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医德融入医务工作者职业精神培育探究

2018-09-17张明霞高博贾泽阳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5期
关键词:职业精神医德

张明霞 高博 贾泽阳

【摘 要】 传统医德文化是培养医务工作者职业精神的宝贵文化资源。文章概述了中国传统医德的主要内涵,论述了中国传统医德在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探索传统医德融入医务工作者职业精神培育的路径:在医学教育中开设中国传统医德文化的公共选修课;搭建医德实践平台,强化医德实践环节;创建全社会共育医德教育文化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 医德;医务工作者;职业精神

一、传统医德文化是培养医务工作者职业精神的宝贵文化资源

已有5000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医学特别重视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重要性。我国唐朝孙思邀的《大医精诚 》就是古代医师职业道德准则的典范,它强调优秀医生不仅要具备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在高尚医德的指导下,中国传统医学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健康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新世纪,总书记特别强调,“健康工作者要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学职业精神 ,为人民提供最好的卫生与健康服务”。

面对新时代, 中国传统医德文化已然成为我们培养现代医务工作者、塑造高素质医疗人才的宝贵资源。传统医德融入医务工作者职业精神培育研究必能促进医务工作者对医德认知上的清醒、自我反省及文化自信。

二、中国传统医德的主要内涵: 医乃仁术的核心价值观,人命至重的生命观,大医精诚的职业观,普同一的医患观,审慎行医的诊疗观

1、医乃仁术的核心价值观

医乃仁术是中国传统医德的核心命题。最初见于《孟子·梁惠王上》“无伤也,是乃仁术也”,晋代杨泉的《物理论》中提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1]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于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2]“医乃仁术”其核心在于一个“仁”字,即“仁术”是医学的本质,“仁心”是从医的准则,“仁爱”是行医的宗旨,这一命题体现了医德与医术密不可分,医德是医术的前提的重要思想。

2、人命至重的生命观

中国传统医德历来强调生命的宝贵。 在《尚书·泰誓》中有这样的表述:“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3] 在《孝经.圣治章》中说 “天地之性,人为贵。”[4]《黄帝内经》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5]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亦指人命可贵。 因此,由人命可贵,生发出热爱生命、尊重并敬畏生命质量和价值的医者生命观。

3、大医精诚的职业观

“大医精诚”四个字概括出了医者医术与医德互为一体缺一不可、密不可分的关系。所谓苍生大医必有精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也只有具备这两点,才能够担负起救死扶伤的重担。 大医孙思邈就提出,“学医的人务必要勤奋刻苦钻研医学知识,重视临床验证,以精诚的态度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6]孙思邈还特别强调医者要“精勤不倦,博极医源”,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大医。

4、普同一等的医患观

传统医学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在医患关系的表现上就是“普同一等”的医患观。生命的本质和价值没有高低之分,医疗的双方是具有目标统一性的共同体,良好的医患关系需要医患双方共同营造,作为医者心存“普同一等”的理念,以一颗平等的心对待每一位患者应是医者应遵循的“道德律令” ,大医孙思邈就时刻遵循这一准则。他认为人没有高低富贵之分,只要病人有所求,医者都要以大慈大悲的心理、神态安宁、心志坚定,无欲无求,一视同仁真诚的为其治病。

三、中国传统医德在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1、中国传统医德有助于医务工作者树立健康向上的职业人格

职业人格即医务工作者在职业道德上的完美典型,是社会的道德要求与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标准的完美结合,体现了道德的时代性和继承性,诸如“苍生大医”、“名医”“妙医圣手”、“杏林使者”就是医者理想职业人格的典型 。孙思邈的著作《论大医习业》、《论大医精诚》就塑造了大医的形象,传统医德的内涵既是围绕着如何成就医务工作者良好职业人格而展开的,因此,遵守医德传统,以成就高尚职业人格为追求,必能成就一个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健康工作者。

2、中国传统医德有助于医务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义利观是摆在医务工作者面前一道不得不处理好的问题。面对市场经济条件,医务工作者要更好地处理好“义”与“利”、“德”与“得”之间的關系。因为医疗卫生工作关乎着人民的健康,因此,医疗工作者应首先将“义”与“德”放在首位,继承和借鉴传统医德理念的以义取利,见利思义的价值观精髓,在医疗实践中做到是非分明,坚守道德底线,平衡内心,抵制诱惑,不可以把自己的医术作为谋取不当私利、求得虚名的手段。坚信在社会制度伦理的完善下,践行崇高的医者道德伦理必能充分体现“德”与“得”、“恶”与“害”的因果关系,

四、传统医德融入医务工作者职业精神培育的路径研究

1、在医学教育中开设中国传统医德文化的公共选修课

课堂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而课程就是相关教育目标和价值的中介。新时代医学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医德高尚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构建科学合理而富有特色的医德文化教育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程设置上学校有必要打造一个能够“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优质课程群”,打下医德教育知识的基础。该课程群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史、卫生法学等课程,其中医学伦理学是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核心课程,发挥主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是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基础性、导向性课程。[7]课程安排注重序贯安排,在前五学期内完成。

2、搭建医德实践平台,强化医德实践环节

课程教育的延伸即强化医德教育的社会实践环节。人类只有在不断参与的道德实践中才能了解道德关系,学习道德知识,完善道德行为,提高道德境界。在医德培育过程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堂的延伸组织医务工作者深入医德研修基地,增加医务工作者对医德文化的感悟力和文化自信。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医德实践活动,增加医务工作者的使命感和服务意识。除此之外,可建立医学人文教育网站,构建以基层就医、发展问题为中心的医学人文素质网络拓展式教育模式,关注和正性引导医学舆情,传递基层声音,提升医务工作者的职业认知,职业兴趣,职业责任,强化医德理念。

3、创建全社会共育医德教育文化的良好氛围

中国传统医德教育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全社会共育。在文化氛围建设方面,医疗单位和学校可建造一些古今中外医学科学家的雕像或格言,楼道内悬挂张贴医学文化名言, 利用纸媒或专题网站展示社会对医学与医生期盼的信息等,以激励医务工作者的激情,陶冶道德情操,塑造自我。在社会氛围营造方面,社会要关爱和奖励那些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医精诚”的医生,发挥榜样的正能量,为医德培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总之,面对新时代, 传统医德文化已然成为我们培养现代医务工作者、塑造高素质医疗人才的宝贵文化资源。 在大健康战略的背景下,将传统医德融入医务工作者职业精神培育必能促进医务工作者对医德认知上的清醒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2][3][4][5][6] 赖萍.中国传统医德视域下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D].新疆:新疆医科大学,2014.16.17.

[7] 张明霞,李恩昌,谢安国 .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情感及其培育新探[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7.34(2)128.

【作者简介】

张明霞(1980-)女,陕西商洛人,法学硕士,西安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职业精神医德
浅谈高职医学生医德教育
浅析如何加强改善医德医风建设
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培育研究
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高职实践教学的多重关系研究
论体育传播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素养
加强新媒体宣教阵地建设的主要路径
浅谈医德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践与成效
医德信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