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让数学活起来
2018-09-15钟晓英
摘 要:数学学习离不开基本的动手操作。数学学习中的动手操作能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其提供一个探索思考的环境,从而让其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文章结合教学经验,可以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在操作中增强学生的自信;也可以在操作中指导学生的合作;也可以在操作中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操作教学;方法探讨
皮亚杰曾经说过:“要认识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于手。”实践证明,操作不仅是认识事物的手段,而且也是思维的起点、智力的源泉。数学课堂在很多教师的心目中一直是严肃的,很多学生也认为数学不如语文“有趣”、不如语文好学。为了改变这种观点,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操作”引导学生与同学合作交流,主动参与课堂,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结合操作,培养学生数感
在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小明身高127米”“一棵大树高5 cm”“一头牛重400克”“教室面积是56平方厘米”……如此荒谬的结果,令人哭笑不得。在教学之余,教师们总是很纳闷:我们的数学教学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这类问题经常出现?其实,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忽视了学生良好数感的培养。“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但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小学生的思维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多联系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帮助学生去经历和体验,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建立数感。
例如,在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时,数的认识由100以内扩展到1000以内,数目增多了,增大了,内涵更丰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在课前教师就让学生明白数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可以一个一个、十个十个地数,随着数量的增大,可以用更大的计数单位一百一百来数。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数出十个物体,再数出10个十,体会10个十是100,数完后又请学生找身边的100,学生很快找到了十个同学有100根手指、100根脚趾;一个班有50个同学,两个班有100个同学。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的桌上都有一张100颗星星的卡片,那么2个100是多少?3个100呢?9个100呢?10个100又是多少?”让学生真正感知1000是十个一百。再让他们摸一摸教师准备好的1000张纸的厚度,看看1000个黄豆的多少,想象一下1000个同学站在操场上的情景,进一步感受1000。通过操作、计算,在学中玩,玩中学,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数的认识充满乐趣。
二、 动手操作,增强学生自信
教学要取得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内心迫切地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结合教学内容恰当地进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有所发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千克和克”的教学中,从课前游戏“背一背同学”到“说一说背几位同学的不同感受”引入新课,请学生说出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物体的重量,不露痕迹地引出了“秤”,教师适时提供机会:“你们小组准备的学具中有没有哪个物体的重量是你特别想知道的?请‘秤来帮忙吧。可是怎么用呢?”在学生的迫切期待下学习“秤”的使用方法。这时,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先猜一猜你选的物体的重量,再称一称。学生通过猜、称、掂等活动,对“千克”这个重量单位有了具体的感知。为此,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也从宝贵的体验中获得学习的乐趣,有了进一步学习的信心。
三、 操作探究,指导学生合作
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得到发展。低年级学生合作能力较差,表现欲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在班级里成立两种学习小组,一种是同桌间小范围交流“2人小组”;另一种是前后桌交流的“4人小组”。这两种学习小组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交流面也较小,有利于每个学生参与。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先请学生猜手里的两个长方形哪个更大些,因为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不同,学生很难直接看出它们的面积大小。教师就让同桌合作进行“比一比、量一量”,可重叠比较以及量都不能得出结果。这时,再让四人小组用桌上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探究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它们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在操作中,教师给每个同学安排了任务:有记录员、有操作员、有噪音控制员,还有操作助手,并要求小组内成员在操作前先讨论方法,操作后说清操作结论,做到人人发言,人人倾听。通过各小组齐心协力很快就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这两种合作小组的优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实践操作,提高运用能力
数学学习的目的在于能否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的现象:一道有关买东西的题目会难倒一大片学生;但问学生平时去商店买学习用品的事,他们却能说得头头是道。为了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指导实践的方法,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
例如,在教学“人民币计算”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先把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把自己家里的物品带到学校,在班里布置一个小型便利店,选一位小朋友扮演售货员,其他小朋友先仔细观察这些商品的价格,一方面使学生认识了人民币,使“人民币的认识”这部分数学知识得以巩固;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在活动中让学生真正体验买、卖商品,并在游戏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真实再现了现实生活,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综上所述,教学中只要抓住学生“好动”这一天性、“操作”这一爱好,在教学中更多地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彪.有效操作,让数学课堂活起来[J].新课程研究(上),2015(11).
[2]颜艺君.动手操作,让数学课堂“活”起来[J].新课程学习(上),2015(11).
[3]刘大祥.有效操作,让数学课堂活起来[J].教书育人,2015(26).
作者简介:
钟晓英,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平川中心学校。