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变教学观念,教学和生活相融合

2018-09-17唐师师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21期
关键词:学习素养品德与社会小学

唐师师

摘 要 新课程改革持续深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尤其是小学教育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前景。作为小学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推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改革,首先一点是轉变教学理念,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促使教学和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积极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有效性。本文就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改革展开分析,立足于实际生活,寻求合理有效的改革措施予以实践。

关键词 小学 品德与社会 学习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课程,主要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如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到其中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主要研究方向。但是,纵观当前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来看,由于教育理念陈旧、教学方法滞后以及教学内容枯燥等因素影响,导致很多学生在进入初中和高中时出现叛逆行为,违背学校的相关规定,扰乱课堂,导致课堂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展开。而出现这一现象更多的是由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未能落实到实处,学生并未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制约后续的学习和发展。故此,加强对其研究,转变教学理念,促使教学和生活相融合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对于后续教学活动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

以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由于教育理念陈旧、滞后,主要是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为课堂主体,枯燥、乏味的讲述知识,而学生只能被动式的记笔记和学习,在期末参加考试来衡量具体学习情况。通常情况下,教师为了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断压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或是直接取消。这种擅自篡改教学内容的方式,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停留在知识死记硬背层次,缺少充足的时间去考虑自身品德培养方面,心理教育缺失,原有的教育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故此,学生在升入初中和高中时经常出现叛逆性问题,行为习惯缺少有效的约束和控制,逐渐朝着更极端的方向发展。对于此类现象,不得不深刻的反思传统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迫切的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基于此,应该进一步推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改革,促使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可以融入其中,与生活相融合,寓教于乐,打造更具生机、活力的课堂。在以往的实践教学中,我国的教育体系发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变革,尤其当前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所以小学品德与社会改革也变得更加轻松,在关注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素质能力发展,为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2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2.1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推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改革,首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推动教学方法创新,对现有的教材内容作出一系列的调整和改变,加入更多德育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潜能价值的挖掘,突出现学生的个性。诸如,在学习秋天的收获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未学生展示秋天收获的蔬菜、粮食和水果卡片,并进一步介绍秋天来临的特征,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回忆秋天来临时的景色。学生们纷纷踊跃的发言,课堂氛围较为浓厚。然后教师继续提问:你们可以将自己带的东西分类吗?具体属于蔬菜类还是水果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和实践,结合之前所学知识,对其看看、闻闻和摸摸,了解果实的颜色、形状和味道,进而准确的将所携带的蔬菜或是水果分类。通过简单的实践探究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实践能力随之提升,同时可以感受到父母劳动的艰辛,换来了当下的丰衣足食,加深对父母的敬爱之情。

2.2加强师生活动,构建和谐课堂

小学生由于自身年龄较小,对于新鲜事物好奇心较为强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把握这一特征,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活动,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促使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诸如,在讲解社会呼唤诚信时,教师可以通过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行阅读教材,了解所讲述的基本内容,当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大概认知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如,同学们可以讲述一些自己遇到的有关诚信事件的问题吗?通过这一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的鼓励下积极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故事,遇到精彩之处指出不禁鼓掌表达赞同,最后由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此种师生活动的教学方式,有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积极参与到其中,感受诚信的重要性同时,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3列举实例,打造生活情境

小学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学科,实践性较强,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堂进行教学,必将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小学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应该积极融入生活实例,创设生活化情境,充分展现此门课程的教育价值所在。如果教师盲目的照本宣科,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讲解,不仅无法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引发学生的方案,导致学科失去原有价值,迫切的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诸如,讲解交通和我们的生活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营造更富有渲染性的生活情境,将其带入到宽敞的操场中,用粉笔画出斑马线、马路和红绿灯;并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了解基本交通规则的同时,指导学生可以正确的过马路。此种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促使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户外实践活动中,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更为深刻的记住交通规则,教学效果要远远高于教室内教学成效。

2.4加强课外实践,延伸课堂教学空间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改革持续深化下,教学模式的改革应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打破以往课堂教学空间的限制,通过丰富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进一步延伸课堂教学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在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同时,帮助学生深刻的感受生活和体验领悟生活,提升认知水平的同时,健全人格,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诸如,讲解关于家庭成员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之间分享家庭的趣事,将一家三口照片带到学校,回顾一下父母对自己的照顾,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懂得感恩,并学会照顾他人,对于学生道德修养培养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2.5鼓励家长合作,全面育人

为了可以有效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改革成效,促使学生可以学习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鼓励家长合作是十分有必要的。学校是一个良好的教育场所,但是如果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史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应该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提供习性指导和帮助同时,引导家长参与其中,实现全面育人。究其根本,学生一天下来有超过一半时间在学校里,可以由教师育人,而另一半时间在家长度过,就需要家长的教育,所以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其中,了解孩子的同时,尽可能的为孩子成长提供教育引导。

3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迎合素质教育改革要求,推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改革是必然选择,需要教师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在了解学生身心特征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促使学生可以在欢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为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春雨.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具有生活化特点[J].华夏教师,2018,31(07):42-43.

[2] 吴镇辉.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多元评价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21(33):184-185.

[3] 万秀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活动课的实施策略分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3(Z1):29-30.

[4] 郑广满.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21(05):65.

猜你喜欢

学习素养品德与社会小学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培养
试论中职学生学习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