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调发展视阈下陕西城镇化空间机理研究

2018-09-17闫黎东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5期
关键词:协调发展

【摘 要】 该文认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的形势下,加快我省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是推进陕西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探析陕西城镇化发展空间机理的对策:优化组织再造体系,合理布局城镇化结构;优化产业发展体系,促进创业稳定就业;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政策配套体系,破解就近城镇化难题;优化城镇文化体系,发展有历史文化传承的城镇。

【关键词】 陕西城镇化;空间机理;协调发展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一种从单纯城市空间发展向社会空间建设转型的社会实践。当前,陕西省城镇化进程正在经历人口、经济、社会和空间维度的转型,这种转型具有独特的时代背景和动力机制。

一、陕西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的现状分析

截止2015年底,我省城镇人口达到2045.1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3.92%,[1]城镇化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城镇化配套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城镇化适应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力度加大。陕西省城镇化进入快速平稳发展阶段,城镇建设和综合服务能力都有了较大进步。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目标,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目前陕西还有一段距离,且陕西的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突出的问题是:城镇化建设水平总体滞后,城镇化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城镇化建设质量不高。

二、陕西城镇化发展空间机理的对策探析

1、优化组织再造体系,合理布局城镇化结构

一是优化城乡组织结构。城乡关系在陕西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是需要重视的核心问题,一般在理论界的村落研究常带有强烈的“城市中心主义”惯性,容易陷入用城市价值衡量、同化乡村的分析框架。要推进陕西新型城镇化首先要树立乡村的研究视角,从这一路径看待城乡共生发展。[2]理想的城乡关系并不应当以城市中心主义所预设的价值去衡量乡村,城乡之间应该在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各美其美,并最终实现美美与共。要有意识地发挥规划的先导和引领作用,按照先进的规划的理念编制好陕西的城镇化发展规划,将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规划统一纳入城镇化规划,与产业发展等要素及公共服务规划相衔接,做到“多规合一”。

二是优化政府服务功能。政府要对各个地区的实际状况、资源禀赋、发展阶段、风土人情等进行统筹考虑,确定具体的发展路径和目标,依据目标制定好规划。要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包括财政、税收、土地等,安排资金和项目,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推动城镇化建设稳步可持续发展。此外,在城镇化进程中要考虑到可能遇到的各種问题和利益矛盾,提前做好预案,防止出现“黑天鹅”事件。

三是优化区域发展规划。要形成科学的规划体系。编制关中平原城市群的规划,省域空间和城镇体系规划,加强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编制和管理。陕北地区要把发挥能源资源优势和优化产业结构相结合,推动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注重循环利用和提高利用的效率,实现产业的优化和升级转型。陕南地区要扬长避短,利用其丰富的生物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大开发水、生物和旅游资源,让绿色产业成为发展龙头,切实把陕南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其可持续发展优势。

2、优化产业发展体系,促进创业稳定就业

一是优化产业支撑能力。必须把产业支撑放在就近城镇化的首要位置。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坚持以产兴城、以业聚人,真正做到产城互动、融合发展,增强城镇的产业支撑能力。[3]加快建设县域工业园区和乡镇特色工业集中区,优先发展县域经济、特色经济以及非公经济,强化就业吸纳能力,培植农民增收致富的生长点。积极推广传统优势项目的绿色化,大幅提高农产品、地方特色产品、手工业技术等民俗文化产业的产品质量及含金量,激发产业活力。通过挖掘历史传统、民俗文化,突出乡愁特色,瞄准现代生活方式,不断夯实文化创意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基础。

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布局。要特别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对产业的带动作用,要将着眼点放在校企合作的实质性推进上,科研成果要与实际需求相结合。要通过加强军民融合提升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特别对军工和民用的龙头制造企业加强扶持力度。要鼓励企业加大创新驱动战略的落实,实现高附加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结合不同地区的环境约束条件,主动谋求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研发,推动环境友好型能源产业的发展壮大。要发掘传统产业的提升空间,通过高新技术提升优化传统产业,加强产品品牌价值的塑造,不断拓宽和延伸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

三是优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为了稳定和扩大务工人员就业,政府部门应深入实施“农村转移人口职业技能提升综合计划”,[4]实现农村转移人口职业技能素质的整体提高;将农村转移人口回乡创业纳入经济发展规划,推广创业培训、项目推介、创业指导、融资服务、创业孵化、跟踪扶持的“六位一体”服务模式,开辟绿色通道,广泛开展农村转移人口创业促进工程,建设一批农民创业基地和创业园。

