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沙湾民俗文化”融入品德教学的有效策略之故事教学
2018-09-17陈秋燕
陈秋燕
摘 要 在品德课上,适当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视野,寓教于乐,开启学生心智。本文尝试从教学实践出发,着重探讨如何巧用“沙湾民俗文化”故事资源,使乡土民俗文化更好地融入品德教学中,拉近学生与家乡民俗文化的距离,燃点学生的情感,从而更好地传承民俗精神。
关键词 故事教学 “沙湾民俗文化”融入品德教学 达成情感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形象地描述过:故事是孩子们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桥梁。故事有情节,又有具体形象的生活内涵,能直接与孩子的心灵对话,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在品德课上,适当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视野,寓教于乐,开启学生心智。而孩子们的家乡——沙湾是有着8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当中蕴含了许多中华民族敬老爱幼、爱国爱民、勤劳善良、积极向上等传统美德的民间故事、名人故事等,本文尝试从教学实践出发,着重探讨如何巧用故事资源,使“沙湾民俗文化”更好地融入品德教学中,拉近学生与家乡民俗文化的距离,燃点学生的情感,从而更好地传承民俗精神,以促情感目标的达成。
1故事立足生活,轻启心扉
生活是学生道德成长的源泉,也是品德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利用贴近学生生活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故事,创设情境,能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感,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在教学《乡风乡俗》时,教师融入本土沙湾飘色民俗文化重组教材,为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热爱飘色文化的情感,并萌发传承家乡风俗文化的意识,教师设计了“故事分享,细尝飘色内涵”活动,创设生活化的故事情境,让学生走近飘色,热爱飘色。如,教师深情地讲述定居香港的姑姑在百忙中回到家乡沙湾观看飘色并与亲人团聚的故事,学生代入角色中体验,深切感受到飘色对家乡人的重要意义,说出“飘色使海外游子更多了一份思乡之情”的真实感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和家人观看飘色的点滴故事和扮演飘色的切身体验,还原生活本色,充分表达自己对沙湾飘色的感情,分享浓浓飘色情。从说教走向体验,把品德教育从单纯的认知引向了丰富的情感世界,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飘色凝聚浓浓乡情的一项活动,因此成为了沙湾人的乡俗,在无痕的教育中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我们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实际需要,利用本乡本土的“活”材料和学生身边的“真”故事等,不失时机地让故事进入课堂,既能实现品德课程的整体优化,又能激发学生了解家乡的兴趣,轻启学生心扉。
2故事开启智慧,提升认知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教师要迎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适时创设趣味性、启发性的故事情境,就可以极大地吸引孩子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堂中,结合教学内容,挖掘一些本土故事资源,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思考,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品德的认识和理解,便于把课堂主题教育进行得更为深刻。
在教学《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时,为了更有效地落实“了解全国军民在民族危亡时刻的英勇斗爭,萌发反对侵略战争的正义感。”这一教学目标,教师结合“沙湾民俗文化”故事资源,设计“链接广州,铭记历史英雄”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研学任务: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广州军民做了什么?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通过演一演、说一说、粤语讲古等开展研学。其中一位学生用粤语声情并茂地讲述沙湾抗日英雄何小静宁死不屈的抗日故事:“何小静是番禺沙湾北村人,是广州少年抗日先锋队副队长。全面抗战爆发后,她组织过‘少年晨呼队,在街道上呼喊抗战口号,鼓舞广州市民,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后来被特务逮捕了。何小静在狱中表现得十分英勇顽强,不管反动派怎样软硬兼施、逼供、诱供,她坚持不暴露自己的真正身份,对组织内的事更是守口如瓶。敌人要将她处死,她面不改色,理直气壮地说:‘宁为雁奴死,不作鹤媒生!”何小静是家乡人,加上孩子用粤语声情并茂地讲述,如此情切,如此引人入胜,有效地吸引孩子的感官,让孩子投入故事情境中。教师适时问道:听了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一个问题,把学生从简单的听故事带进了对故事内容的深刻思考,此时,学生由衷地发出感叹:“何小静宁死不屈,坚强、勇敢、爱国。”“她,不愧是党旗下宣誓过的共产主义战士,不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女儿。”“身为何小静的家乡人,我感到无比自豪。”学生深刻感受何小静为国捐躯、不屈不挠的高尚气节,同时也传承了家乡人爱国爱民的民族精神。
故事能激活学生的大脑皮层,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使他们在最佳的倾听状态下不知不觉地陶醉在故事中,受到感染,引起共鸣。结合本土故事,不失时机地融入要解决的问题,能刺激学生不断思考,激起他们表达的欲望,从而提升认识。
3故事孕育情感,内化体验
情感在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导作用,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能使教学主题的要求较为容易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品德课教学是知识、能力、感悟的三位一体,教学中适时恰到好处地运用故事资源能在课堂营造这样的氛围,帮助学生“入情”。
在教学《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时,为了更好地了解一些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和广大人民群众英勇抗战的历史,老师结合本土故事资源,向学生介绍“广游二支队”:由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抗日游击队,曾把司令部设立于沙湾镇石涌村“潘氏宗祠”内,与沙湾人民共同抗日。老师更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演出“广游二支队”的抗日故事。老师营造了激动人心的课堂氛围,学生们声情并茂且恰到好处地演绎着故事《拜山活捉“八老虎”》:“十老虎”是家乡群众对汉奸卫金允等10个兄弟的称谓。他们无恶不作,群众对他们恨之入骨。1944年4月8日,“广游二支队”趁“十老虎”上山拜祭祖坟的机会,部署把坟地周围围住了,在时机成熟一刻,当场活捉了当中的“八老虎”和伪联防队员9人、随员2人。表演结束,老师随即以现场采访的方式引导学生道出心声,扮演“广游二支队”队员的同学说:我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卫祖国,保护人民;扮演“汉奸”的同学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虽然只是扮演汉奸,但我已经觉得很羞耻了,身为中国人,不能出卖祖国人民,应该保卫自己的祖国;在旁的“观众”也深有体会:“广游二支队”英勇、团结、有抗日救亡之心,在抗日战争时期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故事资源运用恰到好处,学生在故事情境中讨论、合作、交流,心中自然而然地对革命烈士产生敬佩之情,从而缅怀抗日英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得到逐步内化。
恰到好处地运用本土故事资源在课堂中孕育情感氛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让学生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中受到教育,内化体验。
总之,在品德课中,教师细心挖掘“沙湾民俗文化”故事资源,并巧妙地运用它们,能让学生在快乐轻松地氛围中了解家乡,感受家乡文化内涵,熏陶家乡文化气息,燃点热爱家乡、尊重家乡人的情感,从而更好地传承家乡民俗精神,优化品德课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故事教育指南[M].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2] 龙梦晴.民俗文化教育发展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06):79.
[3] 王小平.沙湾民俗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