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息技术在非遗传播中的应用

2018-09-18张聪凝

数码设计 2018年2期
关键词:全息文化遗产物质

张聪凝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引言

由于数字化技术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已有许多国家将信息与新媒体技术融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全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的信息展示方法,使人们用肉眼即可观看现实无法实现的虚拟影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的民俗、舞蹈、戏剧等表演形式都可以通过全息技术打造逼真的场景或舞台效果,通过数字化技术保存和展现非遗,可以在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貌上迸发出新的活力,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象化传播具有实际意义。

1 非遗传承的现状与困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借助信息手段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播已在国内外获得了大量成功实践。近十多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政策、标准规范等相关政策推动非遗数字化的实践与发展。随着国家在十五规划(2000)中正式提出“推动信息产业与有关文化产业相结合”,再到十七届六中全会(2011)国务院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1]等一系列法律政策的制定,为非遗数字化自上而下的传播营造了有利的宏观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1)通过传承人进行直接传播。这也是非遗最早的传播方式,通过传承人在戏剧、传统舞蹈、游艺、杂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亲身演绎,为大众带来听觉、视觉、触觉等全方位体验且互动感强,现在仍然是一种主要的传播方式。(2)利用传统媒体及新媒体形式进行传播。以“中心化”传播模式,通过主流媒体生产内容,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手段与移动电视、手机等新媒体媒介下的,其特点是可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语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及传播,通过声音与影像的形式向大众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知识,有着互动性、及时性强等特点。(3)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当地旅游结合,用户可以通过参与当地旅游活动,观看传统舞蹈、杂技等表演体验非遗的魅力。以上方式主要通过文化留存与传统媒体的方式进行传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在传承人方面,由于国外文化及新兴文化带来的冲击与少数家族世代相传的特点,极易出现传承链的断裂,使得非遗文化泯灭于历史之中。其次,若仅是通过传统媒体的方式进行传播,主流媒体生产内容无法有效提高用户兴趣,并且在新媒体的传播中用户会过滤掉其不感兴趣的内容,无法使大众真正对非遗文化产生了解。尤其是对于传统舞蹈、杂技、民俗、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形式表现为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与精神,需要在保留其原貌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活体化,建立一定的文化环境,强调观众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以此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2 全息技术概述

全息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干涉与衍射理论实现全息图的记录和再现,一般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为其拍摄过程,运用干涉原理记录物体光波信息,经处理后生成全息照片。第二步通过衍射原理再现物体光波信息。目前主要应用于立体电影、军事勘测、历史文物保存等方面。其技术类型主要分为以下两种:全息投影与360度幻影成像。其中360度幻影成像技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其可以将三维画面悬浮在实景的半空中成像,营造肉眼可见但真假难辨的成像氛围[2]。一方面可实现影像与实物结合的空中幻像,打造幻影与真实场景结合的舞台效果,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与听觉体验,可营造出传统道具与人物无法模拟出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配加实物触摸屏实现与观众的互动,使得观众可360度对其进行操控,呈现新的交互体验。此外,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全息技术这一新兴的展现方式满足了用户的求异心理,吸引用户兴趣,有利于非遗信息在用户中传播扩散[3]。

3 全息技术在非遗传播中的应用

传统舞蹈、民俗、杂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通过现场表演及视频进行传播。现场表演虽带给人们较好的沉浸感与参与感,但由于其人员流动,时间,地点受限等因素,演出成本较大,一般只在特殊节日特定地点进行演出,不利于其广泛传播。但若将其录制成视频通过传统媒体的方式对用户进行被动输入,很难让用户置身其中,真正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魅力。而全息的出现有望打破这一局面,全息技术对地点、时间限制不大,不同于传统3d技术需要借助特殊设备进行观看,观众裸眼即可360度欣赏到虚拟影像的舞台表现,且与真实道具呈现并无异样。全息技术在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原貌上使其活体化,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借助科技化手段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呈现迸发出新的活力,笔者将其在非遗中的应用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3.1 舞台表演再现

