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耕畜渔的吴地过往

2018-09-17实习生华悦

现代苏州 2018年17期
关键词:农具吴国农耕

实习生 华悦

吴地文明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30万年前,是中华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重要的区域文化之一。在吴地说不尽道不完的历史长河中,农耕畜渔文明就像是夜空中最亮的一颗星,指引着吴地人民不断向前发展,探索新的领域。

不论是在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发展农业都是最基本的生存法则。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春秋时期更是有了飞速的发展。江南水乡苏州在春秋时作为吴国的都城,在农业建设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成就,也有着自己独到的经验,甚至能沿用至今。

可以说,稻作生产不但深刻地影响了苏州人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生活形态,也对苏州民间信仰以及苏州人的道德价值体系产生深刻影响,印染了苏州人的思想性格和文化心态。这是一份由远古而来的礼物,值得人们细细品味、认真珍藏。

重农思想下的春秋时代

民以食为天,这是从古至今最基本的思想之一。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纷起,人们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毋庸置疑,先发展好农业,让百姓吃穿不愁,他们才会在一片土地上安家,一心向着君主。

春秋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 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

此时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都对农业的重要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以齐国政治家管仲的说法最有代表性。管仲不仅有“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样的名句,更把农业生产与国强民富联系起来,提出:“错国于不倾之地者,授有德也;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一个国家只有重视发展农业,种植五谷作物,有充足的粮食,才能有永远不会枯竭的粮仓,这样一个国家就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可见农业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存亡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古代铁犁牛耕中藏着智慧

泰伯与伍子胥也对吴国的农耕有着深远影响

有了这样的认知,农耕畜渔在春秋时期得到了非常大的重视,并有了巨大的发展。还创作了《上农》、《任地》、《辨土》、《审时》等反应当时精耕细作的技术与特征。

农耕,吴地文明的源头

春秋吴国都城苏州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基于春秋时期这样的农业思想,吴国在农业发展上也格外重视。

如果说漫漫时光中沧海桑田的变化形成了吴地这块土地,那么商代后期泰伯奔吴则给这片土地带来了农耕畜渔的文明。泰伯教给当地百姓耕种养殖的方法,而勤劳智慧的吴地人又从实践中积累经验、总结创新,逐渐带领这块当时无比荒凉荆棘的地方走向繁荣昌盛,极大地影响了春秋时期吴地的发展。

7000多年前,吴地开始跨入耜耕农业阶段。春秋时期,吴地的稻作文化趋于成熟。吴王阖闾当政以后,面对着当时国内君主没有华丽的马车,农民没有粮食,仓库难以支撑,荒野田地无人耕种,而且又有江海水患的不利形势,苦恼不已,他向楚国亡臣伍子胥求计,伍子胥教以“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的安君治民之术。吴王听了大为赞赏,于是劝民农桑,兴修水利,发展经济,以充裕国用。吴王阖闾是充满智慧的一位君王,正是因为他心系百姓所以他才能为百姓思考温饱的问题,而百姓满足了温饱问题才能更有动力地建设国家、保护国家。

而伍子胥 “实仓廪”的主张,则使吴地的农业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他率众挖开的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胥江,不仅有利于当地百姓的生产运输和灌溉,也为日后吴国的安全作了保障。

阖闾对于吴国农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功劳,据《吴越春秋》记载,吴王夫差曾一次借给越国稻谷“万石”,可见当时吴地的水稻生产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是当时其他国家都不能匹敌的。至此,吴国真正做到了以农业安民,振兴国家,由此可见,当时致力发展农业的确是一个国家快速稳健地成长起来的一种方式。

青铜农具,巨大的生命力

灿烂的吴文化中,农具的发展也是吴地的一笔宝贵财富。

除了大力发展农业以外,春秋时期的吴国在农具制作方面也有自己的见解与发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古语说的很有道理,而吴地人民也同样深知这一道理,他们在农具的创新上下了不少功夫,为推动春秋时期农业发展做了许多贡献。

