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故事助力说理力度,大道理升格剖析深度

2018-09-17吴建兴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8年19期
关键词:常识花儿李白

吴建兴

所谓“小故事,大道理”,日常生活中故事人人爱看爱听,但未必有很多高中生意识到故事虽体制小然意蕴深,考生识记容易,如果能够灵活运用,其实对于议论文写作来说也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故事类型:寓言故事

片段呈现: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曾说:“人似乎是厌大道理的,帝王权贵,所以中国古代的思想大多是以故事、审议的形式传播的。”从中不难看出,比起大白话大道理,一种以故事、以物、以景喻理的方式更容易发人深省。

隐喻的妙处在于使人们时刻咀嚼其中蕴藏的道理,它不似大白话般味淡干涩,相反,其中的深味往往使人深思,乃至回味无穷。

我记得读过一则故事,说是有一位雕刻大师发现有位聪明的弟子,稍有进步就在师兄师弟面前夸夸其谈。雕刻家把他叫过来,送他一盆夜来香。第二天一早,弟子兴致盎然地对雕刻家说:“夜来香真是太奇妙了!它晚上开放,清香四溢……”雕刻家问弟子:“它晚上开花的时候,吵你了吗?”弟子高兴地說,“它的开放和闭合都是静悄悄的,哪能吵我呢?”雕刻家沉默了片段,意味深长地说,“我还以为花开的时候会吵闹着,炫耀一番呢!”弟子的脸红了,从那以后,雕刻家再也没有见过他炫耀的场景了。

读完这则故事之后,雕刻大师的智慧让我印象深刻,自此再没有遗忘过,这应该就是隐喻的力量了。文学家之中,王小波的文字读来幽默,很多时候也是这个缘故。他的小说情节中甚至会穿插一些段子,有时令人捧腹,有时令人娇羞。然而等读完细细品来,浓浓的哲思哲理原来早已广喻其中,以至于读他的文字总能在心底里留下一片片烙印足迹。世人用“幽默的圣哲”来诠释他,我觉得是再贴切不过了。如此想来,文章要能引发人共鸣,隐喻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了。再如丰子恺,在他的漫画中同样也蕴含着丰富的哲思哲理,也正是因为他的画作漫画中隐喻的对人生的思辨,才使他的画作经久不衰,在漫画界中竖立标杆。(选自《人生莫要空白话》)

名师点评:

对于议论文而言,说理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太密集的说理,也容易增加阅读的疲累感。如果有一则精妙的小故事穿插其中,不但很容易化繁为简,更容易让人理解,还能极大地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素材精选:

到了麦子成熟的季节,麦田里一片金黄。农人们都在准备收割。有位割麦人突然发现,他的麦田里还有一穗麦子泛着青色。于是他决定等着这一穗麦子黄了再来割麦。这是他一贯的风格。他的眼睛里容不得半粒沙子。等这一穗麦子黄了的时候,其他所有的麦子都已经落地。

运用点拨:

这则寓言故事叙事较为简洁,而批判的意味颇浓。可以放在文章的开头引用,也可以放在文章之中作为反例使用,随即指出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如此“短视”的农人,从而达到针砭时弊的目的。

故事类型:名人故事

片段呈现:

诚然,一开始选择“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来得轻松。但是,吾侪这等凡人肉眼又如何能够摸清对错之间的那条分界线呢?圣人孔子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亚圣孟子也道:“人恒过。”可见,人不是神,不可能看到描摹自己人生的那本金陵十二册然后事事都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因此,撇去这件事的前世今生,用心把它做对,方为上策。

袁隆平刚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时,一位资深的农业教授鄙夷地说“水稻是自授花粉,根本没有杂交的优势,你这样愚蠢错误的做法只会让你浪费更多的时间”。对普通人来说,教授的一句“对错”一般是具有绝对权威的“圣经”,而袁隆平这位连大学都没有上过的“小喽啰”却不相信,他认为传统说法是没有根据的,不可靠的。坚持将这错事做成对的,不久就研究出了产量翻好几番的灿型水稻,最后才有了我们熟知的“南优二号”。(选自《不求“对”,但求“做对”》)

名师点评:

