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A Dill Pickle 为例对比分析中西方象征意义的异同
2018-09-17巩佳懿张晓容
巩佳懿 张晓容
摘要:本文以短篇小说A Dill Pickle为例,分析其象征手法的使用,通过对比象征中意象的中西差异,以加深读者对中西方特色文化的理解,为英语学习者在英美文学学习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方面提供借鉴。
关键词:象征手法;意象;对比分析A Dill Pickle
一、 小说A Dill Pickle的介绍
A Dill Pickle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91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从女主人公维拉的视角,讲述了她在咖啡厅与已经分手六年的旧情人重逢的故事,文章情节松散,以场景描叙、主人公对话及回忆叙述为主,散发着浓厚的象征主义色彩。昔日生活窘迫、地位平平的男主人公在意气风发、事业有成后却依旧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而优雅高贵的女主人公现已生活落魄、美貌不再却仍保持原有的修养与一颗敏感的心。在二者重逢后,女主人公维拉回忆起往昔的美好与对方给予的爱与温暖,以为重新抓住了生活的希望,却在男主人公虚伪、自负与封闭中重新认清现实,坚定地离他而去。
二、 A Dill Pickle中的象征手法
象征主义是指19世纪后半期在法国兴起的象征主义运动中,所形成的一种创作方法和文学流派。通常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出现最早、影响最大、持续最久的一个流派。它的主要特征是用象征和暗示来表现作者的精神世界和抽象的人生哲理。19世纪上半期,象征主义文学流派还处于酝酿阶段。A Dill Pickle的作者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其写作风格与写作手法受现代主义影响,其表现之一是将象征手法贯穿于行文中,通过使用具体的意象来表达抽象的情感。象征借用一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或符号来表现概括的、抽象的事物。象征是含蓄地表现思想、概念和感情的重要手段,能将思想、意念和心理状态形象化。用象征手法可以扩大艺术形象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可以增加文章的容量,造成深沉、阔大的意境,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因此,象征与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历史发展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对象征手法的深入分析,我们便可以进一步了解英美历史文化等人文知识,使英语学习从语言表面深入到语言内涵,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从而将语言、文化与思维三者结合。另一方面,通过中外意向对比的方法,可有效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为国际交流、跨文化交际奠定基础。
三、 以A Dill Pickle 为例分析中西方象征意义的异同
在小说开头第一句,对男主人公座位周围的装饰品进行的简短描写中就出现了三个意象:竹子、日本瓷花瓶、水仙花。后文中有关于花的意象更是不少,如:天竺葵、金盏花、美人樱和百合,前三种花甚至重复了两次。与以上实物相比,更难理解其深意的是:男主人公的深情告白:“I wish,” he said,in a low,troubled voice,“I wish that I had taken poison and were about to die here now!” 在这句话中,I had taken poison又隐藏着什么样的文学背景知识呢?
