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薯情结

2018-09-16李金山

地火 2018年3期
关键词:红薯

李金山

手机支付的便利,让人惊诧;登楼入户的外卖,促人偷懒。每当快递小哥敲门送来孩子从城里发来的好吃好用的新鲜玩艺时,我和太太的感觉不是大开眼界,便是大发感慨。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40年前还是农村人的向往和梦想。谁能想得到,说来就来了,说变就变了,并且这变化远远超过了我们梦想的速度,有些变化甚至是当初做梦也想象不到的。

1978年9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那个月,我挑着红薯担子去二十里外读高中。

红薯不仅把我养大,也决定了我的命运。在我人生的前十七年中,没有一天不与红薯打交道。

上小学的时候,只要是红薯生长的时节,我每天都要掐红薯秧。把红薯藤上又嫩又绿的红薯秧掐回来,择下叶子下锅当青菜吃,这是每天中午的面条饭必不可少的。大量的红薯叶下入锅中,可以抵上一碗面条饭,这是从节约的角度说的。从营养的角度说,农村人买不起菜,饭中又很少用油,那样做出来的面条肯定淡而无味,有一大把红薯叶下入锅中,多少可以起到一定的调剂作用,这是从调味的角度说的。

剩下的没有叶的红薯藤,还有老一些的红薯叶,可以用来喂猪喂羊。那时候没有专门卖饲料的,就是有,一般的农家在吃饭问题都没有解决好的时候,也是不可能花钱去买饲料喂猪喂羊的。

有句俗谚说:六月六,红薯鸡蛋一般粗。进入农历六月,地下的红薯长大一些,可以吃了。农村人从这时候就开始吃红薯,多吃红薯才能节约有限的细粮。穷日子有穷日子的过法,农村人选择那些生长较快、个体较大的红薯,单另把它扒出来,不影响其他小红薯继续生长。

6月到9月、10月这段时间,我每天放学回来都要到自己家的红薯地里去扒红薯。扒红薯也需要技巧,要一眼就能看到哪一棵红薯秧子下,可能有长得较大的红薯,然后用手小心地扒开红薯马子下的土壤,找到一窝中个体较大的一枚红薯,然后轻手轻脚地把这枚红薯挖出,并且不影响其他相邻的红薯。扒红薯不能扒少了,扒少了不够一家人一天吃,也不能扒多了,扒多了一天吃不完会受到大人训斥,因为红薯在地里多待一天,就会多长出一圈的。

刨红薯以后,我要做的事情就是遛红薯了(这个“遛”字属于借用,在字典上找不到合适的字眼来表达)。正所谓“鱼过千千网,网网都有鱼”,遛红薯这项拾遗补漏的事情,通常总有或大或小的收获,怎么着也不会落空的。遛红薯所得的收获虽然解决不了大问题,但可以用来解决我上学的学杂费支出,因为那时候的学杂费支出,是远远无法跟现在相比的。

遛红薯并不全是小孩们的事情,大人们也时常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因为能从地里遛出一枚个大的红薯,通常能够解决一个人一顿饭的问题。遛红薯需要技巧,会遛的人同样的时间里能比别人多遛许多,不会遛的人出力气不少而收获甚微。

由于我家劳动力少、孩子多,条件比别人家更差一些,我又在我家4个姊妹当中排行老大,我需要多遛些红薯回来。在这种简单的生活压力下,我练就了一套遛红薯的本领,当时是轻易不告诉别人的。

红薯季节过去,人们便守着窖里的红薯、梁上的红薯干和有限的几十斤口粮,慢慢打发这一年的时光。偶尔家中有点什么事情需要钱花,就揽点红薯干去卖。

红薯干当时是各地酒厂酿酒的主要原料,不管好坏都能卖出去,不过质量不同价钱不同而已。我家邻近湖北,听说那边红薯产量低,收购红薯干价格高。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家家户户准备把红薯干拉到湖北去卖。

那时候农村人都是拉着架子车步行的,我们这儿把这种车叫作拉(读láo)车。

14岁的时候,我有过一次往湖北卖红薯干的经历。

那时,村中十来户人家,相约到湖北老河口酒精厂卖红薯干。因为父亲身体欠佳,又不愿错过这样的机会,决定让我与他同去。他驾车,我助他一把力。

跑一趟湖北,300多里路,家家都把车装得满满的,每车都有1000多斤重。车上是满满的红薯干麻袋,用又粗又结实的麻绳捆好;车下吊着睡觉用的席子被子,吃饭用的锅碗,还有少量柴草。