袁隆平的事迹可谓家喻户晓,很多学生在作文中也会引用,应该说肯定不算是新颖的素材,但是片段的运用不停留浅表,而是深入他的研究过程,挖掘出了极其有价值的细节,恰如其分的例证与丝丝入扣的分析,让人读来当真非常熨帖。

素材精选:

开元年间,年轻的李白进京见宰相,冀求入仕报国。宰相拒见这个无名小辈。李白叫看门的送上一“版”,上书七个大字:海上钓鳌客李白。宰相好奇,于是接见。宰相问:“先生欲海上钓鳌,以何为钩,以何为线?”李白曰:“余以弯月为钩,长虹为线!”宰相又问:“这么巨大的钓竿,以何为饵呢?”李白逼视宰相曰:“以天下不义之人为饵,定能钓出天下大治的巨鳌来!”宰相倒抽一口冷气,下令逐客。

运用点拨:

这段逸事是李白研究专家郁贤皓教授发现的,知者甚少,很有新颖性。提到素材,学生们往往想起的是就是李白、苏轼、杜甫这些“老掉牙”的古人,其实学生对这些人物也多半停留在“知名”的层面而已,并不非常熟悉,更不要谈有深刻的见解与独到的感悟,所以作为素材使用总给人不痛不痒的感觉。对待这样的知名度原本就很高的人物来说,除了深“读”以外,操作性最强的办法就是了解一些鲜为人知的掌故。李白的这个故事,有内涵、有气势,用作由头,深刻的立意自然能得以触发。

故事类型:禅宗故事

片段呈现:

曾看过一则禅宗小故事:有一个人十分讨厌释迦摩尼,每天都用极其粗鲁不堪的语言来辱骂他,而他只笑笑并不说话。有一天那人骂累了,释迦摩尼便问他:“若一个人送另一个人东西,那个人不接受,那么这东西属于谁呢?”那人答:“当然属于送东西的那个人。”释迦摩尼问:“那谩骂是属于谁的呢?”从此那人便再也不心浮气躁满嘴胡话了。

正因为善良,所以释迦摩尼没有与那人唇舌相向,两人吵得不可开交,而是让他先发泄出去;而更因为没有一味“善良”,他并没有选择在那人骂完就让他拍拍屁股走人,而是通过智慧的点拨使得他领悟到如此不雅之举不过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那便是对别人有好处的善良。

有人可能要反对说,难道善良还会有坏处?在我看来,有很多善良是要被打上引号的。试想,若是释迦摩尼以无限包容之心默不做声接受谩骂,也许是最省力的一种处理方式,却只会助长对方的气焰,让对方变得越来越目中无人。这样的“善良”又何尝不是一种虚伪呢?真正的善良,是需要以原则为底色的,而坚守这原则,有时候需要做出更大的自我牺牲,而目的是为了更大限度成全对方。(选自《有原则的善良》)

名师点评:

这则禅宗故事,轻巧好读,意蕴深沉,可谓短小精悍。片段立足于“善良”,从两个角度评价释迦牟尼的行为,分析既顺理成章,又层次清晰。

素材精选:

有一个学僧到法堂请示禅师道:“禅师!我常常打坐,时时念经,早起早睡,心无杂念,自忖在您座下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用功了,为什么就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了一个葫芦、一把粗盐,交给学僧说道:“你去将葫芦装满水,再把盐倒进去,使它立刻溶化,你就会开悟了!”

学僧依样葫芦,遵示照办,过不多久,跑回来说道:“葫芦口太小,我把盐块装进去,它不化;伸进筷子,又搅不动,我还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起葫芦倒掉了一些水,只摇几下,盐块就溶化了,禅师慈祥的说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动,搅不得,如何化盐,又如何开悟?”

学僧:“难道不用功可以开悟吗?”

禅师:“修行如弹琴,弦太紧会断,弦太松弹不出声音,中道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

学僧终于领悟。

运用点拨:

形象化的比喻将生活的哲学讲得通透,这则禅宗小故事除了做普通素材使用,不妨放在开头作为文章的由头。也可以考虑借用其中的妙喻。

故事类型:科学故事

片段呈现:

印度的驯象人很聪明,他们在象还小的时候便把它缚在树桩上,小象的力量不足,挣脱不了绳索。久而久之,小象形成了这样一种常识:绳子是扯不断的。这种想法一直伴随着它,以至在长大到只需轻轻一甩便可逃脱时,它也不会逃跑了。