参考“英汉植物词文化联想意义对比分析”(杨元刚 张安德,2002:74-80)中从语义重合、语义错位、语义空缺三个角度分析英汉植物词联想意义的异同,本文也将从上述三个角度来对比分析小说中竹子和百合、水仙、毒药四个意象所代表的英汉象征意义的异同。
(一) 水仙花的英汉语义错位
语义错位现象指来自不同民族的词语表面意义相似,但因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使得其联想意义差别较大。
在西方神话故事中,水仙花是美少年拿斯索斯(Narcissus)化作的,他的父亲是河神,母親是仙女;而在中国也有凌波仙子这样美丽的传说,凌波仙子容貌姣好,是掌管水源的天神,同样也化作水仙花。乍一看,二者虽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故事主角特点、结局都极为相似。实质上,二者所产生的联想意义十分不同。希腊神话中拿斯索斯(Narcissus)因容貌十分俊美,所以吸引了很多女孩子的爱慕,但他孤傲不已,从未接受过其他人的心意。有一天,他坐在河边,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深深爱上了自己。因不舍离开,最终枯死在河边,化作了一株水仙。小说中水仙花象征的正是男主人公的自以为是、顾影自怜。不论是回忆起与维拉的过往还是当下的交谈,他都全然不顾对方感受,沉浸在自己的洋洋得意中无法自拔。相对而言,中国的凌波仙子则是纯洁勇敢的象征,凌波仙子作为掌管水源的神仙,将荒凉的人间转变为欣欣向荣的村落,并与凡人陈龙喜结良缘,但这种幸福美满触怒了妖龙,他将田园村庄统统烧毁。为拯救人类的家园,凌波仙子不惜自投湖水,最终化作水仙,为后人留下无数念想。由此可见,提及水仙花,在汉语的背景下,我们联想到的是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而不是自我欣赏,顾影自怜。
(二) 竹和百合(Lily)的语义空缺
语义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不同造成一种民族语言无法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相对应的词。
一提到竹子这个意象,中国人最熟悉不过了。竹子代表着顽强执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子又是君子之爱,散发着浩然正气,“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代表的是独特的民族文化:竹子在我国的种植历史已有四千多年,竹与梅、松被古人冠以“岁寒三友”之名,且与兰、梅、菊并称为四君子,是历代文人画士讴歌赞美的对象。竹子的高风亮节是在英语中无法体现的,所以作者在小说中用竹子象征的是外在挺拔、葱郁实则内在中空、毫无内涵的人。男主人公正如这株装饰品绿竹一样,虽然生活不再窘迫,外在看上去也更为意气风发,实则精神空虚,内在轻浮。同样地,有些词只在英文中有其独特象征义,如小说中出现的百合(Lily)通过使用基督教中手持百合的天使长百加利这一形象,来象征女主人公就像天使一般纯洁无瑕、童真无邪,心中充满了爱与美好,而在中文里,百合却没有这层深意。
(三) 毒药(即殉情)的语义重合
语义重合现象是指来自不同民族的不同词汇具有完全一致或部分一致的联想意义。这种现象是基于人类相似的认知心理和人类社会普遍的发展规律。
小说中男主人公在与维拉热恋时,曾这样说道“I wish,” he said,in a low,troubled voice,“I wish that I had taken poison and were about to die here now!”这里用“毒药”这种说法是有讲究的,借用的是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十分著名的殉情情节:罗密欧得知朱丽叶服毒后,在半夜来到朱丽叶的墓穴旁,杀死了阻拦他的帕里斯伯爵,掘开了墓穴,他吻了一下朱丽叶之后,就掏出随身带来的毒药一饮而尽,倒在朱丽叶身旁死去。男主人公将自己比作罗密欧,向维拉表达自己深切的爱,即使面对死亡也在所不惜。今昔对比,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关系早已发生了改变,从这个细节不难看出男主人公夸张、自以为是、爱得热烈却不持久等特点。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凄惨感人的伟大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中也有相似描写,刘兰芝抗婚投水自尽后,焦仲卿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体现了中西方对与殉情有关意象所表达具体含义的重合。
四、 结语
在英美文学学习中,只停留在语言表面的赏析与批判是远远不够的。作为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基本功的同时,更要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因素,对西方的历史起源、变迁与发展形成一个总体的框架,从而培养自己的开放性思维与跨文化交际意识。与此同时,另外一个问题也极易产生,即:只关注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忽略了“双向互动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课程学习中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类比中西差异,实现两种文化之间的互动,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使语言运用者达到母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的动态平衡,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通讯作者:张晓容)
参考文献:
[1]陈姝,陈萍萍.英美文学本科教学和双向互动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
[2]吕智敏,高长印.文艺学新概念词典[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3]项凝霜.解析《莳萝泡菜》中花的意象[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4]杨元刚,张安德.英汉植物词文化联想意义对比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4):74-80.
[5]张紫晨,李德芳.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语文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
巩佳懿,张晓容,陜西省咸阳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