我们天不明就出发了,一天时间走到河南境边,稍事休息后趁夜进入湖北地界。当时河南方面不愿意,在几条出省公路上设卡,防止农民把红薯干拉出省界。要到湖北去,只有趁夜悄悄行动,或者在出省界地带绕道行驶。原以为进入湖北以后就没有人管了,后来听说湖北也设有卡,因为设卡的人卡下了,可以用相对较低的价格收购这些红薯干,所以我们一路小心谨慎,卖自己的产品还像做贼一样担惊受怕。

赶路往往是一早一晚和夜间,白天尽可能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野外等待时机。那时候,公路不像现在这样又宽又平,遇到比较陡峭的坡,一个人是绝对不能把沉重的车子拉上去的。我们就把车队停下,大家一起把一辆车推拉上去,回头再把其他车一辆辆盘上去。爬一次陡坡出一身臭汗,盘一辆重车来一阵喘气,那种滋味比牛苦、比驴累,没干过的人,绝对体验不到个中滋味。

走到半路,听说老河口酒精厂突然不收了,不知是仓库收满了,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我们只好派一个人坐车到就近的其他地方打听,说是谷城正在收购,价格跟老河口比略低些,但是还能让人接受,总比再把重车拉回来强。于是我们临时改道,一路汗水、一路颠簸地把红薯干拉到谷城卖了。

满车的紅薯干卸下,满腹的担忧卸下,我们轻松了,也疲惫了,好好地睡了一个觉,开始往回赶。这时候,一个个都觉得步履是那么沉重,不知是谁想起两车结合的偷懒办法,一个人拉车,另一个坐在前边的空车上,拖着自己的车儿,走一程换换班。

就这样,我们一个来回用了七八天时间,为了多赚二三百块,拉着1000多斤的红薯干车,起早摸黑走路三四百里,累得腰直不起来,脚底上打水泡。

1978年9月到1980年7月,在我上高中的时候,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刮来,我们这儿到底是分田到户还是继续坚持大集体的争论还没有结束,因而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我在高中食堂吃了一个月饭,家里就受不了了。看到许多同学都央人在街上找家熟人的屋子做饭吃,父亲跑了好几趟,拐弯磨角地也找了个熟人,在一家的空房子用煤油炉儿做饭。

这间不大的屋子里,这时候已经有4个学生在这儿做饭,都是一个学校的。每个星期天下午往学校赶的时候,我稚嫩的肩膀上总有一副担子,扁担的一端是红薯、黄豆面,另一端是柴油。挑这么一挑子,可以供我吃一星期。

那时候,我不会做饭,家人简单地告诉我怎么做就去了,到那以后看人家怎么做我學着怎么做。中午基本上是面条,那是黄豆面掺和部分红薯面擀出来的。没有更多的小麦面粉,我们都学会了用黄豆擀面条。但是黄豆面很难粘合到一块,只有兑一些红薯面来擀,就这还需要技巧才能擀到一块去。

早晚是红薯稀饭,因为学校时间赶得很紧,我把红薯切成薄薄的片放入锅中,很快可以煮烂,然后才和入面糊,这样一顿要不了多少时间便可以做好。

即使这样,也有断顿的时候。因为下雨、下雪等因素,星期天回不去,家里都要往学校送一趟东西来。如果家中凑巧错不开人手,或者因为雨雪路不能走,我就没有办法了。我从同学那儿借过饭票,上学校食堂去吃;学校附近的同学也从家中给我扛来过红薯。但这样的事情一次两次还好,次数多了,自己总是不好意思,只有自己饿肚子。记得有一次放学后,我走回自己做饭的地方,看看什么也没得吃,连红薯也没有剩下了,只好转身走出屋子,到湍河边的树林里走了几个来回,故做高雅地欣赏小河、柳林的景致。

那时候,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每天能有一顿不吃红薯,或者能够吃上一顿香油炒葱花的面条。因为某次走亲戚时,吃过一次葱花鸡蛋面,便成了我永远忘不掉的美餐。直到现在,我依然对香油葱花面情有独钟。

那时候,大人教育孩子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为了不吃红薯疙瘩儿,好好学习吧!”要不就说人家谁谁谁,现在在城里吃香的、喝辣的,早把红薯味忘光了。许多人为了改变不吃红薯疙瘩的命运,远走异乡,参军入伍,但是在外边混成样子的人还真不多。

所幸我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时代,赶上了恢复高考的岁月,我立志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农村,不吃红薯。虽然这所乡办高中的教学质量很差、我的知识底子很薄,但是在内有动力、外有压力的情况下,我疯狂地学习,从不浪费点滴时间,终于在1980年高考时考上了当地一所专科学校。我成了我们这个上千人的村子里第一个大学生。

为了不吃红薯,准确地说,为了今后不吃红薯,为了不吃一辈子红薯,这个人生目标似乎太低了些,觉得说出来会被人笑话;但是它又是那么实在、具体、简单、直接,在当时那种特定的情况下,这确实是推动我拼搏、奋斗的最简单的道理、最直接的动力。

