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化2.0与教育教学创新发展
2018-09-17杨宗凯
杨宗凯
一、信息化促进高等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以慕课为例
信息技术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过来,社会的发展就会重塑教育的形态。在教育信息技术领域有一个很重要的报告——美国新媒体技术联盟发布的《地平线报告》,是对每1年、每2~3年、每5年的技术预期给出的报告。2012年是慕课元年,2013年就预测慕课将会在短期(1年之内)迅速普及。不仅仅是慕课技术,互联网的很多技术已经或即将对教育行业产生深刻的影响,比如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等,对教育教学都会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
2012年被称为慕课元年,主要的标志就是斯坦福大学校长提出慕课将是教育史上的一次数字海啸,随后《纽约时报》也把2012年标为慕课的元年。从此,慕课得到非常迅速的发展。其实,慕课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模式的创新,它不仅仅是一个网络的精品课程,关键是办学形式的创新。它的主体是高校和其他利益共同体(包括企业、非营利型基金、风险投资等)构成的一种新型的办学实体,从而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
2013年,慕课发展突飞猛进,渐入高潮,大家给予更高的期望。比如美国《国家利益》杂志谈到未来的50年内,由于慕课,美国
4 500所大学将会消失一半;哈佛大学的商学院院长认为根本要不了50年,未来15年里一半的美国大学将处于破产的边缘。但是慕课是一个技术,要满足技术发展规律的曲线,这个曲线就是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慕课过去走过的5年也符合这个规律,由技术的萌芽期到期望的高峰期(2013年),再转入低谷,叫作低谷的幻灭期,然后再进入稳定的增长期。几乎所有的新兴技术都符合这个规律,对慕课来讲也是一样的。
1.慕课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是慕课发展跟学历教育挂钩。慕课本身是一个非正规教育,现在已开始跟学历教育挂钩。比如亚利桑那大学已经开始跟教育结合,社会上的人士,包括中学的学生,学了大概8~12门课,如果能够获得慕课课程证书就可以免试进入大学,而且第一年就能直接上第二年的课程,把非正规教育跟正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也是如此,斯坦福、MIT的一些专业硕士,比如公共管理硕士、物流管理硕士等,已经开始有机结合。
二是源自慕课的SPOC快速发展。SPOC源于慕课,但是它更重要的是与高等教育(学校内的教育)紧密结合,主要是面向在校的学生或注册的学生,另外对实践类课程、专业类课程也非常有效。除了与高等教育结合以外,另外还产生了新的大学、新的教育模式,比如说密涅瓦大学,采用的就是典型的慕课教育模式。作为一个办学机构,它的所有课程全部在网上进行,但是它不像慕课那样大规模,而是保持一定的规模,并且要求其学生全部进行小组研讨式学习、面对面的学习。另外,它要求学生在4年之中到世界上不同的城市进行游学。这是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不仅是课程的创新,还有模式的创新。
三是大数据深入慕课。慕课是大规模的,怎么进行规模化教育中的个性化教育?目前技术已经可以做到。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与慕课进行有机结合,可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教师的教学策略问题,主要是分析以后对教师的教学策略进行优化和调整;二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问题,大数据可以驱动差异化的“教”和个性化的“学”。
四是正规学习和非正规学习的时间比例在逐步调整。非正规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多,正规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这是一个发展的趋势。
2013年是中国的慕课元年,之后,我国慕课的发展非常迅速。中国慕课的发展模式可以总结为几点:一是政府主导,二是企业搭平台,三是高校积极参与应用创新以及课程资源供给。
2.慕课的主要问题
一是注册率有所降低。根据Gartner曲线,进入成熟期注册人数会下降。根据在线课程研究中心的白皮书显示,国内慕课用户增长率2014年高达283%,2015年下降到92%,基本上符合Gartner曲线。二是学分认定问题。很多学科教指委、教育行政部门做了很多工作,进行联盟、共享、学分互认,但是更大范围的认可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学科,共同形成合力。三是教育技术的局限性。慕课时代还有很多教育技术的细节有待于突破,特别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面还有很多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我们还没有真正解决规模化下的个性化问题。
二、教育信息化2.0——以高等教育为例
中国教育信息化进入2.0时代,高等教育应该怎么做?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应用阶段,第二个是融合创新阶段。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办好网络教育,这是第一次把“网络教育”这个词写进党的报告。网络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教育形态,更多的是教育信息化的含义。近期,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对教育信息化2.0给出了三个非常重要的特征:第一个特征是资源的转化,要从专用资源向大资源的开发应用服务转变。慕课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专用资源,但是我们更要向大资源转变,从专用资源向大资源转变,这是2.0时代的要求。第二个特征是教师能力的转变,要实现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信息素养的转变。教师不仅要会用PPT、会用慕课,关键是要具有信息素养,包含将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能力等。第三个特征就是发展动力的转变,要从过去的应用和融合发展往创新发展转变。中国要创新引领就要做不一样的事情。这三个转变将是下一个五年教育信息化2.0时代要发展的侧重点。对高等教育(机构)来讲,有四个方面的工作要做:一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二是科学研究范式的创新;三是学校管理方式的創新;四是育人文化的重塑,要构建21世纪的育人方式和文化。
