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殊教育

2018-09-17马武贵

考试周刊 2018年80期
关键词:智力障碍生活语文意义

摘 要:生活语文学习策略运用于智障儿童的语文学习活动,对于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应当积极融入生活化教育理念,促进语文教育改革,构建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

关键词:智力障碍;生活语文;意义;对策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落实生活化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指导生活实践的能力。智障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学习中、生活中会遇到更多的困难。生活化语文学习策略运用于智障儿童的学习,对于培养智障儿童的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帮助智障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回归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在针对智障儿童开展生活化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尽可能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培养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让智障儿童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领悟生活,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一、 智障儿童生活化教学内涵

所谓生活化教学,是指以现实生活为依托实施的课堂教学,如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等。生活化教学理念的运用,主要是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生活经验入手,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把握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普通儿童相比,智障儿童有许多特殊之处。因此,在针对智障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中,生活化教育主要是通过生活化案例、生活化场景的融入,将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培养智障儿童的生活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更好地帮助智障儿童融入社会、融入生活。

二、 生活化教育理念运用于智障儿童语文学习的意义

(一) 有利于提升智障儿童的认知能力

智障儿童主要是指“智力缺陷”的儿童,在智力水平、认知能力等方面明显落后于普通儿童。智障儿童因其本身就存在着人格不健全、智力缺陷的问题,从幼年时期开始,智障儿童更加容易受到同龄人的排挤、歧视以及各种不公平待遇,从而使得智障儿童的人格更加不健全,心理更加脆弱,更加不愿意融入社会生活。有研究表明:智障儿童在接受教育之后,同样也可以融入社会、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语文学科是针对智障儿童开设最久、最有意义的学科,是智障儿童社会交际的重要工具。生活化教育理念运用于智障儿童的语文学习,有助于促使教师在教学中,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结合智障儿童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等,融入生活化的教学案例,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促使抽象化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加深智障儿童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不断提升智障儿童的生活认知能力,促使智障儿童更加轻松地融入社会生活。

(二) 有利于促进智障儿童语文教育改革

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明确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功能。而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强化了在语文学习中,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都需要与生活紧密相连,方能促使语文学科成为学生生活中“重要的交际工具”。在智障儿童语文教育中强化生活化教育理念,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紧密相连,通过各种趣味性的、富有生活情趣的活动设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语文活动,以语文知识分析生活现象,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智障儿童语文教育改革,构建高效的语文教育课堂。

三、 生后话教育理念运用于智障儿童语文学习的对策

(一) 营造生活化的语文教学环境

环境对儿童学习兴趣、学习效率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笔者在针对智障儿童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孩子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等,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以“各行各业”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以“警察”这一职业为例,为了让学生懂得“遇到困难找警察”,笔者首先通过学生所熟悉的动画片《黑猫警长》作为课堂导入,让学生通过观看动画片了解警察的职业特点,警察的威武神勇;然后模拟一个简单的情景剧“求助警察”:一个走失的儿童通过警察找到了妈妈。情景剧的表演,更加加深了学生对警察职业的了解,懂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如何寻找警察的帮助。类似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智障儿童的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实现好的教学效果。

(二) 融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知识是生活的源泉。生活化的教学案例、教学内容融入到语文的教学,有利于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握和接纳知识,吸引學生积极地融入到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的效果。笔者在针对智障儿童的生活化语文教育中,通过生活化教学内容的融入,取得了好的效果。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笔者会在适宜的时间,组织学生参观、游园活动等,如春天,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校园里盛开的鲜花,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春”之美,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你看到了什么?你闻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让学生懂得观察春天,体味春天之美,将生活与教学有机整合起来,实现语文教育生活化的目标。

(三) 开展生活化的课外实践活动

因智障儿童在认知能力、生活能力等方面都比较落后,而家长在日常教育中,由于事事包办,导致很多智障儿童的生活能力更加低下。笔者在指导智障儿童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以“乘车”这一主题为例,很多智障儿童不懂得如何乘坐交通工具,笔者在这一主题教学中,就通过亲自带领学生乘坐公共汽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看站牌、等车、上车、投币等的操作方法。在这里,笔者需要强调的是:带智障儿童外出乘车体验,需要选择人少、车流少、且距离短的线路,以最大限度保证孩子安全。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育理念运用于智障儿童的语文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通过生活化的教学环境、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实现智障儿童生活化语文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潘雅萍.立足生活实际,促进语文教学——智障生语文学习生活化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A版,2011(3).

[2]柯维春.让智障语文教学与生活牵手[J].课外阅读:中旬,2013(3).

作者简介:

马武贵,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县特殊教育学校。

猜你喜欢

智力障碍生活语文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试论提高智力障碍儿童语言沟通能力的措施
打造生态课堂践行生活语文?
基于人才成长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研究精神发育迟滞患儿智力障碍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诗里有你
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探究及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