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新媒体平台教学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2018-09-17程越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22期

程越

摘 要 中国是礼仪之邦,从《周礼》到《礼记》奠定了我国厚重而久远的礼仪文化基础。近年来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断重视,高校相继推出《社交与礼仪》公选课,为中国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推广提供了有效途径。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大量涌现,为学习的时间、空间、内容形式都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和可能性。当代教师,如何响应国家号召,顺应时代需求,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将新媒体技术用于课堂,十分具有研究意义。为此,本文主要论述了新时代推进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剖析了高校开设《社交与礼仪》课程与文化传承使命的内在连结性,并以《社交与礼仪》公选课的教学实践与展望为起点,积极探索利用新媒体平台教学推进传统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关键词 新媒体平台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 社交与礼仪公选课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1推进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长河里不断发展、创造而形成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称。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提出“四个自信”,其中“文化自信”就是要求我们要坚持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自豪感。在北大师生座谈会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上习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而现今许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并不能做到自信,一方面由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欠缺,另一方面源于改革开放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价值观西化的现象较为严重,这不仅影响了对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与弘扬,也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甚至会影响国家的未来发展。而其具体体现,就是个人素质与修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背离。

此現状正是在促使高校,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须高度重视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养成教育,加强建设和宣传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其中,在高校课程中设置礼仪课程,并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礼仪教学中,就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渠道。

2社交与礼仪课程对文化传承的实际意义

中国素被誉为“礼仪之邦”,从《周礼》到《礼记》奠定了我国厚重而久远的礼仪文化基础。“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仪”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践行。中国两千年之久的礼仪体系,已成为扎根于中国血脉的道德规范、交往礼节和生活准则。在新时代背景下,礼仪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因此,在高校开设礼仪课程是十分必要的。以笔者所在的院校为例,《社交与礼仪》课程为旅游学院开设的全校公选课,该课程实操性强,可为学生的个人修养、家庭相处、人际沟通、工作交流等方面提供有利的指导。同时,将“仁、义、礼、智、信”等中国传统文化融于课程内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和道德修养,也对学生自觉培养文化自信、成为高品质人才、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等方面皆具有重要意义。

3在《社交与礼仪》课程中运用新媒体教学的优势

新修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已将“国家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管理水平”列为法定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创新网络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此外,《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也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可见,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已是大势所趋。

互联网时代打破了时间、地点对学习的限制,微信、微博、直播平台等新媒体的出现,为学习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形式,将新媒体引入教学具有诸多优势。同时,也不可避免鱼龙混杂、万象丛生,帮助学生甄别、整合学习资源成为现代教师的新工作内容。

所以,新时代背景下让新媒体在教学中发挥优势最大化,关键在于教师理念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提升。首先,理念上应实现从“教学主导”到“课程陪练”的转变。打破传统的“一言堂”讲授等教学方式,利用新媒体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其次,能力上应做到与时俱进。迅速掌握除PowerPoint制作课件外的更多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有机搭配,同时适应“知识讲授”到“资源整合”的角色转型,帮学生把好“信息筛选”关,让新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助力自身能力提升、实现角色转变、推进教学改革,从而更好的做到文化传承。

3.1微课录制——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参与

微课,作为新媒体教学的代表,是近几年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与传统教学相比,微课具有时间短(一般不超过十分钟)、内容精(教学重点难点突出)、形式新颖(视频教学)和趣味性强(素材丰富)的特点,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成本,是寓教于乐的典型体现。

以《社交与礼仪》课程为例,笔者在《仪表礼仪》一节的教学中,借鉴微课视频教学生打领带,并与学生共同尝试录制微课视频。首先,播放微课视频,对教师本身掌握的领带打法进行补充,学生普遍兴趣较高。其次,借鉴优秀微课范例,邀请学生上台进行实操示范,征得其同意后录制展示视频,并尝试共同制作新的微课视频。过程中,90%的学生能高度参与,自发两两成组完成实践,并有同学主动协助教师制作微课视频。在课后,笔者及时对学生的课堂参与给予了肯定及加分激励。学生普遍反映参与微课录制的课堂体验较好,不仅生动的掌握了课程内容,培养了协作精神,还体验了“主角”的镜头感和分享的快乐,同时获得了应有的激励对该门课程以及任课教师都有了更高的认可度。

