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郁乃痤”辨证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8-09-18潘凯王玮蓁曾宪玉
潘凯,王玮蓁,曾宪玉
(1.华润武钢总医院,湖北 武汉430080;2.武汉市第一医院,湖北 武汉430080)
痤疮是皮肤科最常见慢性炎症性毛囊皮脂腺疾病,多见于青春期的男性和女性,好发于面颊、额部、颊部、鼻颊沟、胸背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可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皮损[1]。关于痤疮的发病机制,早在《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中有“汗出见湿,乃生痤疿……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提出寒湿郁结,阳气被郁为发病的关键病机,这是祖国医学对痤疮病机认识的理论源头。五积散由多个方剂组成,有祛痰逐饮之二陈汤;有发散表寒,疏散阳气之麻黄汤;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平胃散;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苓桂术甘汤;有补血和血,调经化瘀之四物汤,诸药合用,共奏解表、散寒、化湿、祛瘀之效。现仅对皮肤科从“郁乃痤”出发,应用五积散加减方治疗痤疮的疗效做一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试验研究对象均来自2014年6月~12月期间源于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痤疮专病门诊,并能按要求接受系统观察的病人56例。
1.2 纳入标准 遵循知情同意和伦理原则纳入,准入病例须符合以下标准:①符合寻常痤疮诊断标准[2],按《2008中国痤疮治疗指南(讨论稿)》4级3度分级法为重度痤疮Ⅳ级[3];②年龄16~42岁,男女不限;③痤疮好发皮区内无其他影响本次治疗和观察的皮肤病,无慢性或严重性疾病;④非妊娠及哺乳妇女,近期无受孕计划的女性;⑤2周内未曾口服或外用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抗炎及维甲酸类药物。
1.3 排除病例标准 ①年龄<16岁,或者年龄>42岁的患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对本试验用药或药物组成成分过敏者,或曾有过对本试验用药或药物组成成分过敏史者;④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精神病、免疫缺陷性疾病患者患者。
1.4 病例的脱落和剔出标准 ①纳入观察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错误入选的病例,则予剔除;②各种原因造成试验中断的患者,如患者自动退出,失访;③患者依从性差,未能按照规定服用药物或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及并发症者。
1.5 病例分组 将56例痤疮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五积散组)和对照组(多西环素组),2组均配合外用0.1%阿达帕林凝胶。将所有入选患者按就诊顺序的先后依次编号,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随机的分组处理。
1.6 治疗方法
1.6.1 治疗组 寒湿郁结型: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并根据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拟定:主证:皮损以丘疹、脓疱、囊肿为主,可伴有黑头或白头粉刺,间或有结节。次证:畏寒肢冷,体困身重,脘腹胀满,大便稀溏,女性月经延期,量少色暗,有血块,痛经,舌淡胖边有齿痕,或舌质紫暗,脉沉细。
①内服药:口服五积散加减方(陈皮10 g、法半夏10 g、厚朴10 g、苍术10 g、茯苓10 g、当归10 g、川芎10 g、赤芍10 g、麻黄3 g、桂枝6 g、党参10 g、桔梗12 g、薏苡仁30 g、茵陈10 g、枳壳10 g、甘草6 g),自行煎药,煎药2 次、取汁200 mL,1 剂/d,早晚2 次餐后0.5 h 温热后服用,连续服用8 周(若在少于8 周的疗程里,观察对象皮损、伴随症状及病理的舌脉象已消除,不适宜用药,可停止服用上方)。②外用药:外用0.1%阿达帕林凝胶(商品名:达芙文,由法国高德美制药公司生产,注册证号H20050346),治疗前先用温水清洁面部,除眼部、口周外,每晚全脸少量均匀涂抹1 次,第2 天温水彻底清洁面部,清除残留药物。共使用8 周(若治疗未到8 周,患者面部皮损已基本消退完全,可停用该药。用药期间及停药后4 周之内患者应采取严格的避孕措施)。
1.6.2 对照组 ①内服药:口服盐酸多西环素片(100 mg/片,由江苏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1266)。口服100 mg/次,2次/d。②外用药:外用药及使用方法同治疗组。
