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数学学习动机,养成良好学习归因

2018-09-17刘维花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24期
关键词:学习策略学习动机

【摘要】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学习、决定学习效果的内部动力因素,学习动机反映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情感的投入状况。在数学学习中,正确的学习归因,会使学生有信心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正确的学习归因可以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学习动机 数学归因 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115-01

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现代教育强调学生主动学习、会学习、爱学习,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数学归因是学生爱学数学的本质问题。因此如何让学生养成积极的数学学习归因以及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动机变得尤为重要。

一、学习动机与数学学习动机

奥苏泊尔认为学生的课堂动机可以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2]。认知内驱力是学生希望在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对学习任务本身的学习动机。我们在学习活动中通常所说的好奇心就是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指的是个体因能完成某项任务而带来的成就感。附属内驱力指的是学生为了赢得外界的表扬而表現出的自己对学习的需要。

积极的数学学习动机是课堂发展的需求。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育学生的双基,以及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从而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学生有了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动力之后就会形成学习的内部动机,从而在学习中去主动学习,主动获得进步。良好的数学学习动机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仅仅获得学习上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归因理论与数学教学

1.归因理论

有关研究表明,归因与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一部分学生将学习成绩差归因于内部的因素,认为是自己的主观因素造成的,学习差主要是由于努力不够,这些学生往往乐于接受外界帮助,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而一些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归因于一些不稳定的外界因素,如:运气、任务难度,认为自己学习不好是因为考试时运气不好或者是因为这次考试题目太难而导致的没有考好,这些学生往往不愿意接受外界的帮助,不愿意付出努力。

因此,从归因理论可以看出,不同的归因会导致不同的学习动机,在四个归因因素中,努力因素对动机的激发作用最为明显,如果学生把失败看成是努力不够,这种归因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当学生坚信通过有效的努力可以获得成功时,他们便会往往不断努力去获得成功。

2.归因理论与数学教学

不同的归因会导致学生不同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倾向,从而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首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首先让自己树立正确的教学归因。[5]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尽量将自己的教学归因于自己的主观努力,一般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前都会认真备课,仔细设计教学环节,这样教师在授课时就能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但是教师如果在授课过程中将这些归为一些不可控的因素比如:运气等成分,那么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就会忽视主观努力,以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学,这样长期以往教学就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其次,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正确的归因。比如:在教学活动中,当学生没有回答上来问题时,教师如果经常无意识的对学生说:没事,是这个题目比较难,这其实就是将问题的归因归结到一些不可控的因素上,长期以往这种归因习惯降低学生的主观努力程度。

最后,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该主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正确的归因。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一项任务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让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去分析任务成功与失败的地方,引导学生去找出成功或者失败的真正的原因。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不断进步。

三、数学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

正确的归因理论会激发学生积极的数学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注意采用一些教学策略去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动机

1.树立适当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前进的学习方向,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作用,当学生通过努力达到学习目标后,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成功的体验,并且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引导学生,让学生树立合理的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这样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通过合理的学习计划一步一步向前进步,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

2.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能否顺利完成某项学习任务的主观判断,因此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尤为重要,当学生对某项学习任务自我效能感高时,学生会觉得自己有能力去完成这项任务。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实施分层教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设计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保证每位同学在回答问题时都能获得成功的感觉。

3.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归因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把学生的学习多与学生个人的努力程度关联起来。让学生在归因中意识到自己获得成功或者暂时失败是因为一些内部的因素,而不是外界一些不可控的因素,这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就会更有信心。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教师更要注重学生的归因意识,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对学生的消极归因进行适当的引导与矫正,让学生习惯于将失败的原因归为自己的努力不够,从而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感。

四、结语

学习动机是数学学习的动力,学生有了积极的学习动机才能以积极的学习心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确立积极的数学学习动机,通过达到每一个数学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张雪莲,高玲. 学习动机及其相关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18):32-34.

[2]赵荣. 论数学学习动机的激发及培养[J]. 中国成人教育,2009,(14):131-132.

[3]金春平.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J]. 上海教育科研,2011,(02):79-80.

作者简介:刘维花(1992. 8-),女,陕西宝鸡,硕士研究生,贵州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数学教育。

猜你喜欢

学习策略学习动机
大学生韩语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策略探讨
一种使用反向学习策略的改进花粉授粉算法
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学习策略剖析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基于微博的移动学习策略研究
自主学习策略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