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微见“真知”

2018-09-17秦岚凤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24期
关键词:真知长城故宫

秦岚凤

摘 要 细微见真知。解读同一教材文本的视角可以有多种。而其中之关键在于发现被忽略的细节。

关键词 细节 故宫 长城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曾说过,沙子虽小,却提供了观察世界的不同视角。笔者在讲授北师大版第二十一课“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时,发现一些细节的解读提供了看待教材的不同视角。

1合二为一与一分为二?——标题之细节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结合标题浏览全文后,都知道指什么——故宫与长城。教材没有 “肤浅”的表达它的本意。于是,讲者初看题目时便有片刻疑问: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什么呢?编者的本意是什么?笔者认为,标题要呈现:故宫和长城——是大一统气派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可是,这个标题却隐含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细节,并产生两种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理解是“合二为一”,即故宫和长城同时象征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每一种建筑物都体现了两种象征意义。文本表述上,这种理解是符合语言逻辑的。事实亦然,作为中国古建筑的代表,故宫和长城的修建浓缩了中国人的辛劳与智慧,两者都能够代表中国、象征中华民族。两者的修建都是在明朝而彼时的大明确实是实力强大的大一统国家,两者的规模都能体现出大一统王朝的气派与能力。此外教参明确提到“故宫和长城都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有力支撑了这种理解。

第二种理解认为:对“象征”之前的修饰语应当“一分为二”。即标题透露的信息是有区分的:大一统气派意指故宫,而中华民族的象征意指长城。理由如下:一、该课正文的第一子目中,“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是典型的大一统王朝都城。”众所周知,故宫是城中之城,所以也是典型的大一统王朝之城。因此教材又强调了这点:“……,(故宫)处处体现了大一统国家的宏伟气派和博大精深。”正文第二子目中:“……上下两千年,(长城)熔铸成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二、从教材对该课内容的编排上,正文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子目,两者各自的内容中都没有添加额外的段落做总括或过渡,因此没有形成总括—分述式、分述—总结式或者过渡式的逻辑关系,两子目之间的联系没有被明显的揭示或者说被忽略掉了。这些安排说明教材是倾向于将故宫和长城做区分。三、从建筑物功能上,北京城作为明清两代的都城,是政治中心的地位。因此,政治上的大一统最首要的部分与故宫在政治上的核心地位是一致的。事实上,故宫的宏伟也最能够体现出大一统王朝的气派。而长城最重要的是军事功能。长城的修建时间跨度很长,是民族冲突的产物也见证了民族之间的冲突和融合的历史。因此最能够象征民族融合的结果——中华民族。

持第一种理解的人会诘问:难道故宫就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回答是或者不是。编者表达的是突出故宫和长城各自的特点与不同之处。

2重现昨日抑或今非昔比?——视点之细节

标题的不同理解还引发了另一个问题:该课的视角重点在哪里?是重现昨天,还是立足现在?

按照第一种标题理解,那就将两个建筑的过去和现在都囊括进去了,过去他们是大一统王朝的产物,现在成为经历沧桑历史之后中华民族的象征。其视点应是过去与现在并重的。按照第二种标题理解,即大一统气派的象征——故宫已成过去。中国已不再是大一统王朝,紫禁城宫也不再是政治中心,成了故宫博物院。其象征大一统气派与否与现在的政治意义已经无关。这个象征应当是过去的。而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则今非昔比,以前的长城只是战争体系的重要部分,现在却成为了在世界上代表中国,象征民族精神的建筑。这个象征是现在的。因此,前者视角重点应在过去,而后者视角重点应在现在。

让人意外的是,教材之视点却不同于以上两种推论。首先导言后三句都立足现在,现在的北京,现在的八达岭长城。接着第一子目的核心——故宫的描述是否放在了今天呢?答案是肯定的。故宫过去是皇帝行使大权的地方,是皇权的象征。但关于皇权的相关史实教材完全略去。故宫现在对国人而言是一笔巨大的物质文化遗产。教材正文重点介绍故宫的主建筑及布局特点,在末段还总结道:“故宫是我国现存……”、“……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而对于长城,教材的视點却立足过去。先提明长城修建的目的和具体情况。然后话题一转,向更早的历史延伸,讲述长城修建的历史沿革和军事作用。接之回到戚继光修明长城,最后一句才得出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的结论。不难看出,详细介绍长城历史意在表明长城的现代意义是一种历史积淀的结果。可是,现在长城的状况什么样,如民族精神象征的破坏和保护,如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新七大奇迹等等,教材只字未提。

3总结:蝙蝠之难——鸟耶?兽耶?

有一天,蝙蝠想和其他动物做朋友,鸟类朋友不接受他,因为他长得像兽;兽类朋友也不接受他,因为他会飞。蝙蝠游移不定的两难局面:我是鸟还是兽?

这个故事正好说明教材细节反映出文本本身的问题:一种模糊不定又带有自我矛盾的态度。表面上,教材本身的内容和结构清晰可行。实际上,这种态度导致文本缺乏准确的内在联系,缺乏丰富的层次感,甚至错乱。

看来细微见“真知”,解读教材需从不同角度细细斟酌。

参考文献

[1] 历史(七年级下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历史教学用书(七年级下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7.

猜你喜欢

真知长城故宫
实验出真知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雪中故宫
守护长城
熟知非真知——其庸先生周年祭
长城
故宫大探索
宝岛上的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