2 结果
对于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对于2组计量资料的比较,先对其进行正态性检验,若服从正态性分布,采用t检验(统计量为t);若不服从正态性分布,采用2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统计量为Z);对于非正态性分布的计量资料和有序分类资料,应用秩和检验。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疗效的判定
2.1.1 疗效分级判定 疾病的综合疗效评价是以皮损和伴随症状的总积分计算的,疾病的疗效依次分为临床痊愈、显效、好转、无效4个级别,治疗前和治疗2、4、6、8周后分别计算患者积分值。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为临床痊愈:皮损消退,或仅遗留少许色素沉着,伴随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症状明显减轻,70%≤疗效指数<95%;好转:皮损部分消退,症状改善,30%≤疗效指数<70%;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或临床症状反见加重,疗效指数<30%。
皮损疗效判定标准为临床疫愈:皮损积分减少≥95%;显效:70%≤皮损积分减少<95%;好转:30%≤皮损积分减少<70%;无效:皮损积分减少<30%,或反见增多。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为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症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症候积分减少<95%;好转: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30%≤症候积分减少<7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候积分减少<30%。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值-治疗后积分值)/(治疗前积分值)×100%
2.1.2 疗效观察指标 皮损积分(皮损性质、皮损计数)评分标准,见表1。伴随症状积分(畏寒肢冷、体困身重、脘腹胀满、大便稀溏)评分标准,见表2。
表1 皮损评分标准
2.2 结果分析 见表3~5。
3 讨论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这是传统医学对痤疮病机阐述的理论起点,后世许多医家对“郁乃痤”进行了详细注解。如《黄帝内经白话解》有:“形劳伤阳,阳虚表不固,易汗出,则体表不强,最易受风。风寒内郁于营,血滞于肌表之轻证为粉刺,湿热郁于皮肤间为疮”;《黄帝内经素问直解》中说:“风,寒气也,寒薄于皮肤而上行则为皶,赤鼻也;寒郁于皮肤而外泄则为痤,小疖也。此言阳气加阴乃为汗,从中土而外出于皮肤也”。
《内经》之后,也有与“郁乃痤”类似的阐述。《疡科心得集·辨缺盆疽臑痈胛论》所说:“皮毛受邪,以传于肺……当以辛温药散之;或风热乘其肺……当以辛凉药解之”;《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中称:“夫皶与痤痱,乃血滞于肤表之轻证,盖言阳气外卫于皮肤之间,为邪所薄,则淡渗于皮毛之血而为病矣”;《圣济总录》之“论曰经谓汗出见湿,乃生痤痱,盖热盛汗出,阳气发泄而腠理疏,反以寒水洗浴,则热气内郁于皮腠之间,轻则为痱,重则为痤也”等。
表3 2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 例
表4 2组患者组间治疗前后皮损积分比较
表5 2组患者组间治疗前后伴随症状积分比较
以上都明确提出阳气不足,寒、湿、热邪外袭,均可蕴结而成痤疿。然而在近现代大多医家在论述痤疮的病因病机者,鲜有以《内经》的观点进行阐述,但都会提及《内经》中关于“郁乃痤”的原文,其不过是形同虚设,毫无关联。寒湿郁结,阳气被郁为发病的关键病机,即所谓“郁乃痤”,气化失司,进一步可产生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加重郁结之象[4]。
表2 伴随症状评分标准
五积散方中麻黄其性能行周身肌表,故能引诸药外至卫分而固腠理也;麻黄合桂枝辛温发表以散表寒,疏散阳气并引药上行;苍术、厚朴、陈皮、甘草运脾化湿消积;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祛痰逐饮;陈皮、半夏合麻黄、桔梗开肺以豁痰;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甘草调和诸药;本研究于方中加薏苡仁、茵陈增强健脾除湿,利湿热下行;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散寒、化湿、祛瘀之效。
综上,五积散加减方治疗痤疮在综合疗效、皮损消退及改善伴随症状等方面均优于多西环素组,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