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时代,我们究竟丢失了什么?
2018-09-17孙艺菲
孙艺菲
当我们随着潮流的飓风摇摆身体,虚妄地自信,你是否想过,这个时代,我们丢失了什么?
很喜欢《那时慢》,“那时候,时间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只是,当可乐雪碧裹挟着刺激灌入咽喉,谁还会花上一两个时辰,浅酌慢品一盏芬芳的清茶?当电脑手机屏幕上的荧光在脸上不停地闪烁,又有谁还能灯下闲读?时代给了我们新鲜感、便捷和快节奏,可不知不觉中我们已记不得最应该记住的东西。
牡丹亭前,一袭水袖摇曳,步步生莲;一声婉转惊起,百转千回。看最近很火的《歌手》,霍尊的出镜让我重新燃起了對中华传统音乐的记忆,也对现代音乐走向哪里、能走多远稍有心安。他以独特清丽的嗓音演绎了《红颜劫》,怎一个“惊艳”了得?沉醉之余,我不禁暗喜,所幸国人诗性未死。京剧戏曲,一国之粹,对它的理解又怎能停留在一句“苏三离了洪洞县”上?正如霍尊表达的,我们经常羡慕别人的文化,想着去挖掘别人的艺术本源,但你可曾想过,我们如何保护传承本属于自己的宝贵文化。
其实,我们拥有的才是别人更向往的。
中国的诗,三言两句便是半个盛世,一腔爱国心,一生家国恨;中国的曲,是看似不经意的低斟浅唱,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畅快倾吐;中国的字,方方正正,藏着乾坤,含着气节。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五千年的积淀,岂能被所谓的“时尚”冲得断了流?余秀华在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中说道:人们把我看作一个农妇,但当他们读到我的诗,我用知识告诉他们,人忠于现在,做好每天的工作,明天失去生命也不太遗憾。
《品读中国文人》里的每个诗人形象,无一非君子,无一伪君子。他们把一生都紧紧系于诗性二字,他们的一生所为只为文化传承。我想起马德笔下的雅士,低调的人,一辈子像喝茶,水是沸的,心是静的。一几,一壶,一人,一幽谷,浅酌慢品,任尘世浮华如眼前不绝升腾的水雾般氤氲缭绕飘散。茶罢,一敛裙裾,绝尘而去,只留下一道优雅背影。由此,中国文人的形象恰到好处。
中国文人,既被冠上中国二字,就注定要与众不同,他的文思要倚马可待,不落言筌;他的品格要安步当车,不卑不亢;他的志向要清白脱俗,冲天凌云。
而真正的中国文人,如今却似吉光片羽。
究竟时代让我们失去了什么?
不论是烟花苍陌的白衣,还是醉卧沙场的骁将,或是布衣荆钗的女子,在古代的诗中、戏曲里、文章内都或敬或怜或美得无法形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巴山不是云。”今天那些不知所云、浮躁而粗陋的文字,那些讨好低级趣味、轻薄而物欲的歌曲,是你们在迎合金钱还是在作践时代?
社会要发展,快节奏固然要有,但却不要因为对效率的追赶就丢弃掉几千年的底蕴,不要因为着急而忘记了我们从哪里来,向哪里去。没了诗意和底蕴的年代,我们存在的意义在哪里?
不妨闲暇下来时,诵一首易安清新的小令,闭上眼,让自己漂进春江花月夜的船头;放开耳,听一听远古巷陌里传来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抬起头,望望“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我们重拾起了积淀,懂了文化,就会在慌乱中记起来路,慢了心境。
(编辑:关晓星)
文章起笔不俗,直指这个时代“我们丢失了什么”。随着《从前慢》与现代快节奏的对比,牡丹亭前的水袖摇曳与《红颜劫》交错迭现,你已然讶异作者驾轻就熟的文字功底,当你随着作者已然陶醉于字里乾坤的浅斟低唱时,中国文人的家国情怀与优雅的背影不经意间被作者推送到你眼前,直至后来,面对时代的快节奏与浮躁,文章用诗一样的语言再一次笃定地告诉你,切莫错过春江花月,绿杨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