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边境地区边民就业困境的解决办法
2018-09-15刘琼秀
刘琼秀
摘 要 广西边境地区贫困人口多,家庭收入低,边民缺乏劳动技能,就业机会或岗位缺乏,隐性失业现象或不充分就业现象比较普遍。解决边境地区边民就业困境,需要大力发展经济,积极引导边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引导边民劳务输出,加大对边民技能技术培训力度。
关键词 边境地区 边民 就业
中图分类号:F126.2 文献标识码:A
笔者跟随某课题组在广西边境地区进行实地调研,结合问卷调查发现,当地居民大多都在当地就业,在本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占53.19%,在本地务工的居民占39.28%,见下表。
广西边境地区就居民就业状况一览表
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边境地区边民就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就业机会或岗位缺乏。大多数边民在当地从事低产出低效益种植或养殖,严重影响了其家庭的经济收入;
(2)边民缺乏劳动技能。劳务收入日益成为家庭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但由于缺乏技能,大多数边民从事的是低端劳务工作,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身体透支严重,且工作极不稳定;
(3)权益难以保障。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恶劣,人身安全和健康得不到保障,拖欠工资情况比较普遍。
(4)隐性失业现象或不充分就业现象比较普遍。
笔者认为,解决边境地区边民就业问题,是一项艰巨而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目前看,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积极引导边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边境地区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种植业比重过大,效益低,边民增收难;粮食作物比重大,经济作物发展不足;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针对以上问题,政府部门要积极支持、引导边境地区农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1.1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边境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许多农田沟渠不畅通,农业抗灾能力弱。为此,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大投资力度,集中力量搞好基础设施,重点放在农村道路建设、水利工程建设、农村人畜饮水等方面。
1.2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要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改善科研条件,提高科技人员生活待遇,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不断开发优质新品种,提升市场竞争力。要扩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规模,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兴建农民技术学校。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站、农机站、畜牧兽医站等部门的职能作用,鼓励科技人员技术入股,提供技术承包服务,提高边民科技种养技术。
1.3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现代高效产业
边境地区各县,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以农、副、特产品为主要原材料的加工业等高效产业,围绕农副产品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大力推动商业、旅游业、饮食服务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宽边境地区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空间。
2加大对边民技能技术培训力度
边民缺乏技能技术,对其就业创业和家庭收入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是影响种植、养殖业产出效益。由于缺乏技能技术,边民只能以传统方式经营种植、养殖业,缺乏科学性,投入大,产出低;二是影响边民转移就业岗位。由于国家扶贫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强,以及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会带来很多新的就业岗位,缺乏技能技术的边民很难适应新岗位的要求;三是影响边民创业。因此,加大对边民技能技术培训力度,是解决边境地区边民就业问题的重要措施。
政府在技能技术培训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技能技术培训应注重实效,形式多样,有的放矢,并与时俱进地不断更新培训知识。培训的项目和内容,一定要与当地实际和培训对象的情况相结合,重在提高技術含量,边民能学以致用,派上用场。
其次,技能技术培训要贴近边民,贴近市场。比如,在汽车修理技术培训时,就要因人而异,选择对象。因为其技术含量较高,并不是人人都适宜,切不可“一刀切”,只有把真正想学且有一定基础的人作为培训对象,才能收到实效。
第三,培训前要了解边民的需求,实行精准培训。把培训项目、培训内容与边民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准备边民需要的培训项目。
3引导边民劳务输出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的边境地区,实施劳务输出无疑是解决边民就业的一个较好的办法。
政府在引导边民劳务输出、转移就业时,要结合精准扶贫工作,以建档立卡贫困边民、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大龄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失地农民、退伍军人为重点对象,扎实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服务。搭建就业服务平台,为各类劳动者提供政策咨询、求职登记、招聘用人、推荐就业等“一条龙”服务,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优质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服务。同时,要创新劳务输出模式,推广定向劳务输出、订单培训输出、校企合作输出、帮扶式输出、定期劳务招聘、劳务派遣等模式,拓宽劳务输出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