下面就教育信息化2.0时代人才培养谈一些体会。要改变现在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包括更新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等。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化”就在于重组和流程再造。这是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
一是环境的再造。我们提出了物理空间、资源空间和社交空间所构成的新型的三个空间的教学环境。物理空间就是传统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资源空间指的是大资源,慕课也是资源空间中的资源。还有就是社交空间。现在进入信息时代,孩子们的认同感、联系方式、社交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必定要构建新型的社交空间,不是简单的社会的社交空间,是教育的社交空间。这三个空间的新型融合,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产生化学反应,构成新型的教学环境。
二是内容的改变。要从专用资源向通用资源转变。实际上互联网就是一个资源大矿,互联网的资源数不胜数,要从这么多的矿中通过资源工具,像炼矿一样把我们的资源“炼”出来,找到最合适的教育资源,或者最符合这个学生的教育资源。资源的来源要极大丰富,教育内容也要进行改变,不是整堂课,而是越来越小、越来越碎片化的。我们现在都是分科教学,数学讲数学的,物理讲物理的,专业讲专业的,今后的教学发展是能力为先的教学。资源只是为了实现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PBL)的重要支撑。挪威的课堂革命,从中学就开始采用现象教学法,不再分科了。我们的资源怎么做?更多的要小粒度、跨学科、自主的这种教学资源。再一个资源的形态要更加丰富,现在很多资源都是静态资源,那种动态的基于云计算的、基于后台智能化的、可视化的资源还是少数。另外是内容的创新。资源的建设要更加开放,国际上正在推进资源开放联盟(OER),现在我们各个地方组织、各个学科也在做,这是非常好的趋势。
三是模式的创新。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在于以学生为中心。慕课只是资源的一种,还需要有很多的资源,才能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教学最重要的是变革。
四是学习分析与评价的创新。普渡大学的信号灯计划,就是利用大数据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它可以预测你选这门课的时候,从选课到培养过程、到最后的考试,通过亮黄灯、绿灯、红灯,来告诉你进展,从而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哈佛大学的学习分析与评价系统已经全面投入使用,不仅仅是课程、信号灯,还包括学生的
评价。
同时,我们对教师的创新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的教师,特别是大学的教师不仅仅是教书匠,不仅仅传道授业解惑,更加需要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导学者,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具有资源开发的能力和水平,这就是信息素养。另外我们也是研究者和终身学习者。教学关键的核心和纽带就是教师,所以对教师的能力要进行重塑和再造。
三、展望
教育信息化2.0的本质是什么?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轨道,要引领创新,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的未来教育生态。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本,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对传统教育的价值重建、结构重组、程序再造、文化重构,转变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要把创新和改变作为教师和学校的内生动力,而不是外部要求。要构建促进人的全面、自由、个性化的发展,构建教育现代化的新生态,全面提升教育的内在品质,真正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人人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未来教育必将是构建在互联网上的新教育。互联网是根本性的,由于互联网的到来,我们才有物联网,才有大数据,才有云,才有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一定是构建在互联网上的新生态。其目的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的、自由的、个性化的发展。
通过构建新生态,未来必定会实现更加开放的教育,更加合适的教育,更加以人为本的教育,更加平等的教育和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这就是中国正在制定的“教育现代化2035”的最基本特征。特别是人工智能教育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更加不确定,专业知识的变化更快,我们要教给孩子什么——更加以人为本,让他能够驾驭这些变化。这些都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各个国家都在进行这方面的變革。斯坦福大学提出了“开环教育2025”,就是到2025年实施全面的开环大学,是以能力为先的教育,不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从入学到课程的设计,到个性化,到实践能力,再到学制都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关键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从而构建21世纪的人才培养新系统。最近,MIT发布了其“2025计划”,德国也发布了“数字化教育战略2030”,世界各国都在做这方面的工作。由于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社会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也必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这是新的发展趋势和动态。最近,联合国UNESCO也发布了“2030可持续发展计划”。这些计划就是要构建更加开放的、公平的、高质量的、可持续的教育。没有互联网、没有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撑,这种目标是很难实现的。
中国现在也在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最近,新的国家自然基金指南第一次将信息技术与教育交叉设立了一个专门的领域,叫F0701,鼓励教育和技术交叉,探索新时代的教育规律,希望有更多的人来探索这种规律。
[责任编辑:余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