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追风筝的人》看外国文学中的精神救赎

2018-09-17刘俊丽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0期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外国文学

摘 要:外國文化受到宗教的影响较为深远,在文学表达上经常以精神救赎为核心,阐述主题。其中《追风筝的人》作为这类小说的典型作品,在影响力和销量上都收获颇多。本文从其故事情节梗概入手,讨论主人公从内心挣扎到获得救赎的整个心历过程,对文章在精神层面的表达进行分析

关键词:外国文学;精神救赎;《追风筝的人》

作者简介:刘俊丽(1987-),女,汉族,河南长葛人,本科,许昌技术经济学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中职英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1

《追风筝的人》的作者是卡勒德·胡赛尼,1965年出生于阿富汗的喀布尔。文章使其处女作,属于自传体小说,在2005年发售以来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引起了世界各地读者的强烈共鸣。作者通过简单朴实的文笔,为读者们呈现了一个关于背叛和救赎的故事,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文学佳作。

一、情节梗概

文章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对故事情节进行描述,主人公阿米尔在阿富汗出生,有一个亦仆亦友的小伙伴哈桑,有一次两人在进行放风筝比赛时,哈桑为了帮阿米尔捡回风筝受到另一个孩子阿塞夫的侮辱,然而此时的阿米尔并没有挺身而出,而是选择了懦弱的闪躲,小说的题目《追风筝的人》也正是由此引出。同时,阿米尔还妒忌着父亲给予哈桑的爱,通过不光彩的手段,赶走了哈桑一家,致使其流离失所。

阿富汗战争爆发之后,主人公随着父亲移居到了美国,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高等教育的影响,阿米尔逐渐的为自己童年的行为,产生了罪恶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阿米尔从父亲亲信的口中得知,哈桑其实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在百感交集中,毅然决定奔赴阿富汗,去寻找自己的弟弟,完成自己心灵上的救赎。最终,在历尽艰难之后,也终于如愿以偿,将自己的侄子带到了美国,并实现自身的精神救赎。

二、心路历程

文章表面以整体的时间线为轴,对跨度五十多年的跌宕故事进行平铺式描述,但实际真正的主线是主人公阿米尔的心路历程的转变。

在年少时,追风筝的事件看似是童年的回忆,但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阿米尔没有勇气帮助自己的朋友哈桑,已经在心理留下的悔恨的种子。是对主人公缺乏勇气,不敢面对的一种侧面的写照。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父亲对哈桑的关爱,不仅让阿米尔产生了嫉妒的心理,更使生长出了悔恨的萌芽。这时,我们的主人公仍然没有选择正确的解决办法,而是通过不光彩的方式,赶走了哈桑,导致少年时代犯下的罪恶。表面上,让自己悔恨、嫉妒的哈桑走了,然而阿米尔的内心却注定不能再次获得平静,倾注用一生的时光来背负与承担,让主人公一直生活在痛苦与挣扎之中。

青年时代,移居美国,远离了家乡,阿米尔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脱离了贫困的生活,但是内心深处却一直留存着童年时的愧疚与不安。迎娶索拉雅就是这一点最好的印证,索拉雅有着十分不堪的经历,但阿米尔仍毅然的决定与其完婚,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使自己摆脱童年回忆的干扰,从对哈桑的愧疚中走出来,但事与愿违,他也并没有得偿所愿,仍然在愧疚中挣扎着。

直到有一天从拉罕口中得知了哈桑的真正身份,尘封的谜团才得以解开,阿米尔更加为自己童年的狭隘、肤浅、懦弱而感到自责。同时,做出了回到阿富汗去寻找哈桑的重要决定,完成自己真正的救赎。

三、救赎历程

在经历了各种不安与挣扎之后,阿米尔终于鼓起勇气,踏上了属于自己的精神救赎之路。在原著小说中,阿米尔实现心灵救赎的过程使十分艰难的,也是在这种艰难的过程中,才能让精神救赎更加的彻底[1]。

在到达阿富汗之后,阿米尔得知了哈桑去世的消息,这足以让其悔恨一生,但作者仍为他保留了一丝救赎的光芒。哈桑的孩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子索拉博尚在人间,要想弥补自己的过失,必须通过对侄子的爱来实现,这也是拯救自己灵魂的唯一办法。

机缘巧合之下,索拉博正是沦落在当年羞辱哈桑的阿塞夫的手中。这也是作者前后呼应的对比手法,少年时期的懦弱和悔恨仍然存留在阿米尔的心中,与此刻的义无反顾形成了明显激烈的对比,也是阿米尔的成长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为了救出索拉博,阿米尔还要与阿塞夫展开最终的“决斗”,完成这场精神救赎的真正高潮。在与阿塞夫的对决中,阿米尔也因为灵魂的成长而显得“高大”了起来,在进行自我精神救赎的过程中,完成了主人公的蜕变与升华。在决斗中,虽然身体不及阿塞夫,但几十年来的压抑,让阿米尔有着强烈的决心和深刻的悔意,只能胜,不能败。因为一旦失败,补救救不出索拉博,自己的灵魂也会随之彻底死去,所以即使在身体受到极度摧残的前提下,阿米尔仍然以强大的精神力,救出了索拉博,完成了自己灵魂的升华。

完成索拉博的解救之后,本可以获得幸福的阿米尔却被命运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索拉博在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后,竟产生了轻生的想法,使阿米尔害怕不能实现自己的救赎,更害怕侄子就这样走完自己的一生。在最终的祷告中,向真主祈求忏悔,在内容和仪式上彻底的完成了整个的精神救赎。

作者通过对一个人物大半生经历的描写,诠释了精神救赎的心路历程,将人物的内心刻画得入木三分,在跌宕起伏的故事中,为人们讲述了精神救赎真正的含义。也利用故事结构的设计为给读者预留了更加开放的空间,让其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品味人生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志欣.外国文学研究方法论研究概述[J].学园,2017(02):113-114+118.

猜你喜欢

追风筝的人外国文学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首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报道
The Land They Lived on: Reading The Bluest Eye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追风筝的人》:一本畅销书的十年
浅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
评《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悲剧人生
论《追风筝的人》中的友情与救赎
《追风筝的人》中体现出的双重背叛与救赎
命运轮回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