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年人就不要再用“原生家庭”当挡箭牌了

2018-09-17嗯高凯

意林原创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原生家庭归属感生命力

嗯高凯

大多数人的一生中都会有两个家庭。第一个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另一个是我们长大以后,结婚成家的那个家,我们把第一个家叫作“原生家庭”。

在互联网上,可以看到无数专业、非专业人士积极地在传递着一个观念。“你的情绪、人格、行为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出了问题。只是你不够幸运,有这样一个原生家庭而已。”

虽不完全否认,在很大程度上都有原生家庭的影响存在,但全部定性批判的这个行为,大多时候是草率的。

马东在《奇葩大会》上问:“我们最近经常听到有关于原生家庭的问题。在我们长大后,遇到的不顺心、不如意、改不掉的毛病、克服不了的性格、障碍,这些好像都和我们的原生家庭有着紧密关系,真的有那么严重吗?”

武志红说:“在我看来这个事情很严重。因为家庭是整个世界的浓缩,一个社会中的家庭,是整个社会的浓缩,这个人又是家庭的浓缩。我作为一个精神分析师,在其他精神的辅导下已经有三年之久,我成为现在的这个样子,跟我原生家庭的联系实在是太紧密了。第一,我们是在找原因,但这并不是在怪罪家庭。第二,这是可以改变的。”

心理学里有一个理论,其实生命力只有一种。当生命力被看见,它就可以变成好的生命力,比如爱、热情、创造力。当这个生命力没有被看见,就会变成黑色的生命力,它就会变成狠、攻击、愤怒、破坏。

如果孩子的生命力没有被看见,这就不叫爱,无论你如何认为,这都不是。

每当看到别人一提到“原生家庭”,就充满悔恨和怨恨,仿佛大错铸成,无法改变的时候。原生家庭被误解得太多了。

关于原生家庭值得思考几个问题:你从小最需要的,而最没有得到满足的一些心理需求是什么?

你从小常常有的一些负面情绪是什么?

你在哪一方面特别有情感过敏?

我找了几位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的朋友,在没有提任何有关“原生家庭”的信息的前提下,他们回答出的问题如出一辙,基本都与父母有些关系。

六位朋友的回答: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表明: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它们像心灵的食物,若是得不到,便会令人感到空虚沮丧。因此,当我们深层的心理不被需求时,我们心中的归属感也将不会得到满足。

当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出现到父母(原生家庭)身上,负面情绪及情感过敏都是相互产生的。

你生而有翼,为何一生匍匐前行,形如虫蚁?发展心理学家Werner曾对698个孩子进行了长达32年的跟踪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那些经历过创伤与痛苦的孩子中,有一部分成长为了“有能力、自信和充满关爱”的人,并取得了学业、家庭和社会意义上的成功。在对这群孩子人格特质的进一步研究中,Werner发现,这些孩子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天赋。重要的是,这些孩子远比一般人更自信。

尽管我们都期待可以拥有一个“完美父母”或者“完美童年”,但其实我们都清楚“完美”从来都不存在。就像是否遭遇创伤,任何人也无从选择。

只有真实的人,才能做到敢于悲伤、敢于拒绝、敢于愤怒、敢于攻击,与这个世界敞开心扉的交流。即使你曾感受到被忽视,你依旧可以做出改变,去需要,去渴望,去坚定地拥有某些事物与情感。

但现在不同,现在你是一个成年人,痛苦经常不再是一种真实的东西,而仅是你内在的一种感受,一旦你好好地去感觉它,让它在你心里流动,这个感觉就会成为一份能量。

不要把原生家庭当作不肯成长、不肯改变的借口。过去原生家庭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你不需要负责任。但现在,你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要自己負责。

猜你喜欢

原生家庭归属感生命力
直到世界尽头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绿野仙踪
如梦似幻
归属感:班级建设的纽带
澳大利亚教育研究理事会发布学生归属感报告
顽强的生命力——蟑螂
试论原生家庭对人的性格形成及婚姻观的影响
围坐在圆桌旁开会,气氛更和谐?
从投射性认同角度谈原生家庭对个体亲密关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