3、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优化生产生活空间。特别应加大对陕南、陕北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地区的投入,营造宜居、宜业、宜商的优良环境。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推动大中城市优质资源向小城镇乃至中心村扩展、城镇公共服务覆盖农村、高层次城市文明向农耕文明延展,建设幸福美好的农村新型社区和美丽乡村,拓展农民就近城镇化的生产生活空间。打造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平台,全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不懈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地方特色小镇、乡村自然遗产的保护,大幅度提升城镇化的品位和内涵。

二是优化城镇承载功能。以提升功能为抓手,打造宜居宜业的环境。坚持地上与地下统筹,新区与旧城同步,速度与质量统一,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提升城镇的功能。加快推进市政工程建设,形成适应人口和产业聚集需求的设施体系。实现城镇化由只注重数量到数量质量并重的转型。要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速度,从保证公平的角度进行改革,最终在农民与市民之间实现待遇的趋同化。

三是优化城镇设施布局。城镇群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正在成为区域竞争的主角,要以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为契机,加快西安咸阳西咸新区一体化进程,发挥好大西安的龙头带动作用,引领大关中,辐射大西北。培育沿黄河、沿汉江生态城镇带,打造渭河北岸,陕晋蒙毗邻等区域新的增长极。[5]积极创建园林县城、生态县城,深入推进美丽城景、水景、街景、路景,努力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4、优化政策配套体系,破解就近城镇化难题

一是优化土地流转制度。大胆探索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农村宅基地制度创新,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农村土地承包权长久不变的前提下,使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能够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保证迁移农民的生存安全性和生活抗风险性,推动小规模农业生产向适度专业化、规模化农业生产的方向发展。推进农村宅基地的流转、流通,通过财产要素的有效流动激发农民的迁移积极性,使农民的收入来源多元化,能够提高其市民化意愿[6]。

二是优化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各项权利和发展机会。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卫生计生、就业、社保、住房、土地及人口统计制度。提高中老年农民的社会保障。中老年农民在市民化后受到的生存威胁最大,防止这部分人群因市民化而成为新的贫困群体。引入相应的社会保险,降低保险费率,鼓励中老年农民积极参保、续保,从保障方面增强中老年农民的市民化信心。

三是优化筹融资制度。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解决好资金瓶颈问题。改革完善财政投入体制,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成本分担机制,加快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完善社会投入多元化融资机制,包装策划推出一批社会参与、群众受惠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类项目。大力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采取特许经营权、合理定价、财政补贴等方式,事先明确收益成本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项目建设。

5、优化城镇文化体系,发展有历史文化传承的城镇

一是优化城镇文化传承重构。陕西这块厚重历史文化土地上的古城镇,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不可毁灭的灵魂,比建设更重要的,是在建设当中珍惜并保存这个城镇不容毁灭的灵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文化传承应注重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文化风格和传统风貌,促进功能提升与文化文物保护相结合;注重在新城新区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与原有城市自然人文特征相协调,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保存城镇文化记忆。

二是优化城镇人文价值重构。城镇化已发展到了“从粗放到内涵,从重物质到重价值”的新阶段,物理空间的拓展日渐饱和,需要转向新的文化精神空间。[7]城镇化并不意味着乡村的终结,而是怎样把城乡更好的融合,特别是在意识上情感上的融合。打通固有的思维范畴,以调性思维、韵律思维、弹性思维、共在思维,建构或理解城镇。

三是优化城镇特色个体重构。针对千城一面的现象,城镇设计如何从有形和无形方面体现城市的特色、文脉和人文关怀。文脉需要看得见的东西来承载,当今城镇建设的问题在于缺少在形象上能够被识别和区别的系统。[8]针对这一问题,城镇化的人文建设必须深入其中,在微观空间、日常空间表现、传承、补充其特有的文化。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及历史文化禀赋,发展有历史传承特征、文化传统脉络、地域民俗风貌、民族自身特点的特色美丽城镇。

【参考文献】

[1] 陕西2015年常住人口3792.87万人.西部网. 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16-03/16/content_13675370.htm.

[2] 刘士林.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及文化城市战略[J].文化艺术研究,2010.02.

[3] 刘田喜,方亚飞. 就地就近城镇化之探讨.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730/c40531-22381232.html.

[4] 曹承龍 ,胡善珍,藕海云.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教育研究 [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

[5]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三五”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规划的通知http://www.shaanxi.gov.cn/zfgb/87106.htm.

[6] 陈然,陈晓枫.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创新--基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视角[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7] 洪银兴.新阶段城镇化的目标和路径[J].经济学动态,2013.

[8] 梁文静.基于地域文脉的城市形象视觉识别设计研究[J].天津大学,2013.

【作者简介】

闫黎东(1968-)男,陕西子长人,大学学历,任职于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城镇化.

猜你喜欢

协调发展
建设工程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关系分析
城市郊区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商业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协调发展,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乡村旅游对社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乡村旅游对社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带一路”背景下重庆港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