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阳新布贴”跨界融合创新发展研究

2018-09-17王芳李刚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17期
关键词:阳新融合产品

王芳 李刚

摘 要 湖北陽新布贴的“生产性保护”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结合时代特色,基于分类研究,提出了产品定位、人才、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文化生态等发展策略。说明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要研究现代市场、寻求融合发展。

关键词 布贴 融合 发展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湖北阳新布贴于2008 年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 年阳新县文化馆成立阳新布贴传习所开展抢救性保护;同年 6 月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审批通过“阳新布贴”这一注册商标,将其定位为“工艺美术鉴赏品”。在很多人看来,阳新布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经迈入市场化,理应有不俗的表现。然而,事实并未如愿,阳新布贴的市场化过程可谓举步维艰。2011 年 9 月阳新布贴在武汉的第一家专卖店开业,被无数人寄予了厚望,但看者多、买者少,不到半年就关门歇业。更为悲惨的是,2011 年在深圳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阳新布贴无一订单;2015年、2017年两届中国长江“非遗”大展中,销售不足十件。

1阳新布贴“生产性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品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生发于农耕社会背景下的传统阳新布贴,在当下已丧失其生存的土壤,如果固守传统样式及功能,很难融入时代,走进生活。仅仅依靠研究、收藏渠道流通,不仅影响传承人的生活条件的改善,而且也会严重束缚这一民间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阳新布贴传习所目前制作生产的阳新布贴产品品种绝大部分都是装饰性壁挂等物品,这些只能欣赏(事实上其审美已不符合当下大众需求)而不能用于实际生活的装饰性产品,基本上不会进入大众生活。产品单一,创新能力不足是阻碍阳新布贴市场拓展的关键因素。

(2)产品定位不精准。定位为“工艺美术鉴赏品”,实际上是没有准确把握产品自身特质和当代消费市场特点的。作为“鉴赏品”,其原材料一定是贵重,有保值或增值的特点,其次是工艺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对于阳新布贴,这两者都不突出,如果不走“大师级”、“定制级”、“品牌化”路线,“鉴赏”无从谈起。事实上,要谈“生产性保护”,必须基于分类研究。对于阳新布贴的产品分级,还应当更为丰富,依据不同消费人群的不同消费需求,将产品层级定位,才能精准进入相关流通领域。

(3)对现代市场的认知和实践不足。阳新布贴面临的创意、设计、营销等方面专业人才的缺位,直接影响对市场的认知和判断。对当下创意产业、现代手工艺、互联网+、融合发展等时代关键词如果没有基本的认知,可以想象在市场拓展过程中面临的尴尬。

2阳新布贴创新与坚守的辩证关系

谈及坚守和创新,往往会引发争论。一方是主张保留原汁原味;另一方主张结合时代特色创新,推进市场化、产业化。如果能基于客观审视,分类研究,是可以找到平衡点的。

阳新布贴的的保护与传承,应当分层级开展工作。

一是,传统阳新布贴的纯正血脉,需要政府给予传承人强有力的支持,让他们“有心且有力”,能始终秉承传统,坚守核心技艺和关键工艺流程这一“底线”,为子孙后代留下“活态”的实物和技艺。

二是,要让阳新布贴融入时代,走进大众生活。创新阳新布贴的应用方式,结合大众消费需求,开发具有阳新布贴典型元素及风格的消费用品,是传播阳新布贴品牌及文化元素,提升其文化价值与应用价值,扩大阳新布贴在相关领域的流通的重要实践内容。

“固本培元”和“创新发展”两手抓,并不矛盾。

3阳新布贴可持续性发展策略

3.1产品定位策略

根据阳新布贴自身特色及与其他产业融合性,可细分类别,以此确定发展方向和目标,并选择相应的推广、营销手段,确保受众目标精准。同时,基于分类研究,开展分类促进与差异化扶持策略,是阳新布贴和其他“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的前提。

3.2人才策略

阳新布贴的市场化拓展,不是仅仅依靠传承人个体。从创意、设计、生产、流通、销售各个环节系统考虑,健全产业链人才储备是保证阳新布贴市场化顺利进行的关键要素。无论是哪种产品定位,哪种生产方式,“传承人+精英人才+教育研发团队+志愿者”的系统化人才组合模式或知识储备都是必要的支撑。长期以来,“非遗”产品的市场流通几乎是以依赖传承人个人或家庭成员推广销售为主通道,专业化的市场服务体系仍未建立,创意、设计、生产、推广、销售等环节仍是在各个领域各自为阵,没有形成合力。我们呼吁更多的有志之士参与到“非遗”发展事业中来,成立专门的“非遗”品牌设计与推广公司(或部门),加大研发和产品转化力度,真正的让传统优秀文化“贴近时代,走进生活。”

3.3产业集群策略

阳新布贴市场化是保护工作的必然之路。建立“产品研发基地+产品展销基地+产品生产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的集群模式,也是基于系统化思维,确保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的顺利开展。目前看来,产品研发主要集中在高校;展销以政府为主导力量,策划策展机构也有参与;创意的产品转化、量产在湖北本地的生产企业不多见,主要还是委托沿海、江浙一带生产企业加工;人才的培养是不系统的,创意设计、制作生产、推广营销等人才是孤立的,有的还存在缺位状态。建议:以服务“大非遗”为目标,政府职能部门担任牵头人,聚集研发、生产、展销、人才培养等各环节,建立有效联动机制,确保“非遗”市场化各环节联系紧密,通道畅通。

3.4融合发展策略

以创意设计为先导,以产品为核心,以文化旅游为主通道,融入城市生活。在家居装饰品、礼品、服饰用品上进行研发,提取阳新布贴的典型艺术元素,通过创意设计融合到当代日常生活用品中,是传播阳新布贴文化精髓、扩大受众面的优选路径。“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质量,以旅游扩大文化的传播消费,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支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旅游演艺精品和旅游商品”、“提高农业领域的创意和设计水平,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强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场所的创意和设计”、“注重农村文化资源挖掘,不断丰富农业产品、农事景观、环保包装、乡土文化等创意和设计”、“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市场,引导大众体育消费,丰富传统节庆活动内容,支持地方根据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特色举办体育活动,促进体育衍生品创意和设计开发”等等政府要求,为推进“非遗”产品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思路。

3.5文化生态策略

“非遗”原本产生、发展于农耕社会,与民俗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民俗不断推动着“非遗”的发展,而“非遗”则丰富着民俗礼仪的内容。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文化大战略的背景下,传统节庆、民俗活动日渐复归,在社区、传统村落、历史街区、主题公园、旅游景区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和互动空间,可以为阳新布贴从生产、展示、销售等环节上提供更加适宜的生存环境。

4结语

市场环境瞬息万变。认清“非遗”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推动“非遗”产品由传统工艺为核心向现代设计为核心转变、由产品经营理念向品牌营销理念转变、由单一生产方式向跨界融合方式转变;加速“非遗”产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传统市场的转型升级既是传承人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非遗”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巧爱.阳新布贴第一家店开在户部巷[N].长江商报,2011-10-28.

[2] 张小波.阳新布贴武汉走麦城,艺术奇葩何时放光彩[N].东楚晚报,2012-03-20.

[3] 李强.系统论视域下的湖北省阳新布贴研究现状及发展模式研究[J].服饰导刊,2014(03).

猜你喜欢

阳新融合产品
唐山旭阳新材料建设30万吨/年尼龙66及配套工程项目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小浣熊火锅店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选 择
《融合》
武汉至阳新高速公路鄂州段项目获批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