全息技术能够对对象原貌进行采集,作为一种外部形式对舞台产生辅助效果,实现真人与虚幻人物的同台表演,且可借助这种形式在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不变的情况下进行二次创作,展现出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活力。例如2015年春晚舞台上的《锦绣》节目,利用全息技术使模特们化身成苏锦、湘锦、蜀锦、粤锦四幅锦绣屏风,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锦绣的传播起到了极佳的传播效果,节目播出后搜索量达到近7万次,相较于往年同一时间段搜索量大幅提升。全息技术在江西傩文化的传承中已经实现应用,傩戏结合了宗教、图腾等多种文化,古代人视其为与神灵交流的一种手段,对于傩戏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家族内部的传承人表演进行传播,极易受到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冲击导致其消亡。且傩戏作为非遗需要与傩面这种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结合,很难在合适的语境下进行传播,而全息技术的出现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全息技术能够记录下傩戏表演的全过程,也可对傩面的数据进行完整的记录。这样在傩戏的表演中不用再像传统过程中只能用演员自身夸张的动作表现出其与神灵交流的画面,可直接通过全息技术模拟出神灵,打造亦真亦假的舞台效果[4]。

图1 江西傩舞表演

3.2 场景模拟

全息技术不仅能够辅助传统舞蹈,杂技等舞台效果的展现,还可以对特殊的民俗场景进行模拟。“马街书会”作为我国曲艺文化史上的奇观,起源于元代延祐年间,至今已有700余年历史,每逢正月十三,曲艺人便会以天作幕,以地为台,以曲会友,亮书卖书。表演琴书、三弦书、京韵大鼓等多种曲艺[5]。但由于其多在麦田与村镇中举行,范围过大且声音嘈杂,重点不突出,借助摄影摄像等技术很难让参与者置身其中感受到其独特魅力。若是利用全息技术对其加工,即可对书会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提炼与展现。可采用俯视角度航拍的效果,将视点设置为由远及近,由广袤的草原拉近到村镇及街道,再以叙事的方式展现曲艺人表演时的特写画面,突出其音容相貌,夸张的动作表情,使观众置身其中更好的感受马街书会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传达出的魅力。

3.3 文创产品展示

全息技术还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实体化文物进行展示,例如将虚拟的影像通过全息介质进行展现。其装置体积小于传统的舞台大小,可放置在博物馆进行独立呈现。例如傩文化中的傩面具,利用全息技术可以使这种稀有的文化遗产在多地多时进行展出,并可利用360度触摸屏与其结合,实现观众对傩面具360度的交互。也可利用该技术制作成摆件,挂件等文创产品进行传播与推广。

3.4 节日效果烘托

传统节日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利用全息技术对节日效果进行烘托,根据不同节日营造狂欢、娱乐等氛围对虚拟的影像进行投放。结合游行、旅游等方式吸引用户参与进来,使节日更具参与氛围。伊比利亚假面艺术节通过全息技术呈现神明,吸引观众带上假面进行特殊表演,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

4 结束语

将全息技术应用于非遗的传播中,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传统舞蹈、民俗等非遗表演中不能表现出的虚拟影像或是只有特定节日在特殊地点展示的表演通过肉眼可见的虚拟影像具像化表现出来,实现了非遗的活体化,并且运用新的科技展示形式满足了观众的求异心理,促进了非遗的广泛传播,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发展。

[1]秦枫.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生存与发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2]张艳.展示设计的新技术研究[J].商, 2014, (16): 117-117.

[3]佟婷, 王晶蕾.全息技术助力下的非遗文化保护模式初探[J].文化月刊,2015, (7Z):51-53.

[4]高薇华, 白秋霞.“非遗”语境下傩文化的立体化产业与全息技术应用[J].文化遗产, 2015, (5): 39-44.

[5]鞠永畅, 王明阳.马街书会:全民文艺盛宴[J].时代青年(视点), 2014, (2):17-19.

猜你喜欢

全息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全息? 全息投影? 傻傻分不清楚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全息“魔镜”在身边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全息,何以为全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