“1+N”x“4”和“联动”模式,“1”=共享空间·乡哩吧,“N”=多个生活院子,“4”=四大模块,“联动”=与村集体合作社签约。充分地尊重村落原有的空间机理,与村庄整体的发展力求严丝合缝。
古老的村落缄默地窝在这片土地上,像个通晓世事人情的智者一般,在与大地齐平的角度上亲眼目睹着这片土地上上演的一幕幕的悲欢离合。生态、自然、人文、历史,环京区域的每一种资源,都会成为未来北方文旅产业生根发芽的土壤。千百年来的乡村发展历史,加之农耕时代的田园牧歌精神,将以传承的方式留住本土的根。
曾经在听书电台上偶然间听到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到现在都很是喜欢。在我为数不多的几次铺开宣纸练字的时候,写的最多的便是这句话。虽然不是很能理会其间的深意,却念起来心里便自得欢喜,好像浮躁的心一下子沉静了几分。
而用这句话形容此时的心情真是恰如其分。晚饭后,我与相识数年的同窗好友坐在安静的院子里,乡村的夜晚透露着似是而非的静谧,周围蛙声阵阵蝉声嘈嘈。我百无聊赖地翻看着相机里的片子,她捧着一本皱巴巴的像是被翻了无数遍的《天龙八部》,故作深沉道:“是有多久没有像现在这样静下心,翻一翻纸质书了。”
我们坐在院子里的大树下,桌子上印着树叶的影子,昏黄的灯光下看不真切对方脸上的表情,我们聊着毫不相干的话题,却觉得十分有趣,仿佛多年前的一个晚上,漫步在赛罕塔拉的大马路上,空气里是干燥的草籽味道,有人在跑步,有人在放风筝,有人在大声地笑。
我们可能穷尽一生,都在寻觅着“不平凡”,可往往最后最值得留念的事情不会是那些表面排场大但实际空洞无味之事,而是一些清新淡雅的事情,比如一个月夜同友人促膝而谈或者与家人在一起吃一顿再普通不过的晚饭,这样的时刻才是洋溢着幸福的清欢之时。
在这个小屋里,我们围坐在一起,呷一口茶,像是在某个远方的家,我们不曾了解对方姓甚名谁,揣测着每个人都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不管啦不管啦,且珍惜这夏夜难得的“浮生偷得半日闲”吧。
你静静地听,空气里流动着小孩歌唱的声音:
啊门啊前一棵葡萄树
阿嫩阿嫩绿地刚发芽
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呀
一步一步地往上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