2002年10月18日的《人民日报》一版《今日谈》专栏,我以《从电脑汉字输入道来》为题,总结了我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巨大变化,抒发了我离开农村的深切感受。2002年11月15日的《经济日报》10版,我以《党是我心中的太阳》为题,结合自己的人生,由衷地抒发了自己对党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一腔挚爱。

红薯,红薯,让我既怨恨又感谢。怨恨的是,红薯给我留下的记忆太过苦涩,使我如梦的童年无梦可做;感谢的是,红薯在无以裹腹的岁月里维持了我的生命,在前途迷茫的日子里给了我另一种压力。可以肯定地说,没有红薯就没有我这条生命,没有红薯就没有我今生的事业。

想爱却爱不起来,想恨又恨不下去,想忘又忘不掉它,不想又涌上心头。这就是我对红薯的复杂感情。

随着年龄的增大和时代的进步,我的心态逐渐归于平静,发现红薯带给我的并非全是酸涩的回忆,相反,吃红薯长大的人,大都有像红薯一样的性格。

红薯土里生土里长,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只要把它放在土里,有肥没肥都能生长,精耕粗种都能结果,只不过在个头大小上有点区别而已。吃红薯长大的人也是这样,期望不高,野心不大,给个事情就能干好,有个岗位就会珍惜,再苦再累都能承受;不管多脏多累的活儿、多苦多难的事儿,都会尽心竭力地去干,并且千方百计地去干好它。

红薯藤儿长长,哪儿阳光好它往那儿延伸;红薯根须多多,哪儿有营养它往哪儿扎根。吃红薯长大的人也一样,深深植根生活的土壤,张开臂膀接受文明的阳光,农村淳朴的风尚是他们立身之根本,父母诚实的为人是他们发展的力量。在生活的大海里,他们不怕风浪,能航多远是多远;在事业的山峰上,他们永不倦怠,能攀多高是多高。他们一直都在努力,因为有着改变命运的强劲动力;他们永远不会放弃,因为有着回报社会的一腔真情。

在种植上,红薯春季种芽也好,夏天插藤也行;在冬天储藏时,红薯下窖生储也可,切片干存也中。只要人们觉得方便,怎么种、怎么存,红薯都能很好地适应。吃红薯长大的人也是一样,无论对生活条件还是对工作环境,都没有过高的期望、刻意的要求。细活能干,粗活也行,吃精点更好,吃差点也没关系,可以说是能讲究也能将就,只要工作需要、领导安排,他们从来都是随叫随到,放哪儿哪儿行,干什么都能干出个样子来。他们的字典里绝对没有推诿扯皮、挑肥拣瘦的字眼。

红薯在吃法上千形百态,生吃脆甜,水煮淡甜,蒸食甘甜,烤食香甜,还能磨粉,能制丝,能做菜,能入药,能酿酒,能提炼,在现代化加工手段下,还能精制出风味独特的薯条、薯片、薯丝、薯饼,风味一点不比大鱼大肉、海参鱿鱼差。吃红薯长大的人也一样,伸缩性强,可塑性大,适应社会的能力超乎想象,可以挖掘的潜力无法估量。他们能种田、能做工,能打工、能读书,能考研、能读博,能搞科研、能搞创作,“肉食者”谋之的事情他们能谋,并且谋划得相当全面周到;“肉食者”不能谋之、干之的事情,他们照样能谋能干,并且往往让人刮目相看。

相对于那些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伟人,我这种深植于土壤、扎根于基层的人,就如一棵红薯。伟人的功绩可以彪炳史册,但是离开广大的人民,没有众多的草根,伟人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红薯一般的普通人,根扎得深,秧长得长,适应性极强,生命力极旺,没有长不了的地,没有吃不了的苦,也没有干不成的事。

红薯如国。我们这个人口众多、困难较大,但是生命力顽强、发展后劲巨大的中国,就如一地红薯。红薯集日月之造化,纳天地之灵气,上有阳光照耀,下有土壤滋养,什么样的磨难都不害怕,什么样的风险都曾经经历,年年都有好收成,一年更比一年强。

红薯,红薯,终生难忘的红薯;红薯,红薯,一言难尽的红薯!四十年前,我吃着红薯离开农村;参加工作后,我一笔在手讴歌时代。今天,我就用我手中这支笔,为这填我口、裹我腹、酸我心、入我梦的红薯写篇文章吧,献给我亲爱的祖国,祭典我梦中的红薯。

猜你喜欢

红薯
炸红薯片
挖红薯
秋季怎样种植红薯
红薯喂猪 注意四点
咱村红薯丰收了
蒸红薯,学一招
小红薯做成大品牌
坚强的红薯
记忆里的红薯香
“红薯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