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别处
2018-09-17虞文婕
虞文婕
编者注:上海发起的“中国好作业”并非应试教育的试题,而是科创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育,涵盖人文类、创意类、实践类、科技类和调查类等多个类别,充分展现了当代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学生报名参加某个或多个作业,并在相应平台上提交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或其他形式的作业成果。
城市的繁华是易碎的,而乡村的宁静与悠远的笛声又真切而虚无。生活是什么?
随着大迁徙时代的远去,人类终于由居无定所到拥有一处安乐窝平静地生活。但人类仿佛总是无法满足于一成不变的生活,在循环往复中焦虑、苦闷,譬如即将到来的假期。诚然,依照惯性思维,我们了然应当干什么,怎么做,却鲜少有人问为什么。一切无人强迫的所谓约定俗成背后隐藏的,不过是人们不敢打破、不愿打破的懒惰与怯懦。而上海“中国好作业”假期网上公益活动则选择打破。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今天这样活着,是因为我们昨天这样活着。而我们明天依旧这样活着,是因为我们今天这样活着。但这样活着,就是死亡的开始”。因此在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人类视野越发开阔,这颗蓝色的星球愈发渺小的境况下,上海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生活也可以在别处,在远方。
生活的确不应该仅有眼前,会生活的人心中一定装着远方,可是回头看看,孩子们在网上所做的,依然是作业。
也许人们需要的并非诗与远方,那些花前月下、吟诗弄墨的日子同样容易使人内心虚无与寂寥。一切美好都不真实,太真实的美好也容易令人恐慌。世上本没有桃花源,期盼的人多了,也便有了“桃花源”。这一份“桃源”在人们心中、梦中、脑海中,也许永远也无法得到,但无关紧要,这一种美好生活的存在,使人们有了精神寄托,因有了这一片乌托邦而有了生活在别处的自己,哪怕聊以自慰,也弥足珍贵。
日常里乏味麻木的生活之于我们便如伍尔芙笔下那座灯塔,只不过我们从最初便已看到了这座孤塔的荒凉,倘若尝试驾一叶小舟,到河对岸去,也许那座矗立在远方的灯塔也可在烟波浩淼的江湖中,为我们指明方向。
生活宛如皎皎明月,每个人都笼罩在她轻如蝉翼的光辉下,可每个人又都觉得她难以触摸。其实只要将远方寄予心中,生活的诗意自可从中寻觅。
生活在别处,别处在心中。
(指导教师:曹伟芳/编辑:于智博)
一個经典哲学命题,有深度、有难度。文章以提问开篇,试图解答“生活是什么”,佐以“迁徙到定居”的大背景,落脚于“中国好作业”的小现实,引出“生活当在远方”的论点,叙述从容、语言优柔,给人沉静、优雅的阅读体验。结构上,上半篇写“生活当在远方”,下半篇又做出了“远方也不一定需要”的反思,显出作者对经典命题的追问与思考。如此反观开头,倒可以一开篇就问“生活在哪里?”而非“是什么”,则使通篇逻辑更加顺畅,再对语言进行一下精炼,文章的“美”就会更挺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