3.2移动教学软件——促进师生互动、改善课堂管理

随着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蓝墨云班课、课堂点名软件、二维码签到等移动教学软件不断涌现,使课堂管理更加便捷。教学中,笔者以使用课堂点名软件作为实践起点。课前将学生名单录入软件,课堂中在提问环节进行点击,软件即可随机挑选一位学生的姓名,则该学生进行问题回答。因软件为随机抽取,具有公平性,同时其过程又类似于抽奖软件,界面较为有趣,也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学生易于接纳。

在《社交与礼仪》课程《家庭礼仪》一节的教学中,笔者使用课堂点名软件抽取学生回答“通过学习,你会如何运用家庭礼仪处理与父母的关系?”这一问题。名单抽取过程中,学生高度关注点名结果,能迅速开始积极思考并与同学进行讨论;抽取结果公布后,教师引导作答,并继而启发未被抽中的学生补充作答。过程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软件随机抽取的形式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适度的紧张感,以更饱满和专注的精神投入到课堂中,教学效果较好。

此外,一般情况下公选课学生每班将近100人,利用点名软件不仅节省了教师课前流水式点名的时间,同时还实现了对课堂更行之有效的管理。

3.3微信公众平台——有助于课程的长远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微信在中国乃至国际都已十分普及,除了传统的即时通讯功能,微信于2012年8月推出的微信公众平台还兼具订阅、推送和数据统计功能,这为《社交与礼仪》课程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第一,订阅功能。此功能满足了教学内容长期保存、传统文化长期传承的需求,即像订阅报纸期刊一般,学生可订阅本课程公众号,内容长期有效,便于随时查阅。即使课程结束后,订阅内容仍可持续更新,并可在同学之间相互推荐订阅。礼仪的养成是长期的过程,文化更是源自点滴的积累,通过该平台,可实现常学常新,切实为“传承”二字服务。第二,内容推送功能。教师可提前上传教学资源至公众平台,学生可随时检索主题,自主学习。如,在《仪容礼仪》这一节中,需讲授化妆技巧,单凭教师语言描述十分空洞,而课堂展示时间又有限,则可把教学视频上传平台,学生可在课下自学,课上分享心得,实现课堂翻转。第三,评论互动功能。部分学生不愿参与课堂发言,而公众平台的评论功能即可弥补这一点。学生可在公众平台对任一教学内容进行匿名评论,或以点赞形式对某一评论表示认同,所有内容可按获赞数、评论数降序自动排列,帮助教师及时获得反馈,有效开展学情分析,同时评论形成后可公开查看和长期留痕,便于教学监督和改进的“回头看”。第四,数据统计功能。该平台可实现后台管理和数据统计,教师可清晰掌握每个教学内容的浏览、转发次数,以及平台的征、退订情况,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和教学侧重点都能进行更精准的把握,这对课程建设和文化传承都具有长远意义。

4总结

纵观以上,以新媒体平臺助力教学已是大势所趋,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提供了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的可能,让社交与礼仪的学习更具有实操性和可持续性,也让公选课的课堂既生动活跃,又有序可控,让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有所转化而不被弱化,让高校的学科建设向创新型、内涵式发展。可以预见的是,以新媒体平台为依托的高校教学改革之路仍需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行。

参考文献

[1] 毕经美.微课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14(03):78-79.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2010-07-29.

[3]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htm,2015-07-04.

[4]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科技[2016]2号)[EB/OL]. http://www.ict.edu.cn/laws/new/n20160617_34574.shtml,2016-06-07.

[5] 李娜.微信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为例[D].陕西师范大学,2015.

[6] 林荫.重视高校礼仪课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9):90-92.

[7] 刘慧,刘妍华.慕课视角下基于微信公共平台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应用研究[J].大学教育,2016,67(01):84-85.

[8] 马鑫.礼仪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J].现代交际,2018(03):116-117.

[9] 孟庆云.微信公众平台对高校教学的辅助优势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7(04):13.

[10] 邢伟.手机移动终端下高职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以蓝墨云班课为例[J].职教通讯,2017(03):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