小象变成了大象,不变的是它心中形成的常识,小象受制于绳,大象受制于常识。惊叹驯象人聪明之余,我们又是否意识到,其实,我们很多人也被常识禁锢了头脑,失去了创造力。

常识固然是重要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常识能让我们少走弯路,但是,仅仅有常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掌握一定常识后,还要学会突破进取,推陈出新。

苹果熟了就会掉在地上,这是常识,别人或许只是捡起来吃掉,但牛顿却从这个常识中看到了不同,引发他深入思考,最终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同样是常识,对于没有准备的人,它依然是常识,对于做好了准备的人,它是通往更高殿堂的一块基石。只有通过常识看到实质,我们才能有长足的进步。(2009年高考广东卷优秀作文《别让常识束缚了你》)

名师点评:

文章先由印度驯象人的“绝招”作为由头引入,点出常识的形成及其局限性,故事性很强,同时也让读者觉得新鲜有趣,说理也浅近贴切。由“小象受制于绳,大象受制于常识”的现象引入,再自然过渡到“我们又是否意识到,其实,我们很多人也被常识禁锢了头脑,失去了创造力”,由物及人,极能引发人的思考,下文的分析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素材精選:

哈尔滨的丁香有个特点:它们往往是在人们不经意的瞬间,忽然全部绽放的。这让人们感觉春天在一夜之间降临到了这座城市。在北方,有许多花儿都是这样,花蕾往往会在枝头挂很长时间,然后在某一天,或某一瞬间,便“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了。

花儿为什么要选择在一个瞬间不约而同地绽放呢?一位生物学家解开了这个谜。

北方地处高纬度地区,这里冬季漫长,春季短暂。有时,春天即使来了,天气也往往会有很多反复,白天可能艳阳高照,而晚上则有寒流侵入,一天之间,温差极大。在这种气候中,花儿如果贸然开放,必然会被无情的寒风“零落成泥碾作尘”,所以,聪明的花儿一直处于含苞待放的状态,寻找最佳的开放时机。它们可能会等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的时间,直到四月中旬或者更晚的某一个清晨,人们上街时会突然闻到四溢的花香,看到花开满城。

运用点拨:

丁香的绽放可以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但也可以从解读其形象入手,从花儿等待开放时间的角度揭示善于等待的重要性,从花儿选择时机开花的角度发现生存的智慧,从花儿不管遇到任何困难也要选择开放领悟其精神。

故事类型:亲历故事

片段呈现:

“汲来江水煮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当我看到古人悠闲自适的小诗被印在奶茶杯壁上时,我笑了,我又困惑了。

何以这两句意境开阔浩然的好诗与一杯奶茶又有了联系?难道这杯中荡漾的便是诗人傍山而居、煮茗品酒的所有精华吗?

当我们偶然间仰头却只能看到被高楼大厦切割得七零八落的灰色天空时,我们又怎能动“晴空一鹤排云上”的诗情?当我们人人皆为“低头族”,共处一室却相隔千里时,我们又哪里知道“蓬门今始为君开”的喜悦呢?当我们对孤寡老人视而不见袖手旁观时,我们是否忘记了儿时熟记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了呢?(选自《也说古为今用》)

名师点评:

高中生大都喜欢喝奶茶,但一般也就止于娱乐休闲。然而,作者在休闲的同时却留心观察并展开思考,所以生活中的小事或日常现象到了作者笔下,竟变得耐人寻味了,生发出了深意。当然,想要将日常亲历故事变为写作素材,还需要不断磨练灵活运用的能力。

素材精选:

春天赏梅的时候发现如今的人们还是非常喜欢盆栽的梅,商人出于牟利的目的,故意雕琢梅枝的形状取悦赏梅人,以“奇”取胜。联想到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对于什么是“美”以及如何审美有了新的思考。

运用点拨:

智慧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来源于生活是说要善于观察生活小事,发现不同寻常的地方,而高于生活是要针对自己的疑惑展开思考,对小事有个性化的解读或升华。使用这类型的素材,分析的时候一定要突出“我”的观点,彰显自我思维力。

编辑/李跃

猜你喜欢

常识花儿李白
近视600度以上,这5条常识务必知道
春天的花儿
把“花儿”留下
回归常识
《花儿与少年》的搞笑瞬间
超越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