吴国矿产资源丰富,土墩墓中用几何印纹硬陶坛盛放青铜冶铸块随葬,反映了吴人对青铜的重视。而吴地矿产资源的丰富,则为吴国农业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考古发现江南地区出土青铜农具数量多而种类齐全。青铜农工具在吴地的较为普遍使用,对促进吴国农业生产起到了重大作用,为吴国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仔细观察还可以发现,吴国青铜农具有与其他农具不一样的特点。这些青铜农具中,有些器具的刃口作锯齿状,尤其适合收割水稻,这一点充分反映了吴地人民的智慧。并且这些农具在吴地有些农村至今仍在使用,说明吴文化稻作农业传统是具有传承性的,是源远流长的。

粮食丰收是古代国家繁荣昌盛的标志

沧海桑田,生生不息

实际上阖闾王治下的吴国如何发展生产、激活经济,在古藉和出土文献中都很难找到,但是我们可以从出土的青铜农具来推证出一些线索。吴国后期,宝贵的青铜资源己很少用于制作礼器祭器,随葬深埋地下,与中原的七鼎八簋不同,吴国大量铸造用于农耕生产的犁、斧、锸、镰及农用车马器,可见春秋时期吴国对于农业的重视程度。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陈振中先生曾遍访全国文博单位,广泛采集资料,于2004年4月编著出版《先秦青铜生产工具》,在农具分类中,有耒、耜、锄、鎒、铲、铚、镰各项,两周时期总计出土246件,其中吴越属地出土165件,占67%。若加上楚国属地的28件,占78.5%,若总数中减去战国时期由江南逃迁往闽粤云桂的百越用农具22件,吴越出土青铜农具可占总量的86.2%。可见春秋时期吴国对于农业生产以及农具的重视程度,其他国家都很难与之匹敌。

吴越地区不仅在出土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在农具的先进性也有巨大优势,当吴国普遍使用高效率连续作业的青铜犁翻地时,中原各国仍在用铲、鎒,甚至石制农具,间隙作业松土;吴国发明的青铜齿镰至今都保持着刀具的先进性,仅苏南就出土了115件,还在丹徒吴王陵陪葬中发现了青铜齿镰,可见吴王重农及普及先进农具的水平,毕竟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而青铜农具的耕作效率和耐用度又远胜木、石农具,这使吴国的农业生产有一个大的发展。青铜农具的大批量铸作使得青铜冶铸业和铸造技术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普及和推广,以致吴国的男子几乎人人都能作馎器。这自然也为青铜兵刃的大批量铸造作了准备。万物皆有联系,吴国重视发展农业,重视创新农具,也提高其青铜冶炼的能力,为其在制造兵器方面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在日后的战争中也有了更大的优势,使吴国在春秋时期逐渐成为一个强国。

农业发展是人类需要思考的永恒问题,苏州繁荣高水平的发展离不开春秋时期吴国对农业重视。

畜渔业的深度发展

作为江南水乡的苏州,历史发展的轨迹也离不开渔业、畜牧业的发展。春秋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鱼钩开始用铁制,与农业发展相同,铁鱼钩的出现推动了钓鱼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吴地渔业的发展。据《诗经》记载,当时捕食的有鲂、鲨、鲤、鲦、鳟、嘉鱼等十余种鱼类。

捕鱼食鱼一直是吴地人民的强项

而在春秋时代,畜牧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甚至连兽医科学都开始出现。当时吴国的饲养技术包括栓养、栏养和放养这三种,除了牛、绵羊、鸡、猪和马外,狗也是主要的动物肉源。除此之外,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畜牧机构,如“校人”、“牛人”、“羊人”、“牧师”等职官来负责管理畜牧业。有趣的是,春秋时代的贵族盛行斗鸡,因此当时对养鸡业非常重视,这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了。

猜你喜欢

农具吴国农耕
古代农具“奇妙夜”
Optimal Control of Heterogeneous-Susceptible-Exposed-Infectious-Recovered-Susceptible Malware Propagation Model in Heterogeneous Degree-Base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GLOBAL STRONG SOLUTION AND EXPONENTIAL DECAY OF 3D NONHOMOGENEOUS ASYMMETRIC FLUID EQUATIONS WITH VACUUM∗
吴国良花鸟画选
击打式谷物加工农具
研磨式谷物加工农具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吴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