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思政课终结性评价的弊端与对策分析

2018-09-17李国军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8年24期
关键词:终结性评价思政课优化策略

李国军

【摘要】终结性评价就是对课堂教学的达成结果进行恰当的评价,指的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通俗的讲,就是指大家耳熟能详的“考试”。终结性评价是几乎是所有课程学习评价的主体方式,也是国家选拔和甄别人才的关键环节。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德育学科,对于中小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终结性评价必然会运用到思政课教学当中去,不可否认这种评价方式的确有其存在的原因和积极作用。

【关键词】思政课 课程改革 终结性评价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044-02

一、终结性评价存在的必要性

社会各界人士对终结性评价褒贬不一,争议由来已久。其实对于这种评价方式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在剖析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终结性评价存在的问题之前,笔者就这种评价的合理性做简要地分析。

首先,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由来已久。 从隋至今,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了千年。显然,根深蒂固的选拔制度已深入人心,一时间想改弦更张几乎是不太可能。以当今最热的“公考”为例,国家教育部门依然采取的是公开选拔制度,大政方针亦是如此,更何况地方教育部门,必然会上行下效。因此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主体,由其深刻的历史根源。

其次,终结性评价简便直观易操作。通过一套试题,可以检查学生的某一阶段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令学生本人在考试解题过程中发现自身的薄弱环节,进而有针对性的再学习、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通过阶段性测试,也可以让教师有横向的比较,在班级成绩的比较中找出差距,发现教学的盲点,从而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尤其是思政课作为一门隐性课程,教学评价本来就比较复杂,教学反馈信息更难以如实获取和把握,在这种情况下,终结性评价不失为一种比较直观、客观的教学评价方式。

再次,终结性评价有利于甄别和选拔人才。不管人们对终结性评价的争议有多大,也不管人们对中考、高考制度的抨击有多激烈,终结性评价对促进中国教育公平与就业公平的实现有目共睹。不少寒门子弟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制度进入了大学,踏入了社会,最终摆脱了“穷二代”的命运;也许会有人说,考试也扼杀了太多人才。分数高只能代表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强,并不能证明其他。其实,这一看法不无道理,但是就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而言,还没有出现比考试更加完善、更加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因此,终结性评价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二、中小学思政课终结性评价存在的问题

随着应试教育逐步让位于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也应看到终结性评价作为一种教学评价方法,其弊端日益凸显,尤其是思政课作为一门德育学科,不像数学课,直接通过分数可以判断一个学生是否“聪明”,也不像语文课,通过作文可以直观的反映一个学生是否“文艺”等。前文笔者也提到,思政课是一门隐性课程,不能简单用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优劣,或者品质的好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分数高的学生不乏品德低的学生,分数低的学生不乏品德高的学生。以最近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复旦研究生投毒为例,以及重回公众视线的朱令铊中毒案件,这两起案例都出自国家一流高等学府,犯罪嫌疑人均是高学历,高智商人种。可是他们所做的事情令人匪夷所思,不寒而栗,这也有力地反驳了分数高的学生一定就品德高尚。虽然这只是个例但从侧面也反映出终结性评价存在诸多弊端:

一是这种评价不能如实的反映学生思想品行的实质。分数不能与学生品德成正比,其实这种分数作为量化指标不能全面如实地反映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到底如何。以社会上出现的个别“高分低能、高智低德”现象为例,也充分证实了分数与思想品质并非成绝对的正相关关系。

二是这种评价给学生错误的导向。学生在分数指挥棒下,一味地追求如何获取高分數,忽视能力培养,淡化做人方面的要求。特别是中小学学生,他们的思想还未成熟,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和教师的导向。如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切以考试分数为重,必定会给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为了避免受到教师、家长的批评,达到他们期望的分数,有时候会不择手段,甚至学会撒谎、作弊等。

三是这种评价给教师以错误的导向。教师为了取得高成绩,也想方设法提高学生成绩,忽视学生能力和品德教育,甚至有意识地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分数上。

三、中小学思政课终结性评价的优化策略

终结性评价作为一种评价方式,不可或缺。我们在肯定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其存在的问题。为了克服终结性评价的诸多弊端,充分发挥这种评价方式的正能量,笔者就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考试的内容要全面灵活。既要考查学生在知识、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真实掌握情况,又要体现试题的开放性,体现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性,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性。在试题的编制方面,以书本知识为主,但要减少记忆性内容的比重。灵活创设情境,以问题立意命题。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主动积极树立起正确的三观。

第二,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采取等级评价制度,不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及按考试成绩排名。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一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对考试的结果应加强分析指导,重在为学生提供发展性的改进意见。尤其对于成绩较差的同学,应谆谆教导,循循善诱,学会关注他们的进步,发掘他们的闪光点,而不是放弃他们。

第三,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建议参考其他评价结果(如学生平常的行为表现、特长等),然后将考试成绩和平时综合素质相结合的方法替代一次性的升学考试的做法;将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分开,逐步扩大高等院校的招生自主权。同时也可效仿国外高考一年多次的做法,改变我国一次高考定终生的终结性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李红军.思想政治理论课自主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3( 4):63-66.

[2]黄建军.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法初探 [J].思想教育研究,2007(1).

[3]韩家勋.教育考试评价制度比较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4]陈振佳,林英典.中小学教学评价[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

[5]韩雷.改革考试方法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J].科教文汇,2007(8).

猜你喜欢

终结性评价思政课优化策略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新形势下大学英语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研究及应用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比较研究
高校外语学习评价现状及改革研究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一